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作者:央广网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推出:《王劲梅:把琵琶带回新疆》。

视频加载中...

“我这辈子从事了琵琶,又到了新疆,我既然选定了它了,无论如何,我要把它坚持下去。”

【人物名片】

王劲梅,84岁,新疆著名琵琶演奏家,先后师从熊化兴、陈济略、林石城等先生学习平湖派、浦东派等多种风格琵琶技艺。在新疆潜心学习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和热瓦甫等民族乐器演奏技巧,出版了《我爱新疆·琵琶曲三十首》等音乐专辑。作为用琵琶弹奏新疆音乐的“第一人”,她将本已在新疆逐渐消逝的琵琶艺术再度发扬光大,令这门源自西域的古老乐器焕发出勃勃生机。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没想学琵琶,也不想去新疆

一年前的五月,王劲梅从乌鲁木齐乘坐4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北京,参加平湖派琵琶艺术演奏人才培养系列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舞台中央,83岁的王劲梅一袭枣红色的长裙,不疾不徐演奏《塞上曲》选段,以婉转动人的乐曲展示新疆独有曲风的魅力。

当记者问到:“让琵琶在新疆生根开花,您觉得这个心愿实现了吗?”

王劲梅回答说:“我觉得目前可以说实现了。尤其在教学上,我们开始培养民族学生了。再有一个,从琵琶的传统和现代曲子往上转向新疆风格的曲子,创作有了,乐曲有了,演奏的人才有了,教学上现在都铺开了,基本上可以说做到了。”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1958年,王劲梅(右一)与重庆市文艺工作团学生队队员合影

王劲梅在新疆弹了大半生的琵琶,可她常跟人说,当年,学琵琶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去新疆也是很不情愿。王劲梅出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学校的音乐教员,她跟着母亲从小学吹笛子。进文工团那年,她17岁,琵琶,从没摸过。

王劲梅回忆:“当时有500来人参加这次考试,最后我们乐队收的人也就收7个人。老师就通知我,他说你进团来得改乐器,改琵琶。就这样,我和琵琶就结上缘了。”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左一)和弟弟王增基(中)1962年在成都

重庆文工团当时教王劲梅的是熊化兴老师,只比她年长七岁,一有空闲,就一首接一首给她弹琵琶曲。

王劲梅介绍,像《月儿高》《昭君出塞》《塞上曲》这些文曲非常细腻。同时熊化兴也弹《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这些武曲的东西。她觉得琵琶的表现能力比笛子,比口琴大多了,它的表现能力太强了,文的武的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和熊化兴先生(左)1979年在成都相遇

让王劲梅至今难忘的是,重庆的酷暑天,熊老师一弹就是好几个小时,全然不顾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他常坐的木椅学生一眼就能认出来,油漆掉得最多、已经露出木头颜色的那把,肯定就是他的。

王劲梅:他说学技术、学学问,你的嘴要勤,勤问,勤提出问题来得到解决,增长你的知识;腿要勤,你要发现哪里有好老师,你就去跑到那去跟别人学;脸皮要厚,你想跟哪个老师学,你就想办法要跟他学。

当时琵琶演奏界分为“海派”,也就是浦东派,和“浙派”,也就是平湖派。无论什么派别,只要有机会,王劲梅就想方设法跟各位先生学。听说琵琶名家林石城路过重庆,她就追着林先生整整学了三天的琵琶。

记者:当时您是比较坚定地认为学浦东派会对您的平湖派的技艺有帮助?

