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你最喜歡的家風是哪一種?”在社交平台上,這個問題最近引發熱議。

有人說是“好好說話”;有人說是“内心善良”;有人說是“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争對錯,不翻舊賬”;也有人說是“不怨父母,不怪伴侶,不責子女”……

目前,大陸有4億多家庭,每個家庭乃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年齡不同、地域不同,答案也千差萬别,然而,它們又有着相通之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好的家風,呵護着一個人的成長,澆灌了家庭的幸福之花,也影響了社會風氣。在青島,深受儒家文化和海洋文化影響的人們,有着特色鮮明、源遠流長的家風故事。比如,耕讀傳家、仁厚孝悌、開拓進取、急人之難等。這些家風彙聚在一起,滋潤了這片土地,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精氣神。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青島市家庭故事分享會現場

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青島市家庭故事分享會暨崂山區首屆家文化節啟動儀式于近日舉行,講述最美家庭故事,弘揚優良家風。

那麼,好家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如何才能營造好家風?

什麼是家風?在古代,它指的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在當下,它更多表現為家庭内部的精神傳承,父母的言行舉止等。

從古至今,中國人一向注重家風家訓。最早的家訓,可追溯至周公的《誡伯禽書》。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家風家訓,家喻戶曉。齊魯大地為禮儀之邦,在青島地區,千千萬萬家族和家庭,世世代代書寫着自己的家風故事。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膠州郭家莊匡源雕塑牆 王雷 攝

耕讀傳家,傳承一脈書香。東漢末年,經學大家鄭玄在不其山下耕種,後結廬講學。到明清時,青島地區文化家族星羅棋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耕讀傳家。萊西的張夢鯉刻苦讀書,進士及第,官至大理寺卿,食俸從一品。其子張嗣誠再登金榜。他的“清慎勤智仁勇”六字家訓,口口相傳500多年。他的家族,以“一門八進士”享譽膠東。李滄的王懿、膠州的匡源和柯劭忞均跻身清代帝師,辦學澤被後世。

修身守正,堅守一片初心。即墨有“周、黃、藍、楊、郭”五大世家。藍氏家族傳承800餘年,上百人為官,無一人貪腐。楊氏家族中的楊鹽,清正耿直,有“江北清廉第一”之稱。郭氏家族中的郭琇,是康熙年間的“鐵面禦史”,他上疏參劾明珠、高士奇等權臣,鐵骨铮铮,震動天下。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一對父女正在參觀以《錢氏家訓》為主題的影像展

愛國保家,揮灑一腔熱血。黃氏家族中的黃宗昌帶領鄉人,兩次退敵。周氏家族中的周浩然,打響了青島武裝抗日的第一槍,犧牲時年僅24歲。很多革命志士全家上陣,比如,烈士王一民,全家老幼共20多人,其中13人參加八路軍。他長眠于太平角,眼望着硝煙散去,這座城市拔節生長。

仁厚孝悌,呵護一家安甯。現代社會,好家風依然是最美的風景。王發明“割肝救妻”,見證最美愛情;劉彩秀多年如一日,照顧高齡婆婆和出車禍的丈夫;袁成本一家三代執着做公益……他們守護着溫暖的家,傳承着精神的力量。

有家就有家風。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家風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的差別。良好的家風,無論對個人、家庭還是社會,都至關重要。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山東省最美家庭代表官斐斐講述家風故事

一盞永遠不滅的“心燈”。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家庭是心靈的歸宿,好家風,給人向上和向善的力量。楊绛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以家為起點。每個人行走世間,也自有其獨特的風格,這是家風、家教使然。”當你身處一個有“尊重”家風的家庭中,在面對人生每個十字路口時,也會有更多底氣做選擇。

一個家庭前行的“動力”。家風是一個家屹立不倒的根基。“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林則徐這樣教誨自己的兒女。熱播劇《父輩的榮耀》引發觀衆強烈共鳴,就是因為人們看到了家風的珍貴。隻要有好家風,即便家庭再貧窮,也隻是一時困頓。有愛的家庭,因為家人的互相支撐,從來都不會被困難打倒。

一座城市文化的“基石”。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也是社會的價值縮影。在青島,好家風滋潤了這方水土,塑造了這座城。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在青島一家書店内,母親正陪孩子買書 王雷 攝

比如,從城市到鄉村,“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對聯随處可見。無數個家庭重視教育、熱愛讀書,讓青島成為“書香之城”。2023年“書香青島”在全國41個地區全民閱讀品牌中位列市級品牌前5名。

再如,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叮囑孩子,“别人遇到難事,能幫一把是一把”。跳海救人、慷慨解囊等義舉已成常态,讓青島成為“好人之城”。最近,市民王龍在淄博救助一對落水母子時不幸遇難的義舉,引全網關注,感動了無數人。

又如,當人們全力突破“卡脖子”、為民造福,鑄“大國重器”、逐夢深藍時,家庭是強大的後盾。共同的家國情懷、責任意識,讓家人深深了解、全力支援。

時代在發展,家風也沒有“完成時”。

作家馬伯庸說:“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曆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當下,怎樣才能讓家風越來越好?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注重傳承,用愛來傳遞愛。家風傳承,是一堂“必修課”,但沒有“課本”。它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揮舞的棍棒,也不是做錯事之後的說教。它是生活中的細節,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它就像空氣,具有持久的滲透力。其樂融融的家庭,讓人眼裡有光,心中有愛,彼此成就。在溫暖裡生活着的人,才能把路越走越寬,也願意把善意傳遞給别人。

擊中人心,讓暖流成頂流。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發揮好家風的示範作用,既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也要有“善于傳播美的力量”。在當下,必須學會切中“共情點”,深挖“流量池”。少一點灌輸式,多一些共情力,通過“小切口”的真人真事,來建構觀點、傳遞情緒,讓大衆産生由人到己的“代入感”。萊西的昌德松老人,他的家庭在2016年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他創辦“文化胡同”宣講家風家教,帶動了數萬人。青島的好家風故事,也以更多樣的形式,通過網絡平台不斷“出圈”。

這縷“風”何以吹拂千年?

萊西昌德松老人在“文化胡同”宣講家風家教(資料圖)

盤活經典,在新舊融合中發展。家風建設,需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對于傳統不能全盤否定,應有選擇地繼承。近年來,“錢氏家訓”“三蘇家風”等重新走紅就是例子。那些好的家風家訓,不該總是“躺”在博物館裡,而是要“活起來”。找準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使其成為家庭教育的工具,紮根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如今,青島市清廉家風館、紅色家風館等,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的身影。

家風純正,雨潤萬物;鄉風蔚然,國風浩蕩。良好的家風,能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能為其立起人生的坐标;能成就更好的個體,亦能彙聚成更好的國家。這縷吹拂千年的“風”,送我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