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作者:晶报

一场大雨过后,龙华区1980科技文化产业园内鸟语花香,沿着园区中心水池右转,手冲咖啡、花漾手作、猫咖体验等创意工作室林立,文艺气息十足。步行没多久,便来到位于园区6栋103号的益木工坊,也是我们此次探访的目的地。

工坊里,温暖的原木刨花留下的淡淡木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墙上安置着刨子、锯子、钻头等各式工具,车床和工作台上,零散放着一些未完成的作品;目之所及皆是木艺,小坦克、小卡车、音乐盒、小飞机等各式玩具摆件,戒指、手镯等各类木艺小饰品、小家具,都以活泼而质朴的气质,藏在某个隐秘空间里,等着来访的人去发现去游戏……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吴必成

吴必成,这间工坊的主人,一名“95后”。从去年11月来到这里,他自己绘图设计施工,用两个月时间,亲手打造了这方木艺天地。

过有创造力的“木匠生活”

“木头枪和真枪的发射原理一样,拉栓之后,瞄准三点一线,对准目标发射;小朋友家里闲置的玩具车拆下来,我们为它重新设计一个主体,就能改造成登月车……”在工坊里,吴必成向我们讲解着工坊里那些好玩儿的木制品的设计理念,说起了他的木工梦。

对吴必成来说,成为“木匠”是一种机缘巧合。大学时期的吴必成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到大二时,学校刚好设立专业的木工实验室,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整个大学期间,一边上课一边跟着木工师傅学习传统木工技艺。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吴必成潜心木工手艺。武莹/图

不同于传统家具类木制品制作,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延续树木的灵魂,让他们变成一种“有用的东西”——这种满足感,更让吴必成着迷。磨一把木枪、做一个八音盒,于是,从学习木工基础知识开始、钻在实验室里玩木工,到向师傅讨教学艺,再到以创新、潮流的设计征服众人,吴必成更坚定了做一名创意“木工匠人”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大学毕业后,吴必成留校担任木工讲师。一年后的2018年6月,吴必成决定来深圳发展。“木工在新时代的发展,不能仅仅只靠传承人去摇旗呐喊,而是要通过传统木工技艺和工业设计思维的结合,让优秀的文化沉下去、普及开。”循着这样一条规划,2019年3月,吴必成和朋友合伙在南山区的一座山里,成立了属于他们的第一间木工坊。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吴必成带领小朋友做木工。

谈及选择在深圳开木工坊的原因,吴必成如是说:“小朋友的创意是最天马行空的,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能够更好地传承木工技术。而深圳这个城市年轻人多,思维也比较超前,许多年轻家长愿意让小朋友尝试新的教育体系。”

但这段时间也让吴必成意识到,仅靠“闭门式”的宣传力量有限,吴必成认为必须推出品牌,让“益木工坊”成为公益的儿童木工品牌,让更多人了解。于是,吴必成和他的合伙人决定将工作室搬到龙华民治的1980文化园里,正儿八经地开起了“益木工坊”。

工坊里培养“娃娃工匠”

和普通的木工制品不同,吴必成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喜好。一把30厘米长的手枪可以是打连发皮筋的玩具,一个小小的木偶人可以是放在车内的香薰玩偶,做一个音乐盒、一辆小汽车,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吴必成发现,大家太喜欢这片天地了。

“木工坊就是要抓住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巅峰时期’,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吴必成说,“我们以木头为载体,以玩具为表现形式,用小朋友喜欢的人物或主题,比如奥特曼、小动物、小卡车等去做DIY创作,提高他们的兴趣点,同步传递锯切榫卯等木艺知识,尽最大可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

益木工坊的创意木工体验,不仅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一颗木艺启蒙的种子,更通过与潮流IP结合,真正成为可以捧在手心的一件艺术品。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外国友人也对中国木工爱不释手

四月是益木工坊的公益主题月,自工坊成立以来,每年定期会给深圳的学校、社区带去公益的木艺制作,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到传统的木工技艺。不少学校也慕名而来,想邀请吴必成为他们进行校园木艺课程开发。

其中就包括距离益木工坊不足两百米的龙华区松和小学附属智慧星幼儿园。“在学校开设工艺课,除了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还要培养专业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木工,还需要向他们灌输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现在,吴必成和他的专业团队,正在把“益木工坊”这个空间变为真正的课堂,涵盖木工课堂体系、木工教室规划、木工教师培养等方面,为深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提供木工教育“全案服务”。

来这里体验“周末木匠”

Ruby,一名被保送的24届准武汉大学新生。在等待入学的时间里,她选择来到益木工坊,成为一名“木工”,跟随吴必成玩木头、做新媒体运营。一方面木头本身就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是一件很解压、很治愈的事,另外,来这里还可以认真学手艺,用几个小时做一个竹蜻蜓、八音盒等小物件,再发到小红书上,对她来说这样的生活很是充实。

近来,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里,吴必成开始研究起网络营销,介绍木工艺的魅力和制作过程,在小红书上有很多关于益木工坊的分享笔记,不少喜欢木工的人也通过这些平台找到这里,为的就是当一回“周末工匠”,体验“慢工出细活”的那份满足感。

城市英雄 50期 | 培养“娃娃工匠”,他把木工活搞出了新意思~

小朋友们玩儿得不亦乐乎。

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益木工坊迎来了客流高峰期。年轻人相约来到工坊,锯、刨、凿、磨,一步步学习,接触木作,在喧嚣的城市里收获一天的宁静和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木艺品;外国小姐姐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专心制作一个挂坠、一个相机,不仅是一件精致的饰品摆件,更是用心制作的特别礼物;年逾50岁的阿姨在这里停下来,选择木料、打磨、雕刻,一把充满温暖和历练的木梳在她手中完成……吴必成也因此研发出几十种木工作品样式,提供给前来体验的人们自主DIY,小至木质戒指、木质小车,大至置物架、木桌,人们都可以亲手制作。

一份热爱,一份传承。“把传统的木工和新思潮结合,开拓一条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木工传承、发扬的新路子,这是我要一直做的事情。”吴必成说。

吴必成

1995年生,深圳儿童木工品牌益木工坊联合创始人。大学期间跟随木工实验室老师学习创意木制品制作,2018年来到深圳,创立益木工坊品牌,专注于儿童木工课程体系开发。

记者:武莹

摄影:曾广霖

编辑:陈建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