王劲梅:有帮助,各有特色。我感觉到平湖派华丽细腻,浦东派比较倾向于现代化,它讲究和弦。而且林先生的手法特别大气,手一张开就像一个大扇子一样,真漂亮,而且他讲究音色变化。这些都丰富了我原来的一些知识,所以说我收获很大。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1979年到北京跟林石城先生学习琵琶

王劲梅第一次去新疆的时候,已经28岁了。当时她身患肺结核,身体虚弱,弟弟妹妹劝了她三天,她都没答应同行。多年后回忆往事,她还是会笑着说,“是妹妹硬把我拉上火车的”。

王劲梅表示,自己也没有想到,一次偶然的一个出行会改变自己的一切,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会改变自己的后半生。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1968年演奏柳琴

醉在新疆的音乐中

在新疆的五个月,王劲梅几乎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新鲜感环绕。看到色彩艳丽的毯子被挂在墙上,她觉得别致又温馨;听到当地赫赫有名的多位少数民族艺术家弹奏音乐,她陶醉其中,任由心跳加速,热泪滚烫。

王劲梅:我都没听过这么好听的音乐,觉得太有异域风格了。于三江的弹拨尔弹得太好了,就是好像弹到我的心底里面,我就觉得眼泪都有点湿润了那种感觉。另外达吾提的热瓦甫,他一弹,我就觉得这个房顶要飞了一样。哗一下,像狂风把脸吹跑了一样,太震撼了。我觉得这个热瓦甫,十个琵琶都弹不过,很震撼,韵味也是非常打动人心的。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和被誉为“都塔尔王子”的木沙江·肉孜先生

五年后,王劲梅离开重庆,正式把工作调到了新疆。一起带回新疆的,还有她花费两个月工资自费买设备、精心改编的琵琶曲《我的热瓦甫》。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与热瓦甫大师达吾提·阿吾提合奏《我的热瓦甫》

1976年,时任上海民乐团团长、琵琶演奏家孙裕德到乌鲁木齐探亲,特地找到王劲梅,要听这首曲子。当时王劲梅已有身孕,但她实在不想错过跟大师学习的机会,就坚持坐在爱人自行车后座上,托着肚子去学琴,直到女儿出生的前一天。女儿吴乐乐说,从小她就是泡在琵琶声中长大的。

吴乐乐介绍,自己小时候琵琶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小时候经常听王劲梅弹,听她教学生。小时候不会看谱,但听着王劲梅教学生多了,有很多乐曲就可以自己弹出来。

“我愿做一根普通的萝卜,在木卡姆这个大缸里泡两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吹到天山脚下,王劲梅的琵琶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1982年,原新疆音协副主席麦苗找到她,希望琵琶能够重新在新疆盛开鲜艳之花。

王劲梅回忆:“他就问我,你知不知道琵琶从哪儿传来的?我说我记得是西域。他说我告诉你,是咱们现在南疆的库车,古代叫作龟兹国。他给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琵琶能在新疆重新生根开花,你要和你音乐界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一些民族音乐家,你们把这个事情担当起来。”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和木卡姆传人、著名手鼓演奏家卡吾勒·吐尔地

当时的窘境是,新疆已经很少有人会弹琵琶了,更别提推广和传承。完成如此重任该从哪儿入手?王劲梅想到的办法是,先学。“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极具特色的古典音乐,被誉为维吾尔族的“音乐之母”。那时,木卡姆研究室刚成立不久,王劲梅硬着头皮推开了排练室的门,没想到,迎接她的是一连串的问题:你会说维吾尔语吗?你会唱维吾尔语歌吗?什么都不会,你拿什么学木卡姆?王劲梅指着手里的琵琶说,我会用琵琶弹维吾尔族的《艾介姆》。

就是凭借这首用琵琶演奏的维吾尔族乐曲,王劲梅赢得了一致的认可。那时,她只有一个心愿,做一根普通的萝卜,看看在木卡姆这个大缸里泡两年,最后能变成什么样。

王劲梅:我拿着琵琶跟着他们弹,有谱子没谱子我就跟着他们弹,跟着旋律的规律就往下滚这种。

记者:这个挑战不小啊。

王劲梅:我就说把我自己当成一个萝卜,把萝卜搁到咸菜缸里面腌,让这个音乐感动我的内心,去让我的灵魂接受它。

记者:这种学习和互相的磨合持续了多久?

