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岁“八路”杨俊鹏

作者:云卜堂

作者 袁国祥

九岁“八路”杨俊鹏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原院长杨俊鹏,1950年我就认识了他。过去,只知他是位“老八路”、医学专家,不知他是9岁就参军的“少年”老革命。从1937年秋算起,他历经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加上在新疆战斗过的58年,军龄已达70载,这在我们离休干部中是少有的。80岁高龄的杨俊鹏,红光满面,身体硬朗,虽已休息,但仍担任着几个专家组和医学研究会的领导职责。关于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我觉得有必要挖掘一下,宣传出去,让大家看看解放军、共产党是怎样把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培养成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著名的医学专家的。

在革命战争中成长

杨俊鹏生于河北新安县白洋淀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拾柴拣粪参加劳动。但他的父母却省吃俭用,想法供他年长7岁的二哥杨震鹏上学。当“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在保定简师范毕业的二哥,经地下党介绍要去参加八路军。受到哥哥的影响,小弟杨俊鹏也要跟着去打日本。震鹏当时16岁,原来参加过抗日学生运动,能扛得起枪,走得动路,父母无法阻止,只好同意。但俊鹏才九岁,怎么也不让去。但小俊鹏决心不当亡国奴,哭着闹着要去,加上震鹏也愿意带他。这样,哥哥拉着弟弟的手,俩人离开家乡,越过日寇封锁线,投入了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

哥哥杨震鹏改名杨震,进了教导队,[以后当干部,战斗勇敢,打仗负伤,立过二等功;当营长时从辽沈、平津,打到湖南;当团长时,在朝鲜接受过金日成首相亲自授予的“一级自由勋章”;后任四十七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转业到水口山矿务局当过局长。]弟弟杨俊鹏太小了,只好让他到卫生部休奍所当个小看护,能给伤员喂饭、盖被子就不错了。

九岁“八路”杨俊鹏

1938年冬,白求恩大夫到了抗日前线。杨俊鹏跟着医生、看护们去欢迎。白求恩下了大红马,看到前面不少娃娃兵,高兴地笑了,他从这些“小八路”身上看到了抗日必胜的前景。白大夫不听卫生部长顾正钧的劝阻,不吃饭休息,先到老百姓家中去看伤病员。当白求恩来到小杨的看护农舍时,他两眼紧盯着这位高鼻子,黄眼睛的外国大叔,为这个腹部中弹的战士检查伤口,见伤情严重,还在流血,决定立即手术。就这样,他一面紧张地做准备工作,一面目睹了白求恩大夫怎样开刀,切掉了坏死的一截小肠,救活这位战士的全过程。晚上,当小杨点着木柴和乔麦皮烧炕,把房间烧暖和时,自己也趴在炕头睡着了。没想到的是,白大夫在做完几个手术后,又来看这个重伤员。当杨俊鹏看到身体困倦的外国老人,亲切地摸伤员的头,又问情况时,小杨说:“他发抖,怕冷!”白求恩再没说什么,竟脱下聂荣臻司令员送他的那件草绿色皮大衣,轻轻盖在伤员身上,然后示意小杨要继续烧炕后便走了。这对杨俊鹏教育极大,他决心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当好一个为伤病员服务的看护兵。

八年抗日战争把小杨俊鹏锻炼成一名钢铁战士。开始他跟着部队转战晋察冀,担架抬不动,就照顾伤员,洗绷带、蒸敷料,什么工作都抢着干。而且在医护人员关怀下,学文化进步很快,己能看书写信了。当三五九旅回师延安,保卫党中央,开辟南泥湾时,小兵杨俊鹏也拿起镢头去开荒。他总想赶上其它战士,奋力劳动,结果手掌打泡流血,手指变形僵硬。直到现在人都老了,他的手指还是伸不直。

1944年冬,15岁的杨俊鹏已是英俊小伙,他随王震将军的南下支队远征豫鄂皖湘赣粤等省,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迅速成长,不仅上火线抢救了很多战友,而且在实践中成长为一名外科医生。当他们连续苦战,突破重围,回到延安,在中央大礼堂受到毛主席表杨:“你们勇敢顽强,不怕敌人围追堵截,经历了第二次长征!”时,杨俊鹏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是的,他已锻炼成一名坚强的八路军战士,成长为一名年青的共产党员,而且历经8年战斗考验,称得上是一位抗日英豪。

1946年底,三五九旅抽调300余名干部去山东组建独六旅时,杨俊鹏就当了十八团卫生队的主治医生。当部队回归二纵队,参加打运城,过黄河,宜川大㨗和陕北、陕中等重大战役时,他己成为救死扶伤的骨干,为打垮国民党,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5月7日,十八团在死守荔镇,抗击敌军进攻时,杨俊鹏就在前线抢救伤员。团长陈国林被敌人击中头部,他赶去救治,但伤重无效,死在他的怀中时,不禁流下了愧疚地眼泪。杨俊鹏是一位优秀的医务干部,一直保障部队行军战斗,直到解放甘南、青海,跨越风雪祁连山,从河西走廊胜利进军新疆。

