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作者:小何小何滿目星河

1958年毛澤東主席悄悄地對毛澤普說:"這有件事委托你辦!"這究竟是什麼事呢?讓我們回到那個動蕩的年代,一起追溯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恩師諄諄教導,啟蒙栽培新芽

1909年,秀才毛麓鐘在韶山東茅塘創辦了面山樓私塾。雖然僅是一所小小的私塾,但它卻孕育了一顆燃燒的火種,點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面山樓私塾的學生向來勤奮好學,其中便包括了年幼的毛澤東。因為毛麓鐘與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是堂兄弟,是以毛澤東自小便親切地稱呼毛麓鐘為"堂伯父"。作為當地頗有威望的秀才,毛麓鐘對侄兒毛澤東倍加器重,不僅在課堂上悉心教導,更是在課後時常為他推薦諸如《史記》等進階讀物,希望能讓他紮實紮紮實地學有所成。

毛麓鐘不僅學識淵博,思想也十分進步。他曾在外遊曆,目睹了清廷腐朽的一面,對其施政越發失望,最終選擇隐居田間,暗中支援革命黨人活動。在授課時,他也常常向學生們闡述自己的見解,批判封建社會的陳規陋習,鼓吹變革和進步的理念。毛澤東自小就受其熏陶,思想意識大有覺醒,進而在往後的革命道路上不斷奮勇前行。

可以說,毛麓鐘正是毛澤東的第一任恩師,他用知識和智慧開啟了毛澤東思想的大門,在其心田裡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毛澤東對毛麓鐘十分尊重,視其猶如親師,師生之情由此而生。在此後的艱苦歲月裡,毛澤東時常回想起恩師的教誨,作為堅持奮鬥的動力。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1910年,毛順生曾一度想要讓毛澤東辍學回家,是毛麓鐘親自前去開導,使毛澤東得以重回學堂。雖然後來外出求學的毛澤東與毛麓鐘見面次數驟減,但恩師的教誨早已植入他的心中,滋養着那顆年輕的心智。

1921年,毛麓鐘最小的兒子毛澤普出生了。可惜的是,當毛澤普兩歲那年,好學嚴謹的毛麓鐘便因病離世。臨終前,他叮囑妻子張文清一定要讓兒子們讀書,希望他們都能像毛澤東那樣成為有為之士。

盡管日後生活陷入貧困,但張文清依然謹記丈夫的囑托,勉勵子弟們努力讀書。由于從小耳聞目睹毛澤東的事迹,毛澤普自小就對這位出類拔萃的堂兄十分仰慕。或許正是毛麓鐘的諄諄教導,才成就了兩位後世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

繼承革命火種,青春年華獻國家

時光荏苒,歲月飛逝。随着毛麓鐘的離世,其啟蒙栽培的火種并未就此熄滅,反而在後人手中愈燃愈旺。張文清謹記丈夫遺囑,勉力将兒子毛澤普培育成人,希望他能像堂兄毛澤東那般,為國家、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1934年,毛澤東上司的紅軍艱苦跋涉,轉戰于陝北根據地。聞訊後,毛澤普内心深受震撼,對堂兄的英勇事迹更是敬佩有加。順利從湘潭中學畢業後,他暗下決心,要遵從張文清母親的期望,前往延安參加革命。

1938年,當時二十七歲的毛澤普終于有了這個機會。他先是給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的志向。很快,毛澤東的回信就傳達到了他手中,他随即找到地下黨人徐特立,經其安排,與毛華初等人一同前赴延安。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漫漫征途,崎岖遠道。一路上,毛澤普和同伴們曆盡艱辛,但誰也沒有半點退縮。終于,在1938年,他們一行人總算抵達了聞名遐迩的革命聖地延安。走過千山萬水的毛澤普一見到親愛的堂兄毛澤東,内心無比激動,眼眶不禁濕潤了。延安雖然環境簡陋,條件艱苦,但在這裡彙聚了全國各地的革命志士,共同譜寫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壯麗史詩。

會面時,毛澤東對小輩的到來十分高興。他仔細詢問了毛澤普的家人狀況,并對其加入革命表示了熱烈歡迎和衷心祝福。作為革命導師,毛澤東也嚴肅叮囑毛澤普要有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不畏艱難險阻,以身作則服務人民。

