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那:有時想讓自己柔和一點

作者:南方周末

孔那是從東北來的深圳人,也是從金融到淨水領域的跨界者。她一頭黑色短發,穿着幹脆利落,笑起來時眼睛彎彎的,很有親和力。

2014年,孔那出任深圳安吉爾飲水産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吉爾”)執行副總裁,這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淨水器公司。

同年,孔那上司安吉爾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轉型,深耕淨飲水主業。差別于同行選擇橫向擴充業務線,或是做世界代工廠的政策,安吉爾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在過去近10年裡,她參與并見證中國淨水行業的發展。回頭看走過的路,她說自己幾乎沒有感受到女性身份有弱勢之時,“女性要走向管理者都是需要強勢的,反而我有時會想,怎麼能讓自己能夠更柔和一點”。

如何在跨界之後快速學習?如何上司傳統行業向科創轉型?如何發揮員工不同的天性、優勢以形成最佳組織?2024年5月8日,現任安吉爾董事長兼總裁的孔那,接受了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的訪談。

孔那:有時想讓自己柔和一點

孔那,安吉爾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跨界創新

南方周末:你怎麼加入安吉爾的?

孔那:我是跨了一個相當大的界。

十多年前,我一直從事保險行業。當時的我在一家保險公司總部擔任高管,認識了那時安吉爾的企業高管。我們一起讨論,如何在做事業的同時能真正為社會作貢獻。

當時這家公司最吸引我的,其實是一個觀念——水本身就是資源,同時水與每個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是以,做這樣一個産業,價值肯定不同。

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是因為跨界,我可以使用全新視角看待問題,沒有太多思想束縛,反而能更加大膽地做突破性的決策。

南方周末:跨界之後,如何快速學習新産業?

孔那:我一開始也不懂技術,但是我看重産品。我們先明确目标,搭建組織團隊,實作産品規劃、開發以及上市的鍊路打通。作為管理者,僅聽彙報是不夠的,需要親自走近經銷商、零售賣場和家庭使用者,還要參與到産品設計、技術開發、生産制造等各個環節。

怎麼更深入地了解産品、經營産品,我曾進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做拆機組合的全過程;發動公司管理者共同學習拆機,與技術專家一起,将一台機器拆到最細顆粒度零部件進行學習和研究。

此外,我們還與清華、同濟等高校合作,開展前沿技術研讨分享交流,這些都是常年進行的。

南方周末:2014年安吉爾提出“高端淨飲水專家”全新定位,并以“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為口号,當時主要有哪些考量?

孔那:當時有很多規模很大的家電品牌,不僅做淨水器,還做廚電或者其他産品。許多人認為,多元化更容易實作,隻要有品牌和管道就可以多元化。但安吉爾發展這麼多年,在淨水領域沉澱了很多專業技術和人才,縱向深耕淨飲水領域才是優勢。

要做到最專業,唯一的途徑就是在這個領域實作科技領先。此外,随着消費者日漸成熟和理性,要赢得使用者,隻有依靠技術帶來革命性的使用者體驗。

南方周末:2019年安吉爾推出自研長效反滲透濾芯。從動議到産品推出,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孔那:2014年,我們轉型推出的第一代高端淨水器産品是A6。當時我們的想法是,用最好的配件制作最好的産品。A6使用的是美國原裝進口濾芯,一款當時被認為是全球最好的濾芯。

在這款産品推進過程中,盡管我們也做過很多的溝通,但國際化公司的産品疊代更新速度很慢,而且很難适配中國多地域水質和家庭使用者的習慣,跟我們理想的預期差距比較大。是以我們下定決心,要自己研發濾芯。

剛開始内部有很多質疑,有人說投入很大不一定能有成果,也有人說中國研發濾芯沒有特别成功的先例,而且就算做出來了,消費者會不會認可?

但是,淨水器的核心就是濾芯,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做的就隻是組裝。既然公司定位要成為淨水行業的專家,不掌握核心技術怎麼能支撐起這個定位? 内部形成共識之後,推進起來就很快。

南方周末:自研濾芯,你們遇到過哪些問題?

孔那:我們從2015年開始做這件事,成立了一百多人的研發團隊。持續研究還沒有産出成果的時候,第二次的質疑又出現了。直到2018年,研發終于有所突破,産品壽命、過濾精度、流速等各項性能名額都能跟國際同行對标,部分名額還超過對方。

這時,又遇到新問題,更換成安吉爾濾芯,消費者會接受嗎?一開始,連合作夥伴和經銷商都很難接受。但我們快速決策,2019年開始新品全面更換自主研發濾芯。

這一過程中,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技術人員的信心也逐漸凸顯。随着技術不斷突破,大家的底氣和自豪感完全不同。長效反滲透濾芯自研成功之後,我們圍繞淨水器的核心技術一路延伸,包括泵、膜、閥、抗菌材料等等。不惜代價,攻克難關。

穩、準、狠

南方周末:你覺得自己有哪些特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

孔那:我有個原則,就是三個字,穩、準、狠。

我是比較穩的,前期的分析會做得非常地充分,這能夠幫助自己從不同的次元去做判斷。有了明确的方向,能抓準機會很重要,複盤安吉爾從2014年到現在,不管是從淨飲水的轉型、自主技術的拓展,還是向高端化的發展,其實都是在“準”上面。看得準,還要抓住機會,是以決策的速度要快,動作也要快,也要敢幹,這是“狠”。

南方周末:公司内部是否有關于女性的特别舉措?

孔那: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對女性的了解,而不是刻意強調性别差異。雖然我們在公司組織結構上一直關注男女比例、年齡比例,但并沒有隻針對女性的特殊晉升政策。我認為這反而凸顯了不公平性。在職場競争力中,女性與男性沒有太大差別,隻要你優秀就可以。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對A股公司高管性别做過一個專項研究,在30歲以前,女性高管數量略高于男性,但在30歲段以後女性高管數量開始少于男性,年齡段越大女性占比越少。你怎麼看這一現象?

孔那:企業經營和對人的管理相同,不可能有完美的人,但是需要思考如何發揮每個人的長闆,并建立組織的多元組合能力,形成更有利的組織。是以無論女性還是男性,要将其放在更有優勢的領域。

南方周末:就你的觀察,還有哪些更具體的舉措可以幫助更多女性參與科創?

孔那:現在女性和男性,接受的教育、競争環境中承受的壓力是相似的。如果刻意定義自己,在社會競争中尋找一個有優勢、有溫床的地方,可能還沒有真正打破性别觀念。原來女性可能有一些特權,這種特權實際反而是一種弱勢。應該充分參與競争,發揮女性的特殊優勢。

走向管理者的女性大都是強的,我擔心自己太強勢了,有時會想怎麼能讓自己更柔和一點。

南方周末:在什麼時刻會希望自己更柔和一點?

孔那:在做決策的時候,尤其是大家有分歧時,我覺得需要讓自己退一步,以便大家表達各自的意見。我在工作中不斷提示自己,讓自己聽進去大家的意見非常重要,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視角會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南方周末研究員 羅仙仙

責編 黃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