南疆首位X光医师

杨俊鹏虽是历经战斗洗礼的医生,但他毕竟才21岁,很有培奍前途。所以新疆军区卫生部决定,选调他到迪化[乌鲁木齐]一兵团医院,跟那位日本籍X光医生高桥学习技术,并把发给第二军的一部X光机带回喀什,在二军医院中开展这项新业务。当时,整个南疆医疗技术很落后,这成了南疆第一部X光机,杨俊鹏也成了首位用X光进行医疗诊断的医师。

九岁“八路”杨俊鹏

我记得,在1950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杨俊鹏找到了我们二军宣传部的领导,说是要借用我们放电影的发电机,去开动试用他带来的那部小型X光机。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在哈密缴获国民党第八联勤总部的一套美国造的放映机器,当时交给我们摄影组。因而陈志强干事让我帮他们把那台发电机拉走。到了疏勒城西街原国民党军医院中,我看到杨俊鹏己在那西北角的最好房间中安装了X光机。

当时,我们把发电机放在那刚开花的桃树旁要走时,体格魁武,年轻精干的杨俊鹏医生拉住我不让走,要让我帮他们开动了发电机再走。说老实话,我也不懂这玩意,只是在哈密曾请司令部电台技师、西北工学院来的沈岩帮我们开那台16毫米的放映机,又请了一位老汽车司机帮我们开发电机。没想到,发电不久,电影刚开,发电机就熄火了。我们一检查,原来是那风冷式发电机的齿片打掉了7个,大家唉声叹气,再也没看过电影。现在杨医生要我帮助,我只能说明实情,帮他们拉好电线,并把那7块齿轮叶片交给他们,说如能焊接上也许还可以发电。

以后,大概他们也未发成电,把发电机送了回来。事过不久,我听说他们的X光机已经开动起来,大概是把电台供首长照明的电接到了医院。因为X光机能看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和骨骼损伤情况,因而大大提高了对伤病的诊断率和治疗的有效性。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X光医师杨俊鹏出名了,连喀什地方医院的一些重病人,也送来这里透视诊断。

九岁“八路”杨俊鹏

到了1952年,杨俊鹏又从新疆军区放射医学教育班深造回来,他担任了刚成立的二军医院X光科主任。那时,由干部、战士、医生、护士艰苦劳动,打土坯、烧砖块,盖起的新医院,己在宽阔美丽地杨家花园展开。杨俊鹏和他的助手也搬进了设备较完善的新居,开始了X光诊断和理疗工作的新阶段。我是南疆军区的摄影员,以后又当组织科干事,还因关节炎和肺结核两次住院,所以我对改称为“陆军第十二医院”的情况比较了解。其中X光科就曾被评为先进单位。

1952年的《新疆解放军》报上,曾登载过杨俊鹏主任和李成德医生创制“离子透入器”成功的消息。二军卫生部长王逐北曾进行了表扬,因为当时医疗器械很缺,这种自力更生的创造精神是很可贵的。实际上,他们在两三年的时间中,为各种眼疾的患者上千人治过病,有效率达92%,治愈率达80%。这是他们在X光诊断工作外,取得的一项重大成绩。

1954年,杨俊鹏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安装起了新到的德国大型X光机,并搞好了照相设备,为此南疆军区还给他记了三等功。由于机器性能的提高,为精确诊断病情,减少X光幅射,进一步发挥X光科的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就是个受益者,1955年我患了肺结核病,左肺下叶还形成了空洞。杨主任亲自为我透视、拍片,进行了准确地诊断,并鼓励我积极治疗,战胜这种恶病。内三科主任孙琦除让我吃对氨硫酸和异盐肼等药外,还大胆把能杀死结核干菌的金霉素等药液,用导尿管通过我的鼻孔和喉咙插入气管,打进我的肺部。而我则头向左下侧卧,让药液流到左肺中。再加上向腹腔中打气,以压缩肺部空洞,让其较快结疤钙化的“气腹疗法”,使我在长达半年的每周滴药一次和坚持两年的腹腔打气中,从面临死亡威胁的境地中解救出来。我这个严重肺痨病号,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而且以后再未复发。这不仅保证了我以后能上喀喇昆仑山参战,在阿里高原上工作了10年,而且也为我健康地活到今天排除了险情,创造了条件。所以,我感谢为我治好了大病的十二医院,也感谢那些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的医护人员。所以,我不仅给远在西安干休所的孙琦老主任寄去了我编写的4本书,也向杨俊鹏院长多次送书,表示致谢。