在延安,毛澤普如饑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知識。雖然生活環境比想象中更加艱苦,但他從未産生半點怨言。在毛澤東等領袖的親身指導下,他漸漸領悟到,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推動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了将所學付諸實踐,在1944年冬,毛澤普主動向毛澤東提出了前往敵後參加鬥争的請求,并很快被準許。從此,他化名"戈楷",與三五九旅同甘共苦,在槍林彈雨中鍛造了過硬的作風。

戰火硝煙中結伴同行

烽煙四起,槍炮隆隆。抗日戰争漸入白熱化階段,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英勇頑抗,與日僞軍周旋奮戰。正是在這風雲詭谲的年代,毛澤普化名"戈楷",與毛澤東并肩作戰,一同經曆了那段殘酷卻可歌可泣的歲月。

1944年冬,經過兩年在延安的學習和實踐鍛煉,毛澤普主動向毛澤東提出了前往敵後參加鬥争的請求。作為叔侄,毛澤東對毛澤普寄予厚望,遂準許了他的請求。從此,毛澤普便以"戈楷"的化名,加入了著名的三五九旅,開啟了新的戰鬥征程。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戰火硝煙燃遍大地,槍林彈雨無時無刻不在上空盤旋。即便面臨如此艱苦環境,毛澤普也從未退縮過,依然跟随官兵們同吃同住、共患難。他時刻牢記毛澤東的教導,将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通過親身參與戰鬥、狙擊敵人、宣傳動員,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三五九旅司令員陳建軍見他表現出色,遂将其留在身邊做聯絡員。

從此,毛澤普承擔起了為部隊傳遞情報、協調共軍活動的重任。他不辭辛勞,往往深夜穿梭于密林深谷,時而躲避敵人,時而與僞軍周旋。憑着過人的勇氣和堅韌意志,他幾次在絕境中化險為夷,確定部隊行動萬無一失。

1946年,三五九旅司令部一度被敵人包圍,陷入了重圍之中。身陷重圍的毛澤普沉着冷靜,設法逃脫并将情報傳回山區。在山民的幫助下,三五九旅官兵終于沖破了敵人的圍困,毫發無損地突圍而出。毛澤普鮮紅的黨旗在槍林彈雨中迎風飄揚,成為照亮黑夜的一線曙光。

延安時期的艱苦鍛煉,助毛澤普完成了從溫室中的嫩芽到深入敵後抗日的徹底蛻變。即便身陷生死關頭,他也從未退縮,始終堅持戰鬥在最前線。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已由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堅強勇敢、足智多謀的革命英雄。

和平年代繼續奮鬥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抗日戰争取得了最後的偉大勝利,新中國終于在1949年誕生了。戰火硝煙已随風飄散,和平曙光重制在神州大地。但對于毛澤普而言,革命遠未停止,奮鬥仍需繼續。

新中國成立後,身懷抗日功勳的毛澤普并未自滿止步。他意識到,要鞏固新生政權,将改革程序落到實處,還需付出艱辛的努力。為了将自己的革命經驗和所學革命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毛澤普紮根在湖南這片熱土,從一名普通的基層從業人員做起。

起初,毛澤普在湖南農村擔任區鄉幹部。他沒有半點架子,親力親為,同當地群衆打成一片。白天,他揮汗如雨地同大家一道勞作;夜晚,他則耐心地為鄉親們講解黨的方針政策。在他熱情滿懷、誨人不倦的影響下,湘鄉農村漸次振作,生機勃勃。

不久,毛澤普憑借過硬的作風和娴熟的組織能力,便迅速從基層幹起,擔任起了湖南省委的重要職務。然而,新中國的建設之路并非一馬平川。在前期,他不得不長期同官僚主義、本位主義等流毒現象做鬥争。每每遇到這種問題,他總是運用毛澤東"群衆路線"的方針,廣泛征求群衆意見,以民心為依歸。正是這種作風,助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帶領湖南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1958年,在湖南地方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之際,毛澤普受命前往北京開會。這一次,他終于有機會與已久未見面的堂兄毛澤東重逢。在會議休息時分,毛澤東特地将他叫到一旁,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去辦!"

