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作者:央廣網

中國之聲特别策劃《先生》,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緻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推出:《王勁梅:把琵琶帶回新疆》。

視訊加載中...

“我這輩子從事了琵琶,又到了新疆,我既然標明了它了,無論如何,我要把它堅持下去。”

【人物名片】

王勁梅,84歲,新疆著名琵琶演奏家,先後師從熊化興、陳濟略、林石城等先生學習平湖派、浦東派等多種風格琵琶技藝。在新疆潛心學習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和熱瓦甫等民族樂器演奏技巧,出版了《我愛新疆·琵琶曲三十首》等音樂專輯。作為用琵琶彈奏新疆音樂的“第一人”,她将本已在新疆逐漸消逝的琵琶藝術再度發揚光大,令這門源自西域的古老樂器煥發出勃勃生機。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沒想學琵琶,也不想去新疆

一年前的五月,王勁梅從烏魯木齊乘坐4個小時的飛機來到北京,參加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系列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舞台中央,83歲的王勁梅一襲棗紅色的長裙,不疾不徐演奏《塞上曲》選段,以婉轉動人的樂曲展示新疆獨有曲風的魅力。

當記者問到:“讓琵琶在新疆生根開花,您覺得這個心願實作了嗎?”

王勁梅回答說:“我覺得目前可以說實作了。尤其在教學上,我們開始培養民族學生了。再有一個,從琵琶的傳統和現代曲子往上轉向新疆風格的曲子,創作有了,樂曲有了,演奏的人才有了,教學上現在都鋪開了,基本上可以說做到了。”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1958年,王勁梅(右一)與重慶市文藝工作團學生隊隊員合影

王勁梅在新疆彈了大半生的琵琶,可她常跟人說,當年,學琵琶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去新疆也是很不情願。王勁梅出生于音樂世家,母親是學校的音樂教員,她跟着母親從國小吹笛子。進文工團那年,她17歲,琵琶,從沒摸過。

王勁梅回憶:“當時有500來人參加這次考試,最後我們樂隊收的人也就收7個人。老師就通知我,他說你進團來得改樂器,改琵琶。就這樣,我和琵琶就結上緣了。”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左一)和弟弟王增基(中)1962年在成都

重慶文工團當時教王勁梅的是熊化興老師,隻比她年長七歲,一有空閑,就一首接一首給她彈琵琶曲。

王勁梅介紹,像《月兒高》《昭君出塞》《塞上曲》這些文曲非常細膩。同時熊化興也彈《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這些武曲的東西。她覺得琵琶的表現能力比笛子,比口琴大多了,它的表現能力太強了,文的武的都表現得非常到位。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和熊化興先生(左)1979年在成都相遇

讓王勁梅至今難忘的是,重慶的酷暑天,熊老師一彈就是好幾個小時,全然不顧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濕。他常坐的木椅學生一眼就能認出來,油漆掉得最多、已經露出木頭顔色的那把,肯定就是他的。

王勁梅:他說學技術、學學問,你的嘴要勤,勤問,勤提出問題來得到解決,增長你的知識;腿要勤,你要發現哪裡有好老師,你就去跑到那去跟别人學;臉皮要厚,你想跟哪個老師學,你就想辦法要跟他學。

當時琵琶演奏界分為“海派”,也就是浦東派,和“浙派”,也就是平湖派。無論什麼派别,隻要有機會,王勁梅就想方設法跟各位先生學。聽說琵琶名家林石城路過重慶,她就追着林先生整整學了三天的琵琶。

記者:當時您是比較堅定地認為學浦東派會對您的平湖派的技藝有幫助?

王勁梅:有幫助,各有特色。我感覺到平湖派華麗細膩,浦東派比較傾向于現代化,它講究和弦。而且林先生的手法特别大氣,手一張開就像一個大扇子一樣,真漂亮,而且他講究音色變化。這些都豐富了我原來的一些知識,是以說我收獲很大。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1979年到北京跟林石城先生學習琵琶

王勁梅第一次去新疆的時候,已經28歲了。當時她身患肺結核,身體虛弱,弟弟妹妹勸了她三天,她都沒答應同行。多年後回憶往事,她還是會笑着說,“是妹妹硬把我拉上火車的”。

