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作者:看见泉州

作为古代军事要地,泱泱六百年,崇武古城伫立在闽东南海防线上,是大陆海防史上保存较完整的史迹之一。如今,崇武古城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惠女精神”的展示地,这里还遍布着许许多多古井,密集程度之高,保护力度之好,赓续了海丝记忆,承载着游子乡愁,成为我县文旅的一大特色。

今年“五一”假期,崇武古城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古城水关区域累计接待游客约2.65万人次。不少游客穿着惠女服饰打卡古井,各界人士期待让古井文化发扬光大,乘着文旅东风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打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01

源远流长 宋代就开始凿井取水

  水是生命之源。走在崇武水关,随处可见水井。大部分水井的井壁砖石已被磨圆,井边长满厚厚的青苔,年久日深的痕迹,诉说着古城历史的沧海桑田。

  崇武民俗研究爱好者陈建民,生于斯长于斯,他退休前是惠安小学的老师,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崇武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十几年前,一位喜欢摄影的亲戚来古城,专门拍古井。这引起了陈建民的兴趣,历史悠久的崇武水井也成为他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染丝井”被视为“崇武第一福井”

  崇武地处大陆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海,是弹丸之地,淡水资源十分缺乏,凿井取水就成为先民在此生存的必需条件。“这里的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化陆台,基层由变质岩系组成。境内以剥蚀台地为主,基岩裸露。”陈建民介绍说,这对凿井技术是一大考验。宋初以前,这里的先民是如何获取生产、生活用水的,目前还缺少相关史料。不过宋代中期以来,崇武军民凿井取水的情况,可以从史书上找到佐证。

  《崇武所城志·山水·井泉》载:“宋时置小兜寨,已凿有井。若所内井、山前井、下庵井、庵山井、南门外井是也。”据陈建民介绍,宋代水井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井腹条石较大,表面凹凸明显,拼凑不紧密。一般来说,井栏四块拼装,井栏石块又宽又高又厚。

  在水关,所内井就是典型的宋代井。1387年崇武筑城,置千户所,建所公署。《崇武所城志·公署》载:“仪门外西边井一口,宋建巡司时,盖已有之。”所公署内保留宋凿水井,后称“所内井”。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水关门口的古井

  “宋朝的时候,这里都是驻军,开凿的都是大井,属于公用。明代,江夏侯筑城后,守城兵士一千多人,设军伍十个,分城内十几处建营房,加上原先民迁居城内,为解决军民生活、生产用水,开凿水井成为当时一大工程。”陈建民说,后世研究者因此推断明代开凿水井的范围最广,新凿水井数量超出十口。到了清代、民国初期,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崇武城区的水井数量已经增至数十口。

02

古井传承 每个崇武人的乡愁记忆

  土井、圆形井、方井、五角井、六角井、八角井……走在崇武古城的大街小巷,不时有形状各异的水井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有人说古城的水井有六十多口,潮乐村文化协管员甘泽平曾做过统计,仅潮乐村就有古井25口。对此,陈建民说:“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这里的水井密集程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崇武的水井,按井腹构筑材料不同,分为土井、砖井、石井。土井最为原始。平地凿坑后,坑内保持原质地,蓄水成井。”据分析,崇武的土井不止一口,明代建城时,分布于城内外的几处“库潭”都是较大型的土井。建城时,选择地势低凹的地方,集中取土筑城。取土后形成面积较大的“坑井”,利用地表水和降水聚集,形成“库潭”。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水井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土井属坑井,没有砌筑墙。”陈建民称,“宋初或明中期开凿的水井,场地开阔,使用率较高,加上造井技术相对落后,井腹大多为宽大的多边形。到了清代,周边建筑物限制,凿井场地狭窄,加上砌筑技艺提高,井腹较小。”

  崇武作家汪丽婷一直在潮乐村工作,她对水井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眼里,取水、用水的交谈声,村民挑水的脚步声,儿时小伙伴在井台边的嬉戏声,都是水井独特的乡愁。

  虽然早就有了自来水,在崇武,古井依旧是人们生活用水的来源之一。在迷宫一样的古城地图前,我们看到的水井标示如繁星一般。饮用井、农耕井、储存井、消防井、作坊井……这里的水井有着各种作用,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伴随着古城人的朝夕烟火。

  汪丽婷常常站在古城墙上,凝望城中水井的方向,想象古代的各种用水场景。她介绍说,饮用井是当年民众、军士饮食生活必需的水井。“宋代、明代开凿的水井,大部分是这种井。”而明末清初有的大户建宅配有花园,也在园内凿井,以浇灌花木;明代建崇武城时,开掘的几处“库潭”则是为了农耕之用。此外,当时人们还有凿井储物的习惯,比如“福全”陈氏经营当铺,就在宅内凿井储存物品,这种储存井就有防盗的功能,往往比较隐蔽。

