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作者:青岛信息港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截至目前,已发现上百件青铜器,涵盖鼎、簠(fǔ)、缶(fǒu)、鉴、壶、钫(fāng)等,器型种类齐全,并且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尤其是发现的三件青铜甗(yǎn),同类不同款,"折叠腿儿"甗(yǎn)更是罕见。

楚王“蒸锅”有三款 “折叠腿儿”造型尤特殊

这是三款甗(yǎn)。上下两部分组成合体,这一造型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就是它,家家必备的蒸锅,就是甗在漫长历史演化中形成的变体。把它们放在一起,才忽然发现,历史文化早已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于无声处滋养亿万生民。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从2020年武王墩墓抢救性考古发掘启动以来,随着墓葬规模、随葬文物逐渐明确,成为迄今大陆唯一一座经科学发掘的楚国王级大墓。已提取出土的三件青铜甗,除了在数量上刷新了以往认知,其造型同样让考古专家倍感意外。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武王墩墓这三件青铜甗,是同一天提取出土,但同类不同款。在造型上最为特殊也最为罕见的,是这件“折叠腿儿”甗,它三足高挑纤细,考古队员清洗时尤其小心翼翼。它的“膝盖处”设置折叠机关,且隐藏在兽面花纹后。三足折叠可达90度。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由于"折叠腿儿"款的青铜甗风格迥异,考古专家甚至推测,它也有可能是外地的贵族赠送的随葬礼物。

青铜室内现陶罐 外裹草编套功用待解谜

除了“折叠腿儿”的青铜甗(yǎn),也就是楚国款的“蒸锅”极为罕见,武王墩主墓近期出土的两件陶罐,乍一看相貌平平,但在考古专家看来,它的特殊性、珍贵性毫不逊色。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武王墩主墓,其墓室用巨大枋木搭建起9个椁室。这件陶罐,就出自最东侧,也就是编号为东Ⅰ的椁室。东Ⅰ椁室主要埋藏青铜鼎、青铜簋等礼器,在重器云集的椁室内发现日用品陶罐,这种反差,引起考古专家的格外注意。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专家初步分析,这件陶罐不太可能用来装酒,因为武王墩墓出土的一些青铜壶、青铜缶等容器,通常被认为是酒器。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在清理包裹的淤泥等附着物时,考古队员使用毛笔蘸水,尽量用最小幅度最小力度,尽最大可能保存住包裹着陶罐的“草编外套”,因为“草编外套”也是解码陶罐具体用途的关键线索之一。

“饭盒”仍有“打包绳” 青铜簠里藏食谱

青铜簠(fǔ)是古代先民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shǔ)、稷、粱等饭食的器具,出现于西周中期,战国晚期以后消失。在造型上都是方形器,与现在一些饭盒有相似之处。武王墩墓近期就出土了几件青铜簠,并且残留部分“打包绳”。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考古专家介绍,武王墩主墓椁室内充满积水,这就形成一个低氧的环境,得益于此,一些有机质文物才保存下来。因此,考古学上通常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的说法。

武王墩考古上新了!“折叠腿儿”的“蒸锅”了解一下

专家介绍,上世纪,在大陆山西、河南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一些青铜鼎,里面盛放着动物骨骼。正因为铜鼎的盖子发生了位移或脱落,导致专家学者无法区分哪些鼎盛放何种食物,给历史研究带来挑战。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高齐 责任编辑:张致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