王勁梅表示,自己也沒有想到,一次偶然的一個出行會改變自己的一切,改變自己的生活、工作,會改變自己的後半生。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1968年演奏柳琴

醉在新疆的音樂中

在新疆的五個月,王勁梅幾乎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新鮮感環繞。看到色彩豔麗的毯子被挂在牆上,她覺得别緻又溫馨;聽到當地赫赫有名的多位少數民族藝術家彈奏音樂,她陶醉其中,任由心跳加速,熱淚滾燙。

王勁梅:我都沒聽過這麼好聽的音樂,覺得太有異域風格了。于三江的彈撥爾彈得太好了,就是好像彈到我的心底裡面,我就覺得眼淚都有點濕潤了那種感覺。另外達吾提的熱瓦甫,他一彈,我就覺得這個房頂要飛了一樣。嘩一下,像狂風把臉吹跑了一樣,太震撼了。我覺得這個熱瓦甫,十個琵琶都彈不過,很震撼,韻味也是非常打動人心的。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和被譽為“都塔爾王子”的木沙江·肉孜先生

五年後,王勁梅離開重慶,正式把工作調到了新疆。一起帶回新疆的,還有她花費兩個月工資自費買裝置、精心改編的琵琶曲《我的熱瓦甫》。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與熱瓦甫大師達吾提·阿吾提合奏《我的熱瓦甫》

1976年,時任上海國樂團團長、琵琶演奏家孫裕德到烏魯木齊探親,特地找到王勁梅,要聽這首曲子。當時王勁梅已有身孕,但她實在不想錯過跟大師學習的機會,就堅持坐在夫妻自行車後座上,托着肚子去學琴,直到女兒出生的前一天。女兒吳樂樂說,從小她就是泡在琵琶聲中長大的。

吳樂樂介紹,自己小時候琵琶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為小時候經常聽王勁梅彈,聽她教學生。小時候不會看譜,但聽着王勁梅教學生多了,有很多樂曲就可以自己彈出來。

“我願做一根普通的蘿蔔,在木卡姆這個大缸裡泡兩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吹到天山腳下,王勁梅的琵琶事業也迎來了新的契機。1982年,原新疆音協副主席麥苗找到她,希望琵琶能夠重新在新疆盛開鮮豔之花。

王勁梅回憶:“他就問我,你知不知道琵琶從哪兒傳來的?我說我記得是西域。他說我告訴你,是咱們現在南疆的庫車,古代叫作龜茲國。他給我提出一個要求,希望琵琶能在新疆重新生根開花,你要和你音樂界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一些民族音樂家,你們把這個事情擔當起來。”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和木卡姆傳人、著名手鼓演奏家卡吾勒·吐爾地

當時的窘境是,新疆已經很少有人會彈琵琶了,更别提推廣和傳承。完成如此重任該從哪兒入手?王勁梅想到的辦法是,先學。“木卡姆”是新疆維吾爾族極具特色的古典音樂,被譽為維吾爾族的“音樂之母”。那時,木卡姆研究室剛成立不久,王勁梅硬着頭皮推開了排練室的門,沒想到,迎接她的是一連串的問題:你會說維吾爾語嗎?你會唱維吾爾語歌嗎?什麼都不會,你拿什麼學木卡姆?王勁梅指着手裡的琵琶說,我會用琵琶彈維吾爾族的《艾介姆》。

就是憑借這首用琵琶演奏的維吾爾族樂曲,王勁梅赢得了一緻的認可。那時,她隻有一個心願,做一根普通的蘿蔔,看看在木卡姆這個大缸裡泡兩年,最後能變成什麼樣。

王勁梅:我拿着琵琶跟着他們彈,有譜子沒譜子我就跟着他們彈,跟着旋律的規律就往下滾這種。

記者:這個挑戰不小啊。

王勁梅:我就說把我自己當成一個蘿蔔,把蘿蔔擱到鹹菜缸裡面腌,讓這個音樂感動我的内心,去讓我的靈魂接受它。

記者:這種學習和互相的磨合持續了多久?

