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當狂熱如潮水奔湧,非理性的泡沫就會加速滋生。

5月15日,全國體育宣傳文化工作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表示,堅決抵制畸形“飯圈文化”侵蝕體育領域。‍

體育領域“飯圈化”現象屢屢引發争議,不少體育人士深受其擾——

此前,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身份證号在網上被惡意傳播;跳水運動員全紅婵奪得全國跳水錦标賽亞軍,有粉絲質疑裁判不公;遊泳運動員汪順在機場被粉絲強行戴帽子;羽毛球運動員陳雨菲的航班行程被粉絲發到網上……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中國奧委會官網曾發文抵制“飯圈文化”

這些年,随着一衆運動員的“破圈”,體育運動影響力不斷擴大,運動員的成績和努力被看到、被認可,這原本是好事。但與此同時,“飯圈”的拉踩、罵戰被帶進體育圈,運動員個人隐私被侵犯、訓練被幹擾,相關賽事讨論被簡單化為非黑即白的排他“站隊”。

“飯圈”本是粉絲們以偶像為中心自發形成的圈子,但如今“飯圈”不再局限于娛樂明星。一些畸形“飯圈文化”向體育領域蔓延,與體育精神背道而馳,對運動員身心健康成長、運動競技能力提升、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都極為不利。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20歲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偶像。”運動員們敢于突破、挑戰極限、潇灑樂觀,這些精神閃閃發光,在緊張的競技場上,一瞬間迸射出的強大光芒,足以讓人愛上。但也有一些人,愛着愛着就走了樣。

比如,賽場外“全方位凝視”。賽場上,運動員奮力拼搏;看台上,觀衆們加油助威,這本是“追星”的最佳距離。然而,一些狂熱粉絲卻過度關注運動員的私生活,越界查詢行程,機場接機送機,高鐵站圍追堵截,甚至有人非法侵入運動員下榻酒店,侵犯個人隐私。

在利益驅動下,黃牛開始出售運動員航班資訊,一些職業“代拍”也将鏡頭對準運動員。曾有運動員表示,“我覺得很恐怖”,有運動員多次強調“不要接機,不喜歡,球場見”。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運動員成為“全民偶像” 圖源:瞭望公衆号

又如,用流量左右公平競争。競技是體育運動的靈魂,但其背後的對抗屬性也很容易點燃“飯圈”情緒。有的粉絲難以接受“比賽有輸就有赢”的定律,用流量資料取代理性分析。“資料女工出動啦”“轉贊評走起”,似乎誰的真愛粉音量大誰就能影響比賽的走向。

面對競技體育中客觀存在的争議性判罰,“踩一捧一”,把自家“愛豆”的失利全部歸結為裁判、教練等相關人員的不作為,甚至“争冠軍”。用成績說話的競技體育成了粉絲間簡單的“控評”“站隊”“反黑”。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田徑運動員吳豔妮曾因比賽化妝引起争議

再如,“造神式”追捧運動員。“不為xx,誰會關注xx項目”“xx是運動項目永遠的神”“xxx憑一己之力為團隊赢了比賽”。“飯圈文化”經常與個人偶像崇拜相聯系。粉絲青睐的不是賽場上拼搏不止的選手,而是賽場外顔值出衆、榮譽加身的“明星”。

傳統體育觀衆可能會為一個精彩的進球、一次關鍵攔網高興,而“飯圈文化”下的粉絲可能會為運動員的一個微笑、揮手而歡呼。他們透過層層濾鏡為運動員打造人設,無條件支援偶像。部分觀衆和粉絲将關注點過分集中在了參賽運動員的妝容和穿衣打扮上,稍不如意,就在網上大加撻伐,将其外在形象和賽事成績強行挂鈎。

體育比賽受到關注,背後是競技體育運動與日俱增的吸引力。明星運動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帶動項目整體發展、提升個人商業價值,但畸形的“飯圈文化”會對體育事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打偏“聚光燈”,消解競技體育專業性。逆轉、爆冷、絕殺,運動場上懸念叢生,不到最後一刻無法定輸赢,競技體育魅力無限。但在“飯圈文化”影響下,體育的媒介話題被重塑——運動員的顔值、身材、着裝、戀情等花邊内容逐漸成為關注焦點,“争番位”“組CP”“比流量”等娛樂手法解讀比賽靡然成風,競技體育被簡單化、娛樂化。

