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有机会推倒蒋校长的“散装”粤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作者:军机处长

因孙先生曾以广东作为革命基地的缘故,粤系在国民党中既有传统地位,又有较强的军事实力,算是蒋中正时代极其重要的地方派系。

粤系政治力量主要有胡汉民系、汪精卫“改组派”、孙科“再造派”,西山会议派首脑人物邹鲁亦是粤人,总体能量占据国民党半壁以上。

粤系军事力量主要由陈铭枢“十九路军系”、陈济棠系(后由余汉谋继承)、张发奎“四军系”等陆军构成,另外还有广东空军和广东海军。

拥有这样堪称“奢侈”的军政根基,如若内部能铁板一块,粤系真有可能把蒋氏拉下马,从而改写整个历史。

曾有机会推倒蒋校长的“散装”粤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陈济棠、陈铭枢

可惜的是,无比散装甚至同室操戈的粤系完美错过了1931-1936年留给他们的历史时间窗口,终遭逐一瓦解分崩离析。

1931年2月28日,胡汉民被蒋氏软禁于南京汤山,引发了粤系破天荒的抱团取暖。

胡汉民派系、汪精卫派系、孙科派系、西山会议派系云集广州,打起反蒋旗帜,另立广州国民政府。陈济棠、张发奎、广西桂系等军事将领也都厉兵秣马,准备武装讨蒋。

唯一没响应反蒋的粤系实力派,就是陈铭枢领衔的十九路军。那时候的他们,还甘愿受蒋氏驱使。

“九一八”猝然爆发,虽然让宁粤合流表面上成为现实,但粤系和蒋氏的矛盾依然无法调和。

此后,在胡汉民居中协调下,冯玉祥、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等北方将领,广西李白、刘湘、龙云、王家烈等南方将领,都表达了和粤系一起倒蒋的意愿。

曾有机会推倒蒋校长的“散装”粤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陈济棠、陈铭枢

粗略算来,这些力量果真联手起事的话,蒋氏必定招架不住,只有黯然下野一条出路。

事实上作为宁粤合流的先决条件,蒋氏的确在1931年12月宣布下野。但仅仅几个月后,他就又卷土重来复职了。

助攻蒋氏复出的,恰恰就是汪精卫及其派系。

蒋氏下野后,由于“分赃”不均,粤系内部闹成了一锅粥。汪精卫派跑去了上海,孙科派系和西山会议派也跑去上海,胡汉民派系留在广州。

跑去上海的粤系最终选择和蒋氏合作,孙科、汪精卫也先后出任了行政院长,陈铭枢任行政院副院长、代理院长。

这么一来,留在广州的粤系军政力量也就掀不起太大的风浪了。

1931-1932年间宁粤合流前后这段时间,的确是粤系联手各地方实力派彻底扫除蒋氏政治和军事资源的历史最佳窗口期。

可由于粤系各个小集团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亲手关闭了这扇窗,并永久钉死,此后再没打开过。

曾有机会推倒蒋校长的“散装”粤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胡汉民、孙科等

到了1933年12月十九路军掀起福建反蒋事件,1936年陈济棠领衔“六一反蒋事件”,已经丧失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先机,一败涂地无可避免。

至此,粤系军事力量或退出历史舞台,或被整合进蒋氏中央军之列,逐渐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粤系政治人物或含恨故去,或成为蒋氏政治玩物,或转投我方,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日渐走低。

1936年之后,国民党本质上再无粤系,蒋氏赢麻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