原來,毛澤東希望在家鄉韶山建一處簡樸的住所,以備将來歸鄉之需。這既是出于對故土的眷戀,也寄托着讓後人了解自己曾經的貧苦生活狀況的願望。作為最親近的親人之一,毛澤東信任有加,因而将這一重任委托給了毛澤普。

毛澤普毫不遲疑地應允了下來。回到湖南後,他立即開始行動。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建立的住所必須與主席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一緻,看起來非常簡陋。為了做到這一點,毛澤普不惜派人重新模仿當年的舊房重建,将各種細節都複原到位。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幾經周折,直到1959年底,這座樸素無華的泥磚瓦房終于竣工了。毛澤普特意安排人将住所内部布置得如舊時一般雜亂、陳舊,以突出主席"自己過去生活非常貧苦"的情況。除此之外,周圍也在他的精心安排下,修建了菜園、魚塘、茂密的竹林等,還原了主席年少光景中的鄉村環境。

萬事俱備之後,毛澤東終于在1959年夏季親自前來視察。一走進陳舊的泥磚屋,看到昔日的生活環境完好重制,他由衷地贊歎道:"這太令我感動了!你們為主席設身處地地考慮事情,真是太好了。"他欣慰地環視四周,久久未能平靜内心的激動。

薪火相傳 精神永續

歲月如歌,不知不覺已走過百年風雨。翻開曆史的厚重篇章,毛澤普與毛澤東的革命情誼熠熠生輝,永遠镌刻在黨的偉大事業中。如今,他們雖已離世,但理想信念的薪火卻在後人手中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上世紀80年代,毛澤普的次子毛學亭在服役軍旅期間,不惜重金購買了一處依山傍水的宅院,為有朝一日能祭奠先人而做準備。退伍後的他便在此落戶,将祭祖敬親的責任一手承擔起來。由于耳聞父親母親當年在延安地區育子有力,他也将這處宅院命名為"延安莊"。

位于湖南常德的延安莊風景宜人,整個莊園由十幾幢房舍組成,占地約7畝。其間有祠堂、堂屋和祭祀場所,布局莊重肅穆。每年春節期間,毛學亭都會在此擺上香案,祭掃先祖之靈。同時,他還會邀請身在香港的毛澤東嫡孫毛小平前來,與他們的陝西親戚們一道,追憶并緬懷兩位先祖的革命功績。

1958年毛澤普進京開會,主席悄悄叮囑道,“這有件事委托你辦!”

毛學亭非常景仰保家衛國的傳統美德。1996年,延安莊的新祠堂落成之時,他特意在上面題寫了"祈安"二字,寓意祈求國泰民安。祠堂旁的一口古井,原名延壽井,是為祭柏冠祖墳時取水而築。令人意外的是,毛學亭卻命名為"蘇曼"古井,其取意卻是以"有無相通"。

在延安莊中,處處可見兩位傑出同志生平軌迹的印記。除了主祠堂及衆多附屬建築,毛學亭更是在草木之中融入了他們的足迹。他特意種植了一株歪脖子樹,展現出革命道路的崎岖曲折;一處木盆景上,倒懸的樹根則意味着要以發展的眼光審視問題;水塘中孤立的一棵枯木,又寓意孤芳自賞、自強不息……如此隐喻,處處充滿了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對于毛學亭而言,延安莊不僅隻是一個簡單的紀念場所。多年來,他把這裡當成宅院,當成學校,細心教導子孫們學習革命傳統。在此園中遊覽時,他總是引着年輕一代認識那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植物、景緻,并為他們講解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和革命精神。

年複一年,春秋兼程。如今,延安莊已經成為弘揚革命傳統、教育青年一代的紅色基地。不時有學校、機關機關等組織活動前來參觀,緬懷先烈,接受傳統教育。毛學亭經常在這裡講解兩位先輩的革命曆程,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真切感受到艱辛的奮鬥曆程,進而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将之永續薪傳。

結尾

時光飛逝,一切終将被歲月沖刷。但在延安莊這塊熱土上,母親毛麓鐘生前播撒的革命火種早已紮根發芽,吐疆布葉。正是有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筚路藍縷、艱苦卓絕的革命實踐,才有了今日國家昌盛的大好景象。延安莊不僅是一處紀念性景區,更是一座橋梁,将昔日的薪火永遠傳承下去,在後人手中熊熊燃燒、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