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作者:柳州阿妹侃历史

中国百年的近代史,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军阀混战的局面。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时代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朝廷对全国的掌控力都是非常有限,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盘踞一方、分割而治。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要知道,虽然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各个省的军政大员却是地方割据,统治一方,不服从中央。蒋介石为此也伤透脑筋,还发动过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最后借着围剿红军勉强把全国兵力都整合在中央。

但是在解放战争时候,国民党各地方势力依然是割据一方,心怀鬼胎,勾心斗角,成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毁灭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开始,就没出现过军阀割据的局面。哪怕在解放战争时候,我党拥兵几十、乃至上百万的将帅中,都没出现过军阀。如1940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人数高达500万,几乎个个都是百战精兵,但这500万军队都是高度集中掌握在党中央的手中。虽然当时西南和台湾战事未平,但各个地方的军政权力都掌控在党中央手中。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现在,我们看看为什么我党为什么不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

一 党创立初期,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我们党与封建社会和民国的军阀势力不同,自从创立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极高的觉悟性和组织性。所以,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我们党从建立初期,就明确了“党指挥枪”的原则,无论前线带兵指挥员多么厉害,最终都是遵循中央指示去决策。

在这一方面,毛主席先是发挥了表率的作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主席就在考虑如何保住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在行军路上,毛主席通过一路调查研究,发现党员多的连队作战比较英勇,士气高涨,更会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基本没逃兵。

于是,毛主席就决定再造一支不同于旧势力的军队。简单来说,在军队里设置党组织,以党指挥枪,保持军队的先进性和组织性。于是,他在连队开始设置支部,在排中设小组,班中建立党员的组织制度。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通过在部队里设置各级党组织,能保证部队在党代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军队党组织的党代表负责军队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保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致性。

在三湾改编之后,毛主席确立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以及党对军队的控制。同时,毛主席创造性弄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用党的组织和信仰控制军队运转的原则。军队对党效忠,不是对个人效忠。

毛主席在党指挥军队上,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古田一封乌龙信,把毛主席在红军中前委书记的职务都撤销了,毛主席立即表示服从党组织的命令。要知道,盘踞在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都是毛主席和朱德亲自拉起来的,几乎所有的基层战士和指战员都是毛主席一手提拔的。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虽然毛主席心里有气,但还是第一时间内服从了党内“留苏派”的领导。哪怕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党中央留苏派领导们把根据地都弄丢了,毛主席也没想到过用规矩以外的办法去解决。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从博古等“留苏派”领导中拿回军队的指挥权,也是正儿八经走党内程序的。可以看到,在井冈山根据地毛主席和朱德创建红军开始,就洗去了旧军阀的气质,政工干部充实到连队,保证了军权的集中统一。我党的军队不是对个人效忠,却是对党中央集体效忠。

二 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解放战争时候,虽然将军都拥兵几十万甚至百万,实际上却听从党中央的领导,执行都是中央军委的命令,这也是在于最高领导者毛主席的英明。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很多事实证明,毛主席作为最高领导人,能指导我党的革命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没有毛主席,我党革命很难正确运转。

如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三大起义,仅是秋收起义保留了井冈山革命火种。江西中央苏区毛主席领导时代都是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建设欣欣向荣,李德、博古等“左派”领导导致了我党革命的第五次失败和中央苏区崩溃。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毛主席知道了红军长征的成功,张国焘率领红军南下成都最终是大溃败。

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成功,王明留苏派的失败。江北由于陈毅粟裕听从毛主席的指示,获得成功,江南国际派项英的失败。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听从毛主席的指挥,在辽沈战役战役率先抢占东北,严令攻下锦州关门打狗的成功,解放军占领了东北,奠定了解放新中国的基础。

……

可以说,由于毛主席的博学多才和英明决策,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使得我党将领也愿意听从毛主席的指挥,紧紧团结在毛主席的周围,不愿意各自为政。

