天天看点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作者:南方周末

Hi hi 家人们中午好~

在离开工位去吃午饭前,请再看一眼工位——今天的“电子榨菜”主角。《经济学人》在评价美国作家尼基尔·萨瓦尔的《隔间》时提到:“人生而自由,为何自困于办公室隔间里。”

小红书话题#办公桌上有什么#1.8亿次的浏览量表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假设一天在工位待8小时,这1-2㎡的空间就占据了我们人生的1/10,这意味着,工位的布置形态不仅映射了公司文化,更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改造工位就是改造世界。

启动!20分钟工位法则

当“公园20分钟法则”火遍全网,已经有人率先在工位里享受世界。

今年率先在工位火起来的是水培香蕉。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图源小红书@养花小圆子

抱着好玩的心态,阿普下单买了大火的水培香蕉。当他把一棵绿油油还没熟的香蕉插进工位花瓶,挂上“禁止蕉绿”的牌子后,只用了一个下午,整个公司都知道“他在工位养香蕉了”。

一周左右,“蕉绿”成熟,大家闻风而至,摘下,吃掉,为期一周的“香蕉社交”到此终结。

除香蕉以外,还有越来越多水果“闯入”工位。和常在果园、蔬菜大棚里看见的大棵大棵的果树不同,出现在工位的往往都是水果的鲜切枝,一枝番茄、一枝凤梨、小西瓜……只要是水培能养活的,下一秒可能就出现在工位上了。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图源小红书@养花小圆子、@調調

但是,并非所有的水果鲜切枝都能食用。目前最受欢迎的水培香蕉、水培凤梨养成熟后是可食用的,而一些更小众的款式,比如青柿子、杨梅、树莓、小南瓜、小西瓜等都属于鲜切花材,绝大部分都是不建议或不可食用的。

将平时丢弃的果核或蔬菜块茎保存下来,只要有耐心,泡一泡、种一种,很多都能0成本养出“工位果园”。

比水果更为人熟知的“工位搭子”是观叶植物。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图源小红书@波比波比呀

在开放式工位流行的当下,不止一个人在想念真·格子间,某种程度上而言,太过“开放”无形中挤占了人们最后一平米可能存有的私域空间。

于是,绿萝类、海芋类、春羽、铁树、吊篮等观叶植物就成了首选,毕竟足够高大威猛,一出场就能镇住场子。

再者,这类观叶植物大多为水培,定期换水、加营养液几乎就是全部的照护技巧,即便不是坐在靠窗的座位,只要有散射的阳光或灯光就能生猛成长。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图源小红书@胡哈哈

绿色为焦虑提供逃离的空间。

在色彩心理学中,绿色被视为自然、平和、和谐、健康和生命的象征。绿色的光线可以促进大脑中神经递质的产生,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起到减轻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从坐进工位的那一刻起,大家就默契地将自己调到工作的精神状态,谈话声、脚步声、同事往来的身影,我们的视线都被电脑屏幕吸进去了。

“客户有了新的反馈。”“[提到了我]项目进度对齐一下。”“你来我办公室一下。”

很多时候,焦虑是从大大小小的屏幕渗出来的。如果你刚好在工位养了个小森林,那希望你能在视线离开屏幕时,被这片绿意治愈。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图源小红书@波比波比呀

“每告别一位实习生,桌上就多一个盲盒”

作为一位95后,粒粒是个不折不扣的潮玩迷,在盲盒火起来之前,她的工位都是“天女兽”“金属徽章墙”等各类潮玩的家。在不影响同事的情况下,工位是她爱好延伸的空间。

直到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位实习生。

3个月的实习时间里,粒粒和她相处愉快,一起合作出了不少作品,而在实习的最后一天,她给粒粒送来了一个盲盒。彼时盲盒开始兴起,两人搭档追过热点,这个普通款式的盲盒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两人共事的过往。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在这之后,粒粒将“买盲盒放工位”当作与实习生告别的仪式感。工作六年,她与形形色色的实习生共事过,除了留下过一些共同创作的作品,也有不少盲盒。

换工作时,她一口气将代表“实习生们”的盲盒搬回了家,然后也在心里默默地与这段工作经历作了告别。

在新公司任职时,尽管没再接触新的实习生,但粒粒还是延续了自己的工位记录,不管遇见的工作是轻松完成还是艰难达标,她都会买一个盲盒。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装修”工位以来,有人夸过她的工位充满生活气息,有人找她要过链接,还有人说她真是把工位当家……面对这些评价,她只是抿嘴一笑。

毕竟,这种悄咪咪的记录,是隐秘的上班快感。

打工人有自己的“slogan”要讲

提问:出现在工位且会令人莞尔一笑的文字是什么?答案呼之欲出——

工位标语,打工人“无声的呐喊”。

只贴一张的“正在关机”对联,比初号字还要大的“不要生气”,奶茶杯标签……文字已经成为工位改造的重要元素。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在连续加班2个月后,驻外工作6年的库鲁萌生了辞职的打算。也正是在这时,他陪朋友参加了一场艺术市集,随手买了张“时间自由”的对联,打算回去贴在工位“祈祷”。

在这之前,他一直是“离职风工位”的忠实拥趸。那指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私人物品,离职都能不被发现的工位。

库鲁不敢在办公室太张扬,把“时间自由”低调地夹在工位放文件的书立里,而且他很快忘记了这张slogan。

一周后,库鲁收到领导将他“召回”本部的消息,在他抱着“终于解放了”的心态收拾工位准备撤场时,再次看到这副对联,库鲁说自己脑子好像在放烟花,如释重负。

中国人“种菜”的DNA正在工位觉醒

在工位贴“无声的呐喊”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普通人对上班这件事,或者是对无聊生活的一些有趣的反抗。

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说:“白领蹑手蹑脚地来到这个世界。”与工厂或街头的轰鸣不同,办公室哪怕是最忙的时候,都是安静的,而一些充满嘲讽与戏谑,看似“发疯”的标语,或许在某个时刻提供了“笑一笑”的由头。

为什么喜欢改造工位?

编辑部最喜欢改造工位的编辑说:“因为这会让我感觉这是‘我’的工位。”

发现了吗?好的工位其实没有一件东西与工作有关,或许形状千奇百怪,但殊途同归,都是对理想工作状态的一种向往。

从“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到“工位是公司的,生活是自己的”,希望每个正在工位努力的你,都能找到鲜活的自己。

毕竟,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打最舒服的工。

雨衣

责编 吴耀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