  “对每一个崇武人来说,水井是独特的成长记忆。”陈建民也经常带着学生们参观了解当地的各种水井。翻看学生们的参观笔记,有的孩子加深了对故乡历史的认识:“在古代,挖井取水对崇武人的生活生产是不可忽视的……”有的孩子对古代的钻井技术充满好奇:“有些水井是从岩石层开凿,先民真是太聪明了……”遍布古城的各种水井,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他们的成长记忆里。

03

水井佳话 记录古城美德故事

  青石板路寻故梦,古井佳话颂千年。分饮井、涌泉井、嫁妆井、买地井……在崇武,几乎每一口古井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沉淀着古城人的水井情结。

  潮乐“显公祠”一侧,有一口古井叫“分饮井”。顾名思义,这是自家挖掘的水井,分与邻居家饮用。在崇武古城门附近,由于地少居户较多,用地非常紧凑,许多房屋仅隔一条窄窄的小道,甚至墙与墙相连共户,比邻而居。“分饮井”就是在井口之上砌起一堵围墙,墙的两边各留一个井口,这样两家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汲水饮用。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分饮井”见证了崇武人互助友爱的民风

  “不止‘分饮井’,其他古井背后也有类似的美德故事。”海潮庵附近有一口“涌泉井”。甘泽平介绍说,那是1926年乡人捐资合力开挖的,井围上镌“涌泉井”及捐建署名并开井记事,系崇武书家詹石如所书。井上还镌有二十几位捐资开井人的姓名,虽然已经斑驳,却留下了一段乡人热心慈善的佳话。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涌泉井”乃乡人捐建开凿

  海岬弹丸之地,水资源不足的人也曾向其他人家买地开凿水井。崇武西城门向东约五十米南侧,是刘氏(彭城)古大厝,门牌编号“打鼓巷2号”,古厝大门前左侧墙壁上镌着一块凿字碑石,碑文“乾隆辛未荔月刘经邦兄弟买地自造井一个记”,立石为据。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碑文记录“买地井”往事

  五十岁的陈阿姨来自江西,她在崇武生活了十几年,也听说过附近不少古井的故事,“嫁妆井”是其中之一。说到“嫁妆”,人们通常会联想到金银珠宝、丝绸布匹,而在崇武,孙氏人家给女儿的嫁妆是一口水井。孙氏的女儿嫁给北侧的詹氏,詹氏人家没有水井。结婚时,娘家为女儿家凿水井一口作为嫁妆。孙氏人家为女儿夫家造井,有了“基础设施”也就保证了女儿未来的“物质资源”,有较好的生活用水条件。

惠安:荡漾在崇武古井中的乡愁

探寻“嫁妆井”,感恩父母心。

04

专家声音 让古井资源为文旅“上分”

  崇武古城作为央视热播剧《春色寄情人》的取景地,在这个“五一”假期成为文旅网红之地,迎来一波波天南地北的游客,文旅经济“热力四射”。古城及景区持续火热,演出现场热闹非凡,并开展“海的女儿”惠女服饰变装体验周和崇武趣赶“潮”主题活动,还有不少游客穿着惠女服饰打卡古井。

  惠安县文联兼职副主席、诗人叶逢平是崇武人,他在“五一”期间接待友人,第一件事就是带朋友去看他写进诗里的那口“染丝井”——

  “归来,打上一桶井水/冲洗满身风尘/你惊叹于它如此非凡/外呈四角形,内为六角形/印染着海上的传奇——/升起风帆,破万里浪……”(叶逢平《染丝井》)

  “染丝井”位于海潮庵,又称下庵井,凿于宋代,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历代称它为“不枯井”,人称“崇武第一福井”。清代中期,下庵井北侧的林广记经营丝绸、布匹(古称夏布),该商号就在井南边创建了相当规模的漂染作坊群,汲取这井水漂染丝布,经泉州从“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下庵井因此也有了“染丝井”的雅称。岁月悠悠,下庵井依旧清澈如初,为水关人家所爱、所用,人们汲水下庵井,下庵井汲取的是古城中央的莲花石泉,真所谓绵绵世代之“福井”。“广记布,穿不破”,历经二百多年流行不辍,成为崇武人耳熟能详的俗语。

  “染丝井”成为海丝记忆的一部分。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林少川曾经建议制定规划,把“染丝井”还有附近的这些古井群体加以保护,做一个全面的规划,突出古井的地位。在他看来,一个地方如果有历史文物、古迹,然后加以保护,就会有更多的游客来参观,产生的不仅仅有社会效益,还会带动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他建议多挖掘古井文化,传播古井故事,带领大家探寻独特的海丝记忆、闽南乡愁。

  在接受采访时,陈建民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通过古井文化故事给文旅带来新的活力,让古城越来越好,是每一位崇武人的共同心愿。”他说。

来源 | 泉州通客户端

编辑 | 苏剑忠

责编 | 蔡小青

审核 | 林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