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作者:青岛西海岸发布

“你最喜欢的家风是哪一种?”在社交平台上,这个问题最近引发热议。

有人说是“好好说话”;有人说是“内心善良”;有人说是“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也有人说是“不怨父母,不怪伴侣,不责子女”……

目前,大陆有4亿多家庭,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答案也千差万别,然而,它们又有着相通之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家风,呵护着一个人的成长,浇灌了家庭的幸福之花,也影响了社会风气。在青岛,深受儒家文化和海洋文化影响的人们,有着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家风故事。比如,耕读传家、仁厚孝悌、开拓进取、急人之难等。这些家风汇聚在一起,滋润了这片土地,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青岛市家庭故事分享会现场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青岛市家庭故事分享会暨崂山区首届家文化节启动仪式于近日举行,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弘扬优良家风。

那么,好家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才能营造好家风?

什么是家风?在古代,它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当下,它更多表现为家庭内部的精神传承,父母的言行举止等。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向注重家风家训。最早的家训,可追溯至周公的《诫伯禽书》。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家风家训,家喻户晓。齐鲁大地为礼仪之邦,在青岛地区,千千万万家族和家庭,世世代代书写着自己的家风故事。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胶州郭家庄匡源雕塑墙 王雷 摄

耕读传家,传承一脉书香。东汉末年,经学大家郑玄在不其山下耕种,后结庐讲学。到明清时,青岛地区文化家族星罗棋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耕读传家。莱西的张梦鲤刻苦读书,进士及第,官至大理寺卿,食俸从一品。其子张嗣诚再登金榜。他的“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训,口口相传500多年。他的家族,以“一门八进士”享誉胶东。李沧的王懿、胶州的匡源和柯劭忞均跻身清代帝师,办学泽被后世。

修身守正,坚守一片初心。即墨有“周、黄、蓝、杨、郭”五大世家。蓝氏家族传承800余年,上百人为官,无一人贪腐。杨氏家族中的杨盐,清正耿直,有“江北清廉第一”之称。郭氏家族中的郭琇,是康熙年间的“铁面御史”,他上疏参劾明珠、高士奇等权臣,铁骨铮铮,震动天下。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一对父女正在参观以《钱氏家训》为主题的影像展

爱国保家,挥洒一腔热血。黄氏家族中的黄宗昌带领乡人,两次退敌。周氏家族中的周浩然,打响了青岛武装抗日的第一枪,牺牲时年仅24岁。很多革命志士全家上阵,比如,烈士王一民,全家老幼共20多人,其中13人参加八路军。他长眠于太平角,眼望着硝烟散去,这座城市拔节生长。

仁厚孝悌,呵护一家安宁。现代社会,好家风依然是最美的风景。王发明“割肝救妻”,见证最美爱情;刘彩秀多年如一日,照顾高龄婆婆和出车祸的丈夫;袁成本一家三代执着做公益……他们守护着温暖的家,传承着精神的力量。

有家就有家风。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风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区别。良好的家风,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至关重要。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山东省最美家庭代表官斐斐讲述家风故事

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家庭是心灵的归宿,好家风,给人向上和向善的力量。杨绛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每个人行走世间,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家风、家教使然。”当你身处一个有“尊重”家风的家庭中,在面对人生每个十字路口时,也会有更多底气做选择。

一个家庭前行的“动力”。家风是一个家屹立不倒的根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林则徐这样教诲自己的儿女。热播剧《父辈的荣耀》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家风的珍贵。只要有好家风,即便家庭再贫穷,也只是一时困顿。有爱的家庭,因为家人的相互支撑,从来都不会被困难打倒。

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石”。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在青岛,好家风滋润了这方水土,塑造了这座城。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在青岛一家书店内,母亲正陪孩子买书 王雷 摄

比如,从城市到乡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对联随处可见。无数个家庭重视教育、热爱读书,让青岛成为“书香之城”。2023年“书香青岛”在全国41个地区全民阅读品牌中位列市级品牌前5名。

再如,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叮嘱孩子,“别人遇到难事,能帮一把是一把”。跳海救人、慷慨解囊等义举已成常态,让青岛成为“好人之城”。最近,市民王龙在淄博救助一对落水母子时不幸遇难的义举,引全网关注,感动了无数人。

又如,当人们全力突破“卡脖子”、为民造福,铸“大国重器”、逐梦深蓝时,家庭是强大的后盾。共同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让家人深深理解、全力支持。

时代在发展,家风也没有“完成时”。

作家马伯庸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当下,怎样才能让家风越来越好?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注重传承,用爱来传递爱。家风传承,是一堂“必修课”,但没有“课本”。它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挥舞的棍棒,也不是做错事之后的说教。它是生活中的细节,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它就像空气,具有持久的渗透力。其乐融融的家庭,让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彼此成就。在温暖里生活着的人,才能把路越走越宽,也愿意把善意传递给别人。

击中人心,让暖流成顶流。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发挥好家风的示范作用,既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要有“善于传播美的力量”。在当下,必须学会切中“共情点”,深挖“流量池”。少一点灌输式,多一些共情力,通过“小切口”的真人真事,来建构观点、传递情绪,让大众产生由人到己的“代入感”。莱西的昌德松老人,他的家庭在2016年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他创办“文化胡同”宣讲家风家教,带动了数万人。青岛的好家风故事,也以更多样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出圈”。

这缕“风”何以吹拂千年?

莱西昌德松老人在“文化胡同”宣讲家风家教(资料图)

盘活经典,在新旧融合中发展。家风建设,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于传统不能全盘否定,应有选择地继承。近年来,“钱氏家训”“三苏家风”等重新走红就是例子。那些好的家风家训,不该总是“躺”在博物馆里,而是要“活起来”。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其成为家庭教育的工具,扎根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如今,青岛市清廉家风馆、红色家风馆等,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乡风蔚然,国风浩荡。良好的家风,能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能为其立起人生的坐标;能成就更好的个体,亦能汇聚成更好的国家。这缕吹拂千年的“风”,送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编辑:L,本文由西海岸发布制作,来源于青岛宣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