王勁梅:整個八十年代。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1981年演奏《陽春白雪》

女兒:我是吃“菊花晶”長大的

女兒吳樂樂記得,媽媽那時總是早出晚歸,回家的時候常常是歡喜雀躍的,會滿臉興奮地告訴家人,今天又學了個什麼新技巧,然後抱着琵琶反複複習,投入得偶爾會忘了自己還是個母親。當年把藥片遞給女兒當飯吃的糗事,如今提起,一家人還是會笑出眼淚。

吳樂樂回憶說:“那時候我還小,才三歲,回來以後就問我媽有沒有吃的,我媽随手就在藥箱子裡面給我找了一包菊花晶,說你拿去吃,我就高高興興拿着跑了。但是這個吃了不夠啊,我就回來跟媽媽說,不行,我還餓。這個就已經是我們家到現在都在說的一個笑話,後來我就說我是吃菊花晶長大的,太好玩了。”

那是王勁梅顧不上家的十年,也是王勁梅收獲最大、創作最活躍的十年,她先後創作了《在水邊》《故鄉行》《恰爾尕主題随想》等多首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琵琶曲目。當都塔爾與琵琶偶遇,當熱瓦甫與琵琶相逢,琴弦之上,音符飛揚。

王勁梅說:“我當時還想我在中間加了好多東西,民族同志排不排斥呢?我就在木卡姆彈給他們聽,他們聽得特别高興。彈到表現暴風雨的一些片段,他們就呼喊,‘亞克西,亞克西’,非常高興,他們覺得豐富了原來的意境。”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在家中教學生彈奏琵琶

數載努力,實作中國琵琶源流地零的突破

1988年12月,新疆音樂家協會琵琶學會成立,王勁梅成為首任會長,這在全國琵琶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老師熊化興專門來信激動地說,新疆國樂界和琵琶同行做得如此有聲有色,真是難能可貴。要讓新疆的琵琶事業後繼有人,要有人熱愛,更要有人傳承。從1985年開始,王勁梅被新疆藝術學院聘請為國樂系琵琶專業教師,培養出桃李滿邊疆。2008年,她又在阿克蘇建立了第一個琵琶教育訓練點,實作了中國琵琶源流地零的突破。而王勁梅精心制作的專輯《我愛新疆·琵琶曲三十首》,不僅填補了琵琶演奏新疆“原汁原味”本土音樂的空白,更讓“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聲聲琵琶傳遍了廣袤的新疆大地。

先生丨生女兒前八小時還在學琵琶 琵琶演奏家王勁梅為何如此拼?

王勁梅和女兒吳樂樂切磋琴藝

讓王勁梅最感欣慰的是,二女兒吳樂樂從小就喜歡琵琶。如今演出、帶學生,一家人經常忙得見不到面。但她心裡高興,母女兩代人忙碌的是同一件事。

王勁梅:在教學上,我們開始培養民族學生了,但是這種教學要世世代代下去才行。我的孩子她們比我強,從宣傳琵琶,教學,演出,她們的廣度更廣。琵琶重新回到新疆來,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特别是在少數民族裡頭傳承下去,這還要幾代人的傳承才行。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馮會玲。王勁梅從學琵琶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堅持用自己的指甲彈奏,直到今天。當年跟着熊化興老師每天彈奏八九個小時,手上一次次磨出老繭,又長出新肉,每一次與琴弦的碰觸都是鑽心地疼。練輪指練到手背腫得老高,依然照練不誤。女兒樂樂說,當年媽媽癡迷學習新疆的各種民族音樂,也曾被質疑“不務正業”,停發過工資,也曾不被了解受過委屈,但她從沒聽過媽媽抱怨,隻記得她每每學了新技藝,一定是哼唱着小調進門,嘴角上揚,臉上閃着亮亮的光。

王勁梅至今難忘,外公去世前,讓幾個孩子一人手拿一件樂器,或拉或彈或吹,圍在他的床邊,合奏了一首他最喜歡的樂曲,直到他安詳地離世。她說,人這一輩子,起起落落,溝溝坎坎,再正常不過,真正愛音樂的人,人生四季,皆是圓滿。

監制丨高岩

策劃丨樊新征 肖源

編審丨樊新征

記者丨馮會玲 蔣雪嬌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統籌丨李航

視訊編導丨周欣平

攝像丨李力 潘許

音頻制作丨周天縱

視訊剪輯制作丨周欣平

新媒體丨陳怡 章宗鵬

包裝設計丨曹懿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