九岁“八路”杨俊鹏

杨俊鹏同志是一位忠诚党的事业的优秀党员,也是一个积极上进,有开拓精神的医务干部。1956年,他又研制出了“脑血管造影自动换比片器”,运用于X光诊断脑病中有显著效能。1957年,他又研制出“眼球异定位器”,为提高眼疾的X射线诊断做出了贡献。当年,经80余例患者的诊断中使用,效果良好,准确率达90%。

勇闯医学科学高地

1958年,从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回来的杨俊鹏,被调到新疆军区总医院放射线科先当医生,后当主任。己积累了大量医疗实践经验和提高了医学理论水平的他,除严格抓好日常诊断工作外,仍不断研究改进有关设备,提高X光诊断水平,进一步配合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1960年,他和战友努力攻关,研制成功了“立体观片器”,使平面的x光透视仪,能完成立体透视观察的任务,大大提高了放射线科的工作效率。1965年,在《医学科技资料》第二期上,发表了杨俊鹏写的“21例畸胎瘤X线诊断”论文,通过他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诊断畸胎瘤的一些经验,为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参考。1967年,他又在《医学科技》第七期上,发表了“早期肺癌X线诊断”论文,为很多X线医生诊断肺癌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依据。这样推广的结果,肯定为肺癌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起了指导作用,自然也会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带来福音。

九岁“八路”杨俊鹏

1975年,杨俊鹏被任命为新疆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他的责任大了,管的事多了,考虑问题也更加深刻了。正由于他分管医疗工作8年,成绩斐然,所以在1983年升任为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院长。在这个时期,我因阿里高原上得的风湿症或心脏病,而来总院检查治疗多次。因而常见到杨院长,他也来看过我,虽未深谈,友情仍存。我知道他工作很忙,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医院改革,为把总院建成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努力。当那座设备先进的影像诊断大楼,在医院中建立起来时,我听到了不少赞扬杨院长的声音。说他魄力大,很能干,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关键问题,提高了总医院收治伤病员的能力。

但是,杨俊鹏院长的精力不仅用在搞好这些硬件上,而是根据医院实际需要,解放思想,选拔人才,釆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择一些医学难题,精心组织领导,向科学高地发起进攻,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他领导并参与李厚均主任的课题组,开展了“丝绸之路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研究,经过对陕、甘、宁、青、新5省区,25个民族22万人次的普查,发现异常血红蛋白病370例,其中塔什库尔和敦煌异常血红蛋白是首次发现,填补了世界医学界的空白。从而引来了全国血液学、遗传病专家多名前来论证鉴定。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士、生物遗传学专家谈家祯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遗传学教授邦纳夫妇,也先后来乌鲁木齐总医院,与杨院长和课题组交流经验,参与研究。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和新疆自治区科技二等奖。

1986年,杨院长又支持另一位专家小组,对“现代医学验证人体潜能”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经过对117例33种疾病的验证,准确率89.36%,写成的论文载入钱学森等著的《创建人体科学》一书,获得全军科技三等奖。同样,在1989年,他支持进行研究的“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普查中的应用”论文发表后,获得全军科技四等奖。1987年,由总后卫生部组织,第二军医大学牵头,全军在170个点上,对569万人进行了“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杨院长指导了新疆的调查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项研究成果荣获1990年全军科技一等奖。

此外,在杨俊鹏院长主持和参与下,总医院还研制出了“神州乌鸡素”、“雪莲乌鸡素”、“雪莲虫草乌鸡素”等中草药制成品。其制造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zl—92111804x],不仅获得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造发明奖,而且在山东等地的医药公司和药厂制造的口服液和胶束,营销全国乃至东南亚,为广大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有意思的是,有的研究课题,费时费力费钱,还远离现实医疗任务,曾引起一些领导同志的怀疑和不满。但杨俊鹏院长力主开展新业务,进攻高科技,排除阻力,创造条件,让一批有才能的业务骨干放手工作,积极钻研,搞出了一项又一项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论文一经发表,不仅指导了全军,乃至全国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为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争得了良好声誉。而且也使他们个人事业有成,获得很高的奖励和荣誉。实事上,好几位主持研究课题成功的科主任,现在都晋升为技术三四级,享受军级待遇,有的还配了专车。但力挺他们进行研究工作的老院长杨俊鹏,却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因为他是行政干部,现在仍是正师级。

九岁“八路”杨俊鹏

80高龄的杨俊鹏早已离职休息了。我在总院碰到他,除握手问好外,也说过一些心中话。今年春天,他们夫妇从南方旧来,还到我家来看望过我多病的老伴。临别,我们都说要“保重身体,后会有期”。但没想到两个月后,杨俊鹏同志于2008年5月24日突然去世。两天后,我得知消息,打电话给他夫人欧阳琳表示哀悼,她说:“老杨早就有肝炎,他不在意,加上年纪大了,肺心病也来了,所以走得很突然。”我劝慰她节哀保重,但心中也升起一片悲凉,像这样一位“九岁小八路”,一辈子为伤病员服务的老革命,竟也难以抵御人生的法则,匆匆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