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作者:雪山狐狸2008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老旧小区的治理是重要的一环。加装电梯意见难统一,维修外墙费用难筹集……这些在老旧小区里普遍存在的群众愁心事、烦心事,在惠城区桥东街道却迎刃而解。

近年来,桥东街道根据街区发展禀赋、治理需求,推动“四下基层”和“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践行见效,从“畅通渠道、快速反应、凝聚力量、解决问题”等关键环节入手,探索出“双向奔约、组织应约、大事商约、自治公约”做法,形成“民呼我应、接诉即办”的为民办实事闭环,努力探索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的惠城样本。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约”出幸福感>>>

一键直达“梯”升居民生活便利度

上下楼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步”,与居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近日,东湖花园二号小区207栋3单元加装电梯工程正式启动,居民徐先生在期盼之余,有一肚子话想说。

原来,包括徐先生在内,3单元4楼以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老年人,特别是家住8楼的婆婆年逾八旬,腿脚不便的她半年才能下一次楼,生活十分不便。“我们想加装电梯的意愿真的是很强烈的!”徐先生说。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早在2017年,徐先生和邻居们就联手推动单元楼加装电梯的事宜,但推动过程一波三折。原来,3单元一共16户居民,但并非每户业主都住在单元楼里,房屋有出租的、也有空置的,徐先生和邻居们发动各自人脉,终于联系上了所有业主。随后,为了让低楼层的业主也同意加装电梯,徐先生和邻居们又一一上门讲情说理做工作。

时间来到2022年,3单元加装电梯的同意名单上只差最后一户业主的签字了,然而,“临门一脚”却卡壳了。“无论我们大家怎么做工作,这位邻居就是不同意签字。”徐先生说。

同一年,桥东街道率先在东湖社区探索建立“党群连心 相约善治”机制,着力破解加装电梯“落地难”问题被提上日程。

“加装电梯是老旧小区‘悬空’老人们的迫切愿望和刚需。”东湖社区党委书记关子伟介绍,辖区东湖花园一号小区、二号小区、三号小区、四号小区、六号小区建成于1993年至2000年,老旧住房共有82栋220单元,60岁以上的长者占四分之一。

万事开头难,加装电梯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征询初始阶段。如何将业主们拧成“一股绳”?东湖社区积极通过领导干部“四下基层”、驻点团队“周三直联”、实施“党员回家 服务万家”工程等举措,大力宣传《惠州市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管理办法》《惠州市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财政补助实施办法》,邀请电梯公司为业主提出增设电梯设计构想,组织部分业主实地探访已经加装电梯的楼道,全方位指导业主加装电梯,不断提高业主对增设电梯政策的知晓度。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加装电梯需要协调的业主较多、建设筹集金额较大,单靠业主之间的民主自治难以顺利推进,尤其是涉及邻里之间的利益协调、矛盾调解,经常成为加装过程中的“卡点”。为此,桥东街道党工委批准成立东湖花园幸福“梯”升临时党支部,邀请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回家”党员、社区律师等加入幸福“梯”升协调调解服务队,组织相关部门解答业主顾虑的通风采光、结构安全等问题。例如,“回家”党员、惠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陈亮宇就主动“接单”,通过晓之以法、动之以情的方式,多次协调东湖花园三号小区某单元楼业主,最终让大家和谐达成加装电梯的共识。

多措并举下,今年3月,徐先生所在单元楼的电梯加装工作终于动工,预计一个月后,徐先生和邻居们就能享受“一键直达”的便利。“这‘临门一脚’还得靠街道、社区踢才得劲!”徐先生说。

截至目前,东湖社区老旧小区既有住房实现增设电梯并投入使用共62台,正在施工9台,意向增设电梯19台,惠及居民1万多人。值得一提的是,东湖社区在加装电梯实践中,探索制定了《桥东街道东湖社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居民公约》,加速加装电梯进度。同时,为彻底解决业主乘坐电梯的后顾之忧,东湖社区指导业主商讨制订《电梯使用管理文明公约》,规定电梯运行费用的缴纳与管理、文明乘梯、注意安全事项等内容,督促业主共同遵守。

“约”出向心力>>>

自治公约破解居民头顶的“揪心事”

上个月起,家住荷乡社区花语岸小区的退休党员陈日球又有了一个新头衔——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理事会理事长。对于这项“责任和压力都很重大”的新任务,有着21年军旅生涯、40年党龄的陈日球表示“绝不辜负居民的期盼”。

花语岸小区于2011年建成交付使用,高层建筑共有5栋12个单元,总户数567户,居住人口约1700人。从2013年开始陆续出现外墙脱落问题,因业主间意见不一等原因10多年来难以解决,成为了小区居民的“烦心事”“揪心事”。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去年起,荷乡社区党委结合惠城区“党员回家、服务万家”工程和桥东街道“双向奔约、组织应约、大事商约、自治公约”小区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居委提约、居民定约、理事会(监委会)履约、党组织护约”自治公约模式,推动花语岸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工作。

在花语岸小区“党员回家 服务万家”党群服务站,一张花语岸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工作作战图挂在醒目位置。荷乡社区党委书记刘彩华介绍,去年以来,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工作根据作战图倒排工期、稳步推进。例如,去年2月成立了花语岸小区功能型党支部,5月起引导成立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筹备小组,持续开展“广场夜话”说事议事、入户走访听民声纳民意活动。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南方+记者 卢慧 摄

今年1月,花语岸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制定维修改造工作方案,并选取5栋作为试点。“5栋共有3个单元204户,住户约650人,如果顺利完成外立面维修改造,将对整个小区起到示范作用。”刘彩华说。

