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有機會推倒蔣校長的“散裝”粵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作者:軍機處長

因孫先生曾以廣東作為革命基地的緣故,粵系在國民黨中既有傳統地位,又有較強的軍事實力,算是蔣中正時代極其重要的地方派系。

粵系政治力量主要有胡漢民系、汪精衛“改組派”、孫科“再造派”,西山會議派首腦人物鄒魯亦是粵人,總體能量占據國民黨半壁以上。

粵系軍事力量主要由陳銘樞“十九路軍系”、陳濟棠系(後由餘漢謀繼承)、張發奎“四軍系”等陸軍構成,另外還有廣東空軍和廣東海軍。

擁有這樣堪稱“奢侈”的軍政根基,如若内部能鐵闆一塊,粵系真有可能把蔣氏拉下馬,進而改寫整個曆史。

曾有機會推倒蔣校長的“散裝”粵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陳濟棠、陳銘樞

可惜的是,無比散裝甚至同室操戈的粵系完美錯過了1931-1936年留給他們的曆史時間視窗,終遭逐一瓦解分崩離析。

1931年2月28日,胡漢民被蔣氏軟禁于南京湯山,引發了粵系破天荒的抱團取暖。

胡漢民派系、汪精衛派系、孫科派系、西山會議派系雲集廣州,打起反蔣旗幟,另立廣州國民政府。陳濟棠、張發奎、廣西桂系等軍事将領也都厲兵秣馬,準備武裝讨蔣。

唯一沒響應反蔣的粵系實力派,就是陳銘樞領銜的十九路軍。那時候的他們,還甘願受蔣氏驅使。

“九一八”猝然爆發,雖然讓甯粵合流表面上成為現實,但粵系和蔣氏的沖突依然無法調和。

此後,在胡漢民居中協調下,馮玉祥、宋哲元、韓複榘、石友三等北方将領,廣西李白、劉湘、龍雲、王家烈等南方将領,都表達了和粵系一起倒蔣的意願。

曾有機會推倒蔣校長的“散裝”粵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陳濟棠、陳銘樞

粗略算來,這些力量果真聯手起事的話,蔣氏必定招架不住,隻有黯然下野一條出路。

事實上作為甯粵合流的先決條件,蔣氏的确在1931年12月宣布下野。但僅僅幾個月後,他就又卷土重來複職了。

助攻蔣氏複出的,恰恰就是汪精衛及其派系。

蔣氏下野後,由于“分贓”不均,粵系内部鬧成了一鍋粥。汪精衛派跑去了上海,孫科派系和西山會議派也跑去上海,胡漢民派系留在廣州。

跑去上海的粵系最終選擇和蔣氏合作,孫科、汪精衛也先後出任了行政院長,陳銘樞任行政院副院長、代理院長。

這麼一來,留在廣州的粵系軍政力量也就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了。

1931-1932年間甯粵合流前後這段時間,的确是粵系聯手各地方實力派徹底掃除蔣氏政治和軍事資源的曆史最佳視窗期。

可由于粵系各個小集團的利益并不一緻,他們親手關閉了這扇窗,并永久釘死,此後再沒打開過。

曾有機會推倒蔣校長的“散裝”粵系,一把好牌打稀碎

胡漢民、孫科等

到了1933年12月十九路軍掀起福建反蔣事件,1936年陳濟棠領銜“六一反蔣事件”,已經喪失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先機,一敗塗地無可避免。

至此,粵系軍事力量或退出曆史舞台,或被整合進蔣氏中央軍之列,逐漸成了打醬油的角色。

粵系政治人物或含恨故去,或成為蔣氏政治玩物,或轉投我方,在國民黨内的影響力日漸走低。

1936年之後,國民黨本質上再無粵系,蔣氏赢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