当然中央军委也不是一言堂,也是遵循“将在外,有所不从”,也有将领对中央军委命令持着不同意见,如我党的战神粟裕就曾经“三次抗命”。

粟裕第一次抗命,是在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的情况,中央军委制定我军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的战略方针,目的就是歼灭敌人的力量,发展解放区。但粟裕却认为,我军在苏中地区作战更有利,因为国军在苏中兵力弱,淮南的兵力强,还能获得南京大本营的支援。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中央军委认真讨论了粟裕的意见,也修改了作战的方针。这样,粟裕依靠自己的决策,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局面。

粟裕第二次抗命,是在华中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进攻两淮地区。当时中央军委认为我军不具备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七十四师的实力,决定放弃两淮,另寻找战机。

但粟裕却认为是我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于是向中央军委建议在华中地区集中作战,用两个野战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同意粟裕的决策,这使得粟裕率领我军获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

粟裕的第三次抗命,是在1948年初。当时中央军委根据战争形势组建东南野战军,试图把战争引向长江以南地区。粟裕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却认为部队暂时不过长江,借此吸引中原和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应该在中原和黄淮一带打大规模的歼灭战。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中央军委听取了粟裕意见之后,也改变原来计划,才有了后面的淮海战役。

可以看到,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军委正确领导我党军队的战斗,但中央军委也能认真汲取前线将领的意见,这也是将领服从中央指挥,不愿意分庭抗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革命环境也使得背叛的将领被淘汰

我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艰苦的革命,也把一些可能背叛革命的将领被淘汰。

如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曾经想拥兵十万,另设中央,背叛党组织。可是率领红四军南下攻打四川时候,被四川军阀爆锤,伤亡过半,不得不转头北上西征,几乎全军覆没。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可以看到,中国革命艰苦的环境,犹如大浪淘沙,剩下就是我党忠于革命,忠于领导的将领。

四 制度上保障国家的统一

在建国初的1950年,大陆一共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军区。这六大军区和当时设立的六个中央军和大行政区相适应。由于西南战局不平等的需要,也不免出现地方将领党政军一把手的情况。

为此,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也有警觉,为了在制度上保障国家的统一,就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军队的部署,避免可能发生一切情况。如毛主席在1952年开始把五大军区的书记调进北京,让这些在地方拥有超级实权的人物到中央部门工作,避免成为“地头蛇”,保障权力收归中央。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彭德华这一位西北一把手率领四野主力进入朝鲜作战。由此他离开了西北,在朝鲜战场上率领我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由此离开西北,担任中央的国防部长,不再直接指挥军队,统筹国家管理。

西南军区的刘伯承,参与陆军大学的筹建工作,与军队脱节。华北军区的聂荣臻进入总参谋部,负责协助中央军委工作。这样,六大军区就剩下寥寥数人,在地方除了邓小平以外,其他身份都是政委,不再是真正的军队统帅。

同时,毛主席1952年又安排了军政要员“五马进京”,如邓小平进驻中央之后,担任政务院和副总理,之后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北局领导人也先后进京担任要职。这样,地方军区要员离开了地方,脱离了军队。在1954年中央裁撤了五大行政区,与之匹配的六大军区体制也成为了历史。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在六大军区消亡后,随之而来的是十二大军区体制,这样军队没这么高度集中。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不再是以前老元帅和老将军,随之提拔40-50岁的少壮派军队代表缺乏战场经历,与军队脱节,自然也没掌握实际军权。这样,各个军区的军权自然高度统一在中央。

五 毛泽东思想保障了统一

毛主席注重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就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军队的领导地位。这样,军队上到将领,下到普通士兵都明白军队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军队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战,保障了军权的统一。

解放战争将帅拥兵几十万,上百万,为什么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结语:

由于我们党是为了追求革命理想和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目标建立的政党,军队自然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自然能创造奇迹,避免封建时代军阀的武装割据,保证了军队的思想性、纯洁性和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