为更大范围凝聚小区外立面维修改造的共识,荷乡社区构建了“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外墙维修改造临时党支部——党员楼栋长”的四级党建网格,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成为推动外墙维修改造的战斗堡垒和中坚力量。“5栋共有党员14人,党员在楼栋内亮身份、亮职责,定期走访挂钩联系的住户,我们还在这栋楼成立维修改造项目临时党支部,引导党员攻坚当先锋。”刘彩华介绍,例如临时党支部书记、“回家”党员陈日球带头开展入户宣传动员、带头提事议事、带头签名投票等工作,“回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上个月,在桥东街道党工委、荷乡社区党委推动下和社区律师指导下,花语岸小区5栋居民制订和通过了《花语岸小区第五栋房屋外立面维修改造理事会公约》,居民支持率高达83.65%。同时,投票选举产生5栋外立面维修改造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并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接下来,我们将表决选取5栋外墙维修改造设计服务单位,委托荷乡社区签订设计合同(下同);还将表决选取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工程预算。理事会将充分发挥作用,把钱用到刀刃上,消除小区安全隐患,让居民们满意。”陈日球说。

“所有工作每一步的进展都是会发到业主微信群去,并张贴在各楼栋大堂和电梯里,增强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刘彩华介绍,5栋下个月正式启动外立面维修改造后,荷乡社区还将陆续指导其他楼栋有序开展外立面维修改造工作,有序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同时,社区还将组织评选最美“回家”党员、最美理事长、最美热心业主等,激励先锋模范,激活居民自治活力,不断提升“党群连心、相约善治”成效。

“约”出新气象>>>

探索破解城市党建“三多三少”痛点

桥东街道属于惠城区城市经济发展区,辖下11个城市社区、2个城中村,以及水东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苏东坡祠景区等网红地标,常住人口近15万人。街道独具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居住社区等文、商、旅、居“四区融合”特征,给城市党建带来挑战。

“主要面临‘三多三少’的难点痛点。”桥东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居住党员多,但平时联系少。相比农村,城市小区是陌生人社会,交集少;二是公共事务交叉多,但动员抓手少。居住牵涉到许多公共事务,农村可以依靠宗族乡贤力量,城市很多只依靠物业,动员抓手少;三是意见诉求多,但形成共识少。居民诉求涉及方方面面,急需有人牵头将问题归拢起来,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共识,推动问题解决。

居民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哨声,基层治理的方向。桥东街道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即领导干部“四下基层”、驻点团队“周三直联”、“双百”社工扶弱帮困、党员“回家”服务到家、“两代表”电子名片与12345市民热线、网络问政平台、一体化信访信息平台、12319惠民城管通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服务双向奔约体系,建立健全“线下约”“线上约”的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双向奔约之下,惠新西街由“头上漆黑、脚下恶臭”的老街巷变成惠州网红海鲜街、惠州版“宽窄巷子”,金沙俊园由昔日远近闻名的“问题小区”变成了“一老一小”和美幸福小区,辖区39个老旧小区“改”出了居民幸福新生活,桥东人大打造五星级联络站获评省级创新案例。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桥东街道大力推行“五级”(楼栋长应约、小区支部应约、社区党委应约、街道部门联动应约、约请上级部门应约)应约机制,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诉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针对水东街商户反映街区人气冷清的问题,桥东街道大力实施“品牌立街、文旅富民”行动,推动水东街入选了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广东乡村振兴夜市等品牌,精心策划“不夜古街”“东坡演艺角”等品牌活动,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助力文旅流量变现富民。2023年水东街累计客流量630万人次,同比增长35%;累计营收超11亿元,同比增长30%,成功将“流量密码”转化为“致富密码”。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基层治理离不开基层协商,大事商约是实现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桥东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沟通协调、社会疏导、整合资源、凝聚共识等作用,构建完善了“四位一体”(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理事会、全体业主)大事商约机制,有商有量共同解决急事、大事、要事、难事,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2023年,桥东街道荣获广东省信访工作示范街道。

坚持党群连心,高位推进自治强基工作,形成善治公约,不断增强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效。经过实践,桥东街道在解决小区外墙改造、加装电梯、最美家庭公约、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等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自治公约。

相“约”善治,桥东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惠城样本

【观察眼】

寻找善治公约数 凝聚党群同心圆

用城市党建的“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桥东街道探索出新路子。街道党工委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多元主体在差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调动起蕴含在党员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让城市社区的韧性更强、活力更足。

坚持党建引领,把牢自治强基方向。小区(楼栋)是基层治理的最末端,只有将党的组织力量延伸到这一城市“最小单元”,把支部建在小区里、楼栋上、群众身边,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桥东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牢方向,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利用小区(网格)党支部、重点工作临时党支部在链接各级各方资源、推动信息上传下达、解决小区(楼栋)治理难题等方面的政治优势,推动社区治理资源和服务资源向小区延伸,为参与式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

发挥先锋作用,做到“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干部是城市基层治理主力军。桥东街道通过深入践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和实施“党员回家 服务万家”工程,引导党员加入理事会、临时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伍等,为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有效途径,党员干部“沉下去”直接服务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形成了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看齐的向心力,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更提升了基层治理成效。

凝聚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是社区治理的重点,桥东街道注重发挥自治强基作用,善用群众智慧和力量解决群众问题,广泛凝聚下沉单位、驻区单位、“回家”党员、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力量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凝聚共识,引导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到协商讨论、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制订形式多样的自治公约不断增强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

突出党群连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桥东街道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常态化感知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通过“党群连心、相约善治”有效做法,增强为民服务和基层治理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鱼水情”。

来源:南方+(记者卢慧 通讯员谭银兴、程理均、周文媚)、桥东街道,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