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作者:小何小何满目星河

1958年毛泽东主席悄悄地对毛泽普说:"这有件事委托你办!"这究竟是什么事呢?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一起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恩师谆谆教导,启蒙栽培新芽

1909年,秀才毛麓钟在韶山东茅塘创办了面山楼私塾。虽然仅是一所小小的私塾,但它却孕育了一颗燃烧的火种,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面山楼私塾的学生向来勤奋好学,其中便包括了年幼的毛泽东。因为毛麓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堂兄弟,所以毛泽东自小便亲切地称呼毛麓钟为"堂伯父"。作为当地颇有威望的秀才,毛麓钟对侄儿毛泽东倍加器重,不仅在课堂上悉心教导,更是在课后时常为他推荐诸如《史记》等进阶读物,希望能让他扎实扎扎实地学有所成。

毛麓钟不仅学识渊博,思想也十分进步。他曾在外游历,目睹了清廷腐朽的一面,对其施政越发失望,最终选择隐居田间,暗中支持革命党人活动。在授课时,他也常常向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见解,批判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鼓吹变革和进步的理念。毛泽东自小就受其熏陶,思想意识大有觉醒,从而在往后的革命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

可以说,毛麓钟正是毛泽东的第一任恩师,他用知识和智慧开启了毛泽东思想的大门,在其心田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毛泽东对毛麓钟十分尊重,视其犹如亲师,师生之情由此而生。在此后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时常回想起恩师的教诲,作为坚持奋斗的动力。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1910年,毛顺生曾一度想要让毛泽东辍学回家,是毛麓钟亲自前去开导,使毛泽东得以重回学堂。虽然后来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与毛麓钟见面次数骤减,但恩师的教诲早已植入他的心中,滋养着那颗年轻的心智。

1921年,毛麓钟最小的儿子毛泽普出生了。可惜的是,当毛泽普两岁那年,好学严谨的毛麓钟便因病离世。临终前,他叮嘱妻子张文清一定要让儿子们读书,希望他们都能像毛泽东那样成为有为之士。

尽管日后生活陷入贫困,但张文清依然谨记丈夫的嘱托,勉励子弟们努力读书。由于从小耳闻目睹毛泽东的事迹,毛泽普自小就对这位出类拔萃的堂兄十分仰慕。或许正是毛麓钟的谆谆教导,才成就了两位后世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

继承革命火种,青春年华献国家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随着毛麓钟的离世,其启蒙栽培的火种并未就此熄灭,反而在后人手中愈燃愈旺。张文清谨记丈夫遗嘱,勉力将儿子毛泽普培育成人,希望他能像堂兄毛泽东那般,为国家、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1934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艰苦跋涉,转战于陕北根据地。闻讯后,毛泽普内心深受震撼,对堂兄的英勇事迹更是敬佩有加。顺利从湘潭中学毕业后,他暗下决心,要遵从张文清母亲的期望,前往延安参加革命。

1938年,当时二十七岁的毛泽普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先是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志向。很快,毛泽东的回信就传达到了他手中,他随即找到地下党人徐特立,经其安排,与毛华初等人一同前赴延安。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漫漫征途,崎岖远道。一路上,毛泽普和同伴们历尽艰辛,但谁也没有半点退缩。终于,在1938年,他们一行人总算抵达了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延安。走过千山万水的毛泽普一见到亲爱的堂兄毛泽东,内心无比激动,眼眶不禁湿润了。延安虽然环境简陋,条件艰苦,但在这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会面时,毛泽东对小辈的到来十分高兴。他仔细询问了毛泽普的家人状况,并对其加入革命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祝福。作为革命导师,毛泽东也严肃叮嘱毛泽普要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不畏艰难险阻,以身作则服务人民。

在延安,毛泽普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知识。虽然生活环境比想象中更加艰苦,但他从未产生半点怨言。在毛泽东等领袖的亲身指导下,他渐渐领悟到,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了将所学付诸实践,在1944年冬,毛泽普主动向毛泽东提出了前往敌后参加斗争的请求,并很快被批准。从此,他化名"戈楷",与三五九旅同甘共苦,在枪林弹雨中锻造了过硬的作风。

战火硝烟中结伴同行

烽烟四起,枪炮隆隆。抗日战争渐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英勇顽抗,与日伪军周旋奋战。正是在这风云诡谲的年代,毛泽普化名"戈楷",与毛泽东并肩作战,一同经历了那段残酷却可歌可泣的岁月。

1944年冬,经过两年在延安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毛泽普主动向毛泽东提出了前往敌后参加斗争的请求。作为叔侄,毛泽东对毛泽普寄予厚望,遂批准了他的请求。从此,毛泽普便以"戈楷"的化名,加入了著名的三五九旅,开启了新的战斗征程。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战火硝烟燃遍大地,枪林弹雨无时无刻不在上空盘旋。即便面临如此艰苦环境,毛泽普也从未退缩过,依然跟随官兵们同吃同住、共患难。他时刻牢记毛泽东的教导,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亲身参与战斗、狙击敌人、宣传动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三五九旅司令员陈建军见他表现出色,遂将其留在身边做联络员。

从此,毛泽普承担起了为部队传递情报、协调共军活动的重任。他不辞辛劳,往往深夜穿梭于密林深谷,时而躲避敌人,时而与伪军周旋。凭着过人的勇气和坚韧意志,他几次在绝境中化险为夷,确保部队行动万无一失。

1946年,三五九旅司令部一度被敌人包围,陷入了重围之中。身陷重围的毛泽普沉着冷静,设法逃脱并将情报传回山区。在山民的帮助下,三五九旅官兵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困,毫发无损地突围而出。毛泽普鲜红的党旗在枪林弹雨中迎风飘扬,成为照亮黑夜的一线曙光。