受此影響,大家的關注點發生偏移,比賽成績貶值、運動員表現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體育精神被邊緣化,不利于運動項目推廣和可持續發展。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曾數次發文,呼籲球迷遠離飯圈陋習

打着“愛之名”,影響運動員成長。運動員所處的賽場激烈而殘酷,他們肩負着國家榮譽,彙聚着集體的汗水和自己的努力。運動員的成功,往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闆凳,下得了苦功夫。

外界的過度追捧和盲目讨伐,容易影響運動員的訓練和休息,讓他們産生錯誤認知,甚至增加心理負擔,無異于打着“愛”的旗号行失範之實。傅園慧曾坦言,紅了後怕說錯話;全紅婵也說,不喜歡太多人關注,怕沒跳好粉絲就不喜歡了。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奧運冠軍何沖發文表示:體育“飯圈化”,會對運動員的成長産生不良影響

打起“小算盤”,形成灰色産業鍊。“飯圈”亂象隻不過是個表象,如果沒有形形色色的利益驅動,這樣的非理性沖動肯定長久不了。“娛樂至死”的過度炒作,拉踩引戰的煽動叫嚣,霸屏控評的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操控,與資本利益鍊的上下其手有直接關系。

“飯圈”鍊頂端的“大粉”“站姐”等打着應援的旗号進行集資,通過“互撕互黑”博眼球賺流量,操弄網絡輿論、收割注意力經濟紅利。

體育不應該、也不允許成為畸形“飯圈文化”繼續滋生的“引線”和“溫床”。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矩,讓體育運動與粉絲間建立正向聯系、健康互動?這幾個“不等于”需要加以厘清。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漫畫:體育“飯圈化” 圖源:半月談公衆号

體育圈不等于“飯圈”。競技體育是賽場的較量,是訓練的汗水,是對公平公正的追求和對硬實力的尊重。“公開、公平、公正以及道德、風格、幹淨等等,是體育領域的關鍵詞和鮮明特征”。“飯圈”則推崇“流量為王”“偶像至上”,兩個圈層的邏輯大相徑庭。

飯圈”最大的隐患是排他性,對于那些渾水摸魚、利益驅動的“飯圈”亂象,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和清醒,不要被帶了節奏、壞了大局。

運動員不等于偶像明星。近幾年,運動員各種勸誡粉絲保持邊界的委婉表達都釋放出了一個信号,那就是“我們不是偶像”。有學者說:“偶像以包裝過的‘拟真呈現’換取粉絲的‘真情以對’。”偶像明星往往有專業的經紀團隊、公司包裝打理。對大多數運動員而言,他們長期生活在體校、國家隊等運動體制内,沒有公關包裝、人設打造。

在“飯圈”包圍下,運動員的一舉一動都被粉絲拿放大鏡觀看,每個細節都能成為話題,讓他們難以應付。關注、喜歡一位運動員,不妨了解他所熱愛的運動,在賽場上歡呼呐喊,在賽場外激勵自己成長。

體育“飯圈化”,是擾不是愛

漫畫:“飯圈化”的表達不适用于運動員 圖源:瞭望公衆号

流量高低不等于實力大小。在“飯圈文化”裡,控評、應援等“流量資料”,成為偶像實力、影響力的直覺展現,被粉絲用來和他人一較高低,甚至兌換資源。

然而,運動員實力提升靠努力不靠流量,成績重新整理靠比賽不靠控評。每個在競技場上脫穎而出的運動員,都是在一次次訓練、比賽中不斷地超越自我,在重建立立極限中不斷前進,最終達到自己的頂點。

“愛一朵花,最好的方式是陪它盛開。”體育追星的最佳打開方式是:追逐光,靠近光、成為光。

(編輯:C,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