王劲梅:整个八十年代。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1981年演奏《阳春白雪》

女儿:我是吃“菊花晶”长大的

女儿吴乐乐记得,妈妈那时总是早出晚归,回家的时候常常是欢喜雀跃的,会满脸兴奋地告诉家人,今天又学了个什么新技巧,然后抱着琵琶反复复习,投入得偶尔会忘了自己还是个母亲。当年把药片递给女儿当饭吃的糗事,如今提起,一家人还是会笑出眼泪。

吴乐乐回忆说:“那时候我还小,才三岁,回来以后就问我妈有没有吃的,我妈随手就在药箱子里面给我找了一包菊花晶,说你拿去吃,我就高高兴兴拿着跑了。但是这个吃了不够啊,我就回来跟妈妈说,不行,我还饿。这个就已经是我们家到现在都在说的一个笑话,后来我就说我是吃菊花晶长大的,太好玩了。”

那是王劲梅顾不上家的十年,也是王劲梅收获最大、创作最活跃的十年,她先后创作了《在水边》《故乡行》《恰尔尕主题随想》等多首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琵琶曲目。当都塔尔与琵琶偶遇,当热瓦甫与琵琶相逢,琴弦之上,音符飞扬。

王劲梅说:“我当时还想我在中间加了好多东西,民族同志排不排斥呢?我就在木卡姆弹给他们听,他们听得特别高兴。弹到表现暴风雨的一些片段,他们就呼喊,‘亚克西,亚克西’,非常高兴,他们觉得丰富了原来的意境。”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在家中教学生弹奏琵琶

数载努力,实现中国琵琶源流地零的突破

1988年12月,新疆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成立,王劲梅成为首任会长,这在全国琵琶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熊化兴专门来信激动地说,新疆民乐界和琵琶同行做得如此有声有色,真是难能可贵。要让新疆的琵琶事业后继有人,要有人热爱,更要有人传承。从1985年开始,王劲梅被新疆艺术学院聘请为民乐系琵琶专业教师,培养出桃李满边疆。2008年,她又在阿克苏建立了第一个琵琶培训点,实现了中国琵琶源流地零的突破。而王劲梅精心制作的专辑《我爱新疆·琵琶曲三十首》,不仅填补了琵琶演奏新疆“原汁原味”本土音乐的空白,更让“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声声琵琶传遍了广袤的新疆大地。

先生丨生女儿前八小时还在学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劲梅为何如此拼?

王劲梅和女儿吴乐乐切磋琴艺

让王劲梅最感欣慰的是,二女儿吴乐乐从小就喜欢琵琶。如今演出、带学生,一家人经常忙得见不到面。但她心里高兴,母女两代人忙碌的是同一件事。

王劲梅:在教学上,我们开始培养民族学生了,但是这种教学要世世代代下去才行。我的孩子她们比我强,从宣传琵琶,教学,演出,她们的广度更广。琵琶重新回到新疆来,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特别是在少数民族里头传承下去,这还要几代人的传承才行。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冯会玲。王劲梅从学琵琶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指甲弹奏,直到今天。当年跟着熊化兴老师每天弹奏八九个小时,手上一次次磨出老茧,又长出新肉,每一次与琴弦的碰触都是钻心地疼。练轮指练到手背肿得老高,依然照练不误。女儿乐乐说,当年妈妈痴迷学习新疆的各种民族音乐,也曾被质疑“不务正业”,停发过工资,也曾不被理解受过委屈,但她从没听过妈妈抱怨,只记得她每每学了新技艺,一定是哼唱着小调进门,嘴角上扬,脸上闪着亮亮的光。

王劲梅至今难忘,外公去世前,让几个孩子一人手拿一件乐器,或拉或弹或吹,围在他的床边,合奏了一首他最喜欢的乐曲,直到他安详地离世。她说,人这一辈子,起起落落,沟沟坎坎,再正常不过,真正爱音乐的人,人生四季,皆是圆满。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编审丨樊新征

记者丨冯会玲 蒋雪娇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统筹丨李航

视频编导丨周欣平

摄像丨李力 潘许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视频剪辑制作丨周欣平

新媒体丨陈怡 章宗鹏

包装设计丨曹懿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