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里的组织变革,开始交卷了

作者:阑夕
阿里的组织变革,开始交卷了

文 | 阑夕

可能没有多少人能事前想到,在日益严峻的承压形势下,阿里能够如此快捷的让GMV重新回到双位数的增长区间。

不止是淘天集团的GMV,连带着订单量和88VIP都实现了同比双位数的增长,加上一直能打的国际化业务,和拉动阿里云的公共云AI相关收入,几乎可以说是阿里组织改革以来,最有说服力的一针强心剂,再多的分析解读,都比不上业绩增长的直接表态。

第三方券商的研报也提供了阿里恢复蓬勃生机的证明:早些时候,华创证券披露今年3月淘宝+天猫的GMV同比增长14%,超过了拼多多的13%,连带着淘宝的MAU也涨了10%,重回行业第一。

精彩的翻身仗背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变革决断。

或者说,「回归用户」本质上只是一句口号,用户是否感受到了回归,最终还是要靠消费投票,事实证明,阿里及其服务的用户,相互都没有错付。

向眼前看,这是一次正反馈足够的开始,更重要的是,阿里在多大程度上还能往身后看,从它作为电商先行者的成功原因那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 · ·

如果是淘宝或是天猫的活跃用户,最近一年以来应该都能相当频繁的感受到产品变化,向用户倾斜的密集举措不断推出,比如先用后付和仅退款功能的出现,比如88VIP会员权益升级。

阿里的组织变革,开始交卷了

在即将到来的618,天猫甚至做出了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把预售制都取消了,商家的参与流程也不再是从报名到入选,而是只要符合要求,就能直接进入大促名单,得到平台补贴的泼天富贵。

所有的动作,都在指向阿里在对电商业态重新洗牌,「用户为先」的战略,听起来是一种态度,实际上检验的是供给能力、服务能力,是产品能否建立新的运营系统,是阿里在山头插了一杆新旗,有多少身影会聚集过来的本事。这季财报看,淘宝的强势回归,这个问题似乎已有答案。

很难想象吴泳铭自去年9月出任阿里集团CEO后有没有制定一张时间表,那会儿,阿里需要改变的现状人尽皆知,但以什么方向去改、又要多快见效,全公司都处于一段焦虑且应激的状态里。

所以吴泳铭对阿里这一年自我转型的评价才显得尤为精辟:「毫无疑问,转型之路必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 · ·

从商业史出发,阿里这家公司面临的挑战,并非特例,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发明过一个概念,叫作「创新者的窘境」,用来总结看似成功的商业巨头突然跌入下行周期的现象:

一家管理没有任何问题的企业,突然遭遇了破坏性技术的竞争,而越是良好的管理,就越是会天然的阻碍它去直面痛苦,反而得出管理得还不够好的结论,然后继续优化自己的「系统」,直到无法挽回。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要选择吴泳铭——这是一个完整参与了淘宝从0增长到1000亿收入的创业团队成员——来带队共渡难关,他是最清楚这家公司「底细」的人,在20年前,淘宝才是那个拥有破坏性技术的角色,将传统贸易升级成了电子商务。

阿里的组织变革,开始交卷了

不过事在人为,只要人的意志和经验还在,挑战和被挑战的身份就并非不可更换。

在财报的电话会议上,吴泳铭用相当通俗的语言,向分析师说明了阿里重回健康增长轨道的原因:「首先是拥有优质的商品,然后以优惠的价格供应,最后是通过卓越的服务来支持交易。」

就像是「大道至简」的说法,当阿里回归到这种原则——值得重复强调的在于,这正是淘宝当初横扫中国互联网的答案——它就是在瓦解大公司的路径依赖,比如对于甩手掌柜的贪恋,或是追求利润率的提高。

而在几千亿美金的体量下回头去做服务,给新疆卖家打造包邮物流,为品牌和白牌分流并对接客户,诸如此类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所谓「良好的管理」的破坏,替行业建立新的标准。

只要目标足够清晰、适合聚焦,阿里往往都能爆发出最强的战斗力。

· · ·

美国人波特·埃里斯曼在阿里在创业年代里不太多见的外籍高管,他后来写了本书,回忆了淘宝当时是怎么打败eBay的:一切都是为了创建一个满足消费经济的繁荣市场。

所以在eBay收取交易佣金的时候,淘宝宣布开店免费,eBay遵循的是西方二手商品的交易文化,淘宝则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商品供应链,eBay禁止买卖双方私下联系,淘宝专门开发聊天工具,连在网购信用不足的环境里由平台托管资金的创意都是eBay曾在韩国尝试过但放弃的,而支付宝最终坚持了下来。

波特·埃里斯曼说,在和eBay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淘宝的办公室里都确信对方不敢拿出和淘宝一样的政策——比如免费——因为那样做会受到华尔街的压力,「他们希望eBay能快速从投入中国的1.8亿美元中获得收益。」

作为同样经历了这场大战的元老,吴泳铭昨天还在电话会议里对投资者解释CMR(客户管理收入)没有跟上GMV增长的原因,这是因为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投入和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是最重要的目标,「只有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后,我们才能真正增加CMR。事实上,增加CMR只是上述努力的自然结果。」

很明显,阿里知道大公司会犯怎样的错,所以它也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恰恰相反,不止是为了适应当下的竞争,更是为了开启未来的发展,阿里意识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愿景,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解决的地步。

适逢其时,AI时代的前夜来临了。

· · ·

同样是在过去一年来的AI狂热里,放眼一众中国互联网公司,阿里的表现是最亮眼的,没有之一。

4月底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Qwen1.5-110B,已经在多个基准测评中超越Meta的Llama-3-70B,登上HuggingFace开源大模型排行榜首。

刚刚发布的通义千问2.5版本在权威基准OpenCompass上得分追平GPT-4 Turbo,年初一度火爆全网的单张图片生成舞蹈视频的能力,也是由通义千问上的大分。

阿里的组织变革,开始交卷了

更不用说月之暗面和MiniMax等风头正劲的AI初创公司,它们的新一轮融资都由阿里领投的,如果未来有机会从中诞生中国的OpenAI,阿里的角色就和「捡了大宝贝」的微软相当接近了。

AI时代的电商会变得怎样,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是阿里在AI方面的投入,已经体现在技术服务的销售上,阿里云的Q4利润同比大增45%——甚至是在产品降价的基础上实现的——就是依托了它在AI基础建设层面的领先。

某种程度上,AI也为阿里进行变革提供了一场技术红利,在新的游戏规则里,阿里恰好可以站上另一条跑道,而不必过多纠缠在对于过去的争论里。

· · ·

据说中国最早的周期论提出者,是来自春秋时期的谋略家计然,他的一名学生比他有名得多,即在后世被称为「商圣」的范蠡。

计然的贡献,在于他用观测星象的方式,预测农业时代的经济波动,根据木星对于地球的影响,每12年里会依次经历丰收、歉收、饥荒、旱灾的周期,于是大家应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闹干旱的时候,去买船,发大水的时候,去买车,如此操作,投入产出比最高。

这也是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提前求变,主动调整,用眼前的储备,去投入未来的资产,理解了这个朴素的原理,也就能够理解吴泳铭说的那句「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阿里已经开始穿越周期了,至于会是多久,我们都很期待看下去。

当然股市信奉profit is merit,只看短期赚钱能力,也解释了股价下跌,但归根结底,任何公司的长期价值都由其业务发展决定,阿里目标明确地投入几个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题答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