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作者:青岛西海岸发布

当狂热如潮水奔涌,非理性的泡沫就会加速滋生。

5月15日,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

体育领域“饭圈化”现象屡屡引发争议,不少体育人士深受其扰——

此前,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身份证号在网上被恶意传播;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夺得全国跳水锦标赛亚军,有粉丝质疑裁判不公;游泳运动员汪顺在机场被粉丝强行戴帽子;羽毛球运动员陈雨菲的航班行程被粉丝发到网上……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中国奥委会官网曾发文抵制“饭圈文化”

这些年,随着一众运动员的“破圈”,体育运动影响力不断扩大,运动员的成绩和努力被看到、被认可,这原本是好事。但与此同时,“饭圈”的拉踩、骂战被带进体育圈,运动员个人隐私被侵犯、训练被干扰,相关赛事讨论被简单化为非黑即白的排他“站队”。

“饭圈”本是粉丝们以偶像为中心自发形成的圈子,但如今“饭圈”不再局限于娱乐明星。一些畸形“饭圈文化”向体育领域蔓延,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竞技能力提升、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20岁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偶像。”运动员们敢于突破、挑战极限、潇洒乐观,这些精神闪闪发光,在紧张的竞技场上,一瞬间迸射出的强大光芒,足以让人爱上。但也有一些人,爱着爱着就走了样。

比如,赛场外“全方位凝视”。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看台上,观众们加油助威,这本是“追星”的最佳距离。然而,一些狂热粉丝却过度关注运动员的私生活,越界查询行程,机场接机送机,高铁站围追堵截,甚至有人非法侵入运动员下榻酒店,侵犯个人隐私。

在利益驱动下,黄牛开始出售运动员航班信息,一些职业“代拍”也将镜头对准运动员。曾有运动员表示,“我觉得很恐怖”,有运动员多次强调“不要接机,不喜欢,球场见”。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运动员成为“全民偶像” 图源:瞭望公众号

又如,用流量左右公平竞争。竞技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但其背后的对抗属性也很容易点燃“饭圈”情绪。有的粉丝难以接受“比赛有输就有赢”的定律,用流量数据取代理性分析。“数据女工出动啦”“转赞评走起”,似乎谁的真爱粉音量大谁就能影响比赛的走向。

面对竞技体育中客观存在的争议性判罚,“踩一捧一”,把自家“爱豆”的失利全部归结为裁判、教练等相关人员的不作为,甚至“争冠军”。用成绩说话的竞技体育成了粉丝间简单的“控评”“站队”“反黑”。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田径运动员吴艳妮曾因比赛化妆引起争议

再如,“造神式”追捧运动员。“不为xx,谁会关注xx项目”“xx是运动项目永远的神”“xxx凭一己之力为团队赢了比赛”。“饭圈文化”经常与个人偶像崇拜相联系。粉丝青睐的不是赛场上拼搏不止的选手,而是赛场外颜值出众、荣誉加身的“明星”。

传统体育观众可能会为一个精彩的进球、一次关键拦网高兴,而“饭圈文化”下的粉丝可能会为运动员的一个微笑、挥手而欢呼。他们透过层层滤镜为运动员打造人设,无条件支持偶像。部分观众和粉丝将关注点过分集中在了参赛运动员的妆容和穿衣打扮上,稍不如意,就在网上大加挞伐,将其外在形象和赛事成绩强行挂钩。

体育比赛受到关注,背后是竞技体育运动与日俱增的吸引力。明星运动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带动项目整体发展、提升个人商业价值,但畸形的“饭圈文化”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打偏“聚光灯”,消解竞技体育专业性。逆转、爆冷、绝杀,运动场上悬念丛生,不到最后一刻无法定输赢,竞技体育魅力无限。但在“饭圈文化”影响下,体育的媒介话题被重塑——运动员的颜值、身材、着装、恋情等花边内容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争番位”“组CP”“比流量”等娱乐手法解读比赛靡然成风,竞技体育被简单化、娱乐化。

受此影响,大家的关注点发生偏移,比赛成绩贬值、运动员表现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被边缘化,不利于运动项目推广和可持续发展。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曾数次发文,呼吁球迷远离饭圈陋习

打着“爱之名”,影响运动员成长。运动员所处的赛场激烈而残酷,他们肩负着国家荣誉,汇聚着集体的汗水和自己的努力。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外界的过度追捧和盲目讨伐,容易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休息,让他们产生错误认知,甚至增加心理负担,无异于打着“爱”的旗号行失范之实。傅园慧曾坦言,红了后怕说错话;全红婵也说,不喜欢太多人关注,怕没跳好粉丝就不喜欢了。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奥运冠军何冲发文表示:体育“饭圈化”,会对运动员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打起“小算盘”,形成灰色产业链。“饭圈”乱象只不过是个表象,如果没有形形色色的利益驱动,这样的非理性冲动肯定长久不了。“娱乐至死”的过度炒作,拉踩引战的煽动叫嚣,霸屏控评的猫腻操控,与资本利益链的上下其手有直接关系。

“饭圈”链顶端的“大粉”“站姐”等打着应援的旗号进行集资,通过“互撕互黑”博眼球赚流量,操弄网络舆论、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

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矩,让体育运动与粉丝间建立正向联系、健康互动?这几个“不等于”需要加以厘清。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漫画:体育“饭圈化” 图源:半月谈公众号

体育圈不等于“饭圈”。竞技体育是赛场的较量,是训练的汗水,是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和对硬实力的尊重。“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道德、风格、干净等等,是体育领域的关键词和鲜明特征”。“饭圈”则推崇“流量为王”“偶像至上”,两个圈层的逻辑大相径庭。

饭圈”最大的隐患是排他性,对于那些浑水摸鱼、利益驱动的“饭圈”乱象,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不要被带了节奏、坏了大局。

运动员不等于偶像明星。近几年,运动员各种劝诫粉丝保持边界的委婉表达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不是偶像”。有学者说:“偶像以包装过的‘拟真呈现’换取粉丝的‘真情以对’。”偶像明星往往有专业的经纪团队、公司包装打理。对大多数运动员而言,他们长期生活在体校、国家队等运动体制内,没有公关包装、人设打造。

在“饭圈”包围下,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被粉丝拿放大镜观看,每个细节都能成为话题,让他们难以应付。关注、喜欢一位运动员,不妨了解他所热爱的运动,在赛场上欢呼呐喊,在赛场外激励自己成长。

体育“饭圈化”,是扰不是爱

漫画:“饭圈化”的表达不适用于运动员 图源:瞭望公众号

流量高低不等于实力大小。在“饭圈文化”里,控评、应援等“流量数据”,成为偶像实力、影响力的直观体现,被粉丝用来和他人一较高低,甚至兑换资源。

然而,运动员实力提升靠努力不靠流量,成绩刷新靠比赛不靠控评。每个在竞技场上脱颖而出的运动员,都是在一次次训练、比赛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在重新建立极限中不断前进,最终达到自己的顶点。

“爱一朵花,最好的方式是陪它盛开。”体育追星的最佳打开方式是:追逐光,靠近光、成为光。

(编辑:C,本文由西海岸发布制作,来源于青岛宣传,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