延安时期的艰苦锻炼,助毛泽普完成了从温室中的嫩芽到深入敌后抗日的彻底蜕变。即便身陷生死关头,他也从未退缩,始终坚持战斗在最前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坚强勇敢、足智多谋的革命英雄。

和平年代继续奋斗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终于在1949年诞生了。战火硝烟已随风飘散,和平曙光重现在神州大地。但对于毛泽普而言,革命远未停止,奋斗仍需继续。

新中国成立后,身怀抗日功勋的毛泽普并未自满止步。他意识到,要巩固新生政权,将改革进程落到实处,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为了将自己的革命经验和所学革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毛泽普扎根在湖南这片热土,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做起。

起初,毛泽普在湖南农村担任区乡干部。他没有半点架子,亲力亲为,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白天,他挥汗如雨地同大家一道劳作;夜晚,他则耐心地为乡亲们讲解党的方针政策。在他热情满怀、诲人不倦的影响下,湘乡农村渐次振作,生机勃勃。

不久,毛泽普凭借过硬的作风和娴熟的组织能力,便迅速从基层干起,担任起了湖南省委的重要职务。然而,新中国的建设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在前期,他不得不长期同官僚主义、本位主义等流毒现象做斗争。每每遇到这种问题,他总是运用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方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民心为依归。正是这种作风,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带领湖南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58年,在湖南地方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毛泽普受命前往北京开会。这一次,他终于有机会与已久未见面的堂兄毛泽东重逢。在会议休息时分,毛泽东特地将他叫到一旁,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去办!"

原来,毛泽东希望在家乡韶山建一处简朴的住所,以备将来归乡之需。这既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也寄托着让后人了解自己曾经的贫苦生活状况的愿望。作为最亲近的亲人之一,毛泽东信任有加,因而将这一重任委托给了毛泽普。

毛泽普毫不迟疑地应允了下来。回到湖南后,他立即开始行动。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新建的住所必须与主席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一致,看起来非常简陋。为了做到这一点,毛泽普不惜派人重新模仿当年的旧房重建,将各种细节都复原到位。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几经周折,直到1959年底,这座朴素无华的泥砖瓦房终于竣工了。毛泽普特意安排人将住所内部布置得如旧时一般杂乱、陈旧,以突出主席"自己过去生活非常贫苦"的情况。除此之外,周围也在他的精心安排下,修建了菜园、鱼塘、茂密的竹林等,还原了主席年少光景中的乡村环境。

万事俱备之后,毛泽东终于在1959年夏季亲自前来视察。一走进陈旧的泥砖屋,看到昔日的生活环境完好重现,他由衷地赞叹道:"这太令我感动了!你们为主席设身处地地考虑事情,真是太好了。"他欣慰地环视四周,久久未能平静内心的激动。

薪火相传 精神永续

岁月如歌,不知不觉已走过百年风雨。翻开历史的厚重篇章,毛泽普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熠熠生辉,永远镌刻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如今,他们虽已离世,但理想信念的薪火却在后人手中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上世纪80年代,毛泽普的次子毛学亭在服役军旅期间,不惜重金购买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宅院,为有朝一日能祭奠先人而做准备。退伍后的他便在此落户,将祭祖敬亲的责任一手承担起来。由于耳闻父亲母亲当年在延安地区育子有力,他也将这处宅院命名为"延安庄"。

位于湖南常德的延安庄风景宜人,整个庄园由十几幢房舍组成,占地约7亩。其间有祠堂、堂屋和祭祀场所,布局庄重肃穆。每年春节期间,毛学亭都会在此摆上香案,祭扫先祖之灵。同时,他还会邀请身在香港的毛泽东嫡孙毛小平前来,与他们的陕西亲戚们一道,追忆并缅怀两位先祖的革命功绩。

1958年毛泽普进京开会,主席悄悄叮嘱道,“这有件事委托你办!”

毛学亭非常景仰保家卫国的传统美德。1996年,延安庄的新祠堂落成之时,他特意在上面题写了"祈安"二字,寓意祈求国泰民安。祠堂旁的一口古井,原名延寿井,是为祭柏冠祖坟时取水而筑。令人意外的是,毛学亭却命名为"苏曼"古井,其取意却是以"有无相通"。

在延安庄中,处处可见两位杰出同志生平轨迹的印记。除了主祠堂及众多附属建筑,毛学亭更是在草木之中融入了他们的足迹。他特意种植了一株歪脖子树,体现出革命道路的崎岖曲折;一处木盆景上,倒悬的树根则意味着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水塘中孤立的一棵枯木,又寓意孤芳自赏、自强不息……如此隐喻,处处充满了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毛学亭而言,延安庄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念场所。多年来,他把这里当成宅院,当成学校,细心教导子孙们学习革命传统。在此园中游览时,他总是引着年轻一代认识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植物、景致,并为他们讲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革命精神。

年复一年,春秋兼程。如今,延安庄已经成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的红色基地。不时有学校、机关单位等组织活动前来参观,缅怀先烈,接受传统教育。毛学亭经常在这里讲解两位先辈的革命历程,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艰辛的奋斗历程,从而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将之永续薪传。

结尾

时光飞逝,一切终将被岁月冲刷。但在延安庄这块热土上,母亲毛麓钟生前播撒的革命火种早已扎根发芽,吐疆布叶。正是有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才有了今日国家昌盛的大好景象。延安庄不仅是一处纪念性景区,更是一座桥梁,将昔日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在后人手中熊熊燃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