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土散文:回忆那老房子里的燕子窝

作者: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乡土散文:回忆那老房子里的燕子窝

文:吴建昌

  这几天忽然发现阳台外老是有几只燕子在飞来飞去,看样子好像是看中了阳台雨篷板下的那块地方了,心里暗暗高兴,燕子可是一种吉祥的益鸟啊,但转眼一想似乎不太可能,因为小区离城外的农田还是有点远的。但燕子的到来还是勾起了我对那时候乡下老房子梁上的燕子窝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是瓦房(别人家的),后来自家搭建了“四六戗”的草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拆了草棚建了砖瓦平房,就是那种老式“四破五”的平房,也就是“一进三开间”的那种。东、西各两间,中间堂屋占一间,三间的中间砌一堵墙隔开。再在傍着房子的西南角搭建了搭建一间灶批间,不大,只容得下一只老灶头、一只水缸跟一只竹制的菜厨。房子是在秋收冬种后的农闲时间建的。房子的正梁是杉木,其他梁是用很粗的毛竹做的,就是两根毛竹用长铁钉钉住后早用粗铁丝紧紧地捆绑住,两根毛竹之间正好有一道凹道。

冬去春来,小队里种着紫云英的田块已先被翻耕过来了,因为要做秧田的。灌满水的秧田的泥黑黑的软软的糊糊的。有一天,突然发现家门口飞来了两只燕子。它们先是在大门口的屋檐外叽叽喳喳地绕飞了一阵子,而后就飞进了大门,进了堂屋,直接停在了堂屋毛竹梁上了。两只燕子,停在梁上,互相呢弄了一番,而后又飞出大门,向着田野飞去了。大概熬了中饭时分,这两只燕子又回来了。这次还是从大门飞到了梁上,可这次跟上次有所不同了,两只燕子停在毛竹梁上,低下头在梁上用嘴在啄着毛竹,仔细一看,它们嘴巴啄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泥痕。哦,原来燕子来家筑窝了。父母见燕子来家筑窝,很高兴。因为先前住的是草棚,稻草屋檐非常低,大门口又被草扇遮挡着,燕子难以进来,现在变成瓦房了,尽管不大宽敞,但毕竟房檐高了,大门也高敞了,燕子也可以飞进飞出了,所以燕子才肯来家筑窝。父亲说,老辈们将燕子称作紫燕,如果燕子在你家筑巢意味着紫气东来,也预示着这家人吉祥兴旺,幸福美满。那时我们还小,还不太懂“紫气东来”“吉祥兴旺”的意思。只是家里来燕子,每天能听到燕子的嘁嘁喳喳的叫声就很高兴了。自从燕子来家筑窝后,父母亲就关照我们白天大门就不要关了,如果万不得已要关的话,那门左边的窗户一定要开着,不然燕子飞不进不来的。就这样,我们每天看着燕子飞进飞出,那梁上的泥痕也慢慢你变粗变厚了。渐渐地泥痕变成了一个小窝,小窝又慢慢地变成了大窝,大约经过五六天的时间,这个窝竟变成了“半只大碗”贴在了竹梁上。“碗”的颜色也慢慢地由褐色变成了土白色:燕窝由湿润变的干燥了。然后勤劳的燕子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柔软的干草、羽毛、头发等铺在了燕窝里。

就这样,在整个的夏收夏种时节里,我们吃饭它们看着,我们说话,它们也时不时地燕语呢喃插上几句凑个趣儿,我们也从未在意。在潜意识里,我们也是把它们当成我们的家庭成员了。我们互相见证彼此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虽无交集,但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但偶尔间,人与燕子也会产生冲突的,因为毕竟燕窝是搭在堂屋的梁上的,燕子毕竟是燕子。那是一次午饭时,饭桌放得离燕窝稍近了些,一家人团坐,吃喝正欢,可不知怎的,几粒黑白相间的燕屎不偏不斜恰好落在了一碗梅干菜烧肉里,只有在农忙时节才能吃到的梅干菜烧肉,就这样地被燕子屎给搅和了。要知道在那个年月里一碗梅干菜烧肉是来的多么地不易啊,现在又白白地被燕子给搅了,你说能不心疼吗。愤怒的大哥找了根长竹竿就去捅那燕窝,燕子惊恐,啁啾乱飞,可就是不肯飞走——窝里还有它们的孩子呢。父母亲也竭力地劝说着大哥不要打燕子窝。后来那燕子窝总算保住了,小燕子也总算被保住了,但那碗肉时没保住,这着实让我们心痛了好几天。这样又相互和谐地相处了二十几天,燕子父母领着它们那一窝的孩子飞走了。

冬去春来,转眼之间,又到了第二年收油菜收麦子的时节了,原本想着经过去年的冲突,彼此毕竟有了嫌隙,燕子可能再也不会来我家了,因为安危所系,非同儿戏。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燕子又回来了。它们仍然如同去年初来时一样,每天勤快地飞进飞出,衔来泥土,衔来干草修补好了已有破损的燕窝。修搭好燕子窝后,没过几天,燕子窝里由传出了“嘁嘁喳喳”“啾啾,啾啾”的声音。又过了几天,燕窝边檐初露出了四五个可爱的小脑袋,黑黑的羽毛,乳黄色的小嘴巴,只要听到燕子父母飞进屋的声音,就会齐刷刷地趴在窝檐上,张大嘴巴,等着父母给它们喂食。彼此之间,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非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可能就是这样吧,大家尽释前嫌,继续在同一个屋檐下,继续做它们的“自来自去梁上燕”。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哥结婚生子分家另造了房子,没过一二年,二哥也结婚生子。我因为已经参加工作,有了单位的公房,居住在镇上,但到了每年麦子变黄的季节,只要回家,仍总会见到梁上的燕子窝及燕子的一家。到了八四吧,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二哥决定把老房子翻修成楼房,于是拆掉了老房子,建了新楼房。父母亲则在楼房的西边的老宅基上建了两间平房。

二哥建了新楼房后,我们原以为老房子拆了,燕子就不会来了,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时,楼房的走廊墙壁与楼板相连处居然又有了一个燕子窝,是不是原来的,无从确定,或许是,或许不是。总之,“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季到这里……”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再后来,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农民进城集聚化,老家的房子拆了,宅基地也复耕为农田了,期间虽然也偶尔回到乡下,但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燕子窝了。

我深深地怀念,那时老家的燕子窝……怀念江南田园,紫燕春回,雌雄双飞,衔枯草新泥掺着自己的唾液筑巢哺雏的情景。

如今,阳台前那几只偶尔飞来的燕子,勾起了我对那时老家房子梁上燕子窝的回忆。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