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作者:柳州阿妹侃曆史

中國百年的近代史,一個突出特征就是軍閥混戰的局面。無論是晚清政府,還是民國時代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朝廷對全國的掌控力都是非常有限,各地都是大大小小的軍閥盤踞一方、分割而治。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要知道,雖然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在1927年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各個省的軍政大員卻是地方割據,統治一方,不服從中央。蔣介石為此也傷透腦筋,還發動過中原大戰和蔣桂戰争,最後借着圍剿紅軍勉強把全國兵力都整合在中央。

但是在解放戰争時候,國民黨各地方勢力依然是割據一方,心懷鬼胎,勾心鬥角,成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毀滅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中國共産黨自從誕生開始,就沒出現過軍閥割據的局面。哪怕在解放戰争時候,我黨擁兵幾十、乃至上百萬的将帥中,都沒出現過軍閥。如1940年10月新中國成立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數高達500萬,幾乎個個都是百戰精兵,但這500萬軍隊都是高度集中掌握在黨中央的手中。雖然當時西南和台灣戰事未平,但各個地方的軍政權力都掌控在黨中央手中。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現在,我們看看為什麼我黨為什麼不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

一 黨創立初期,就确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我們黨與封建社會和民國的軍閥勢力不同,自從創立開始就具有很強的先進性、極高的覺悟性群組織性。是以,在毛主席的率領下,我們黨從建立初期,就明确了“黨指揮槍”的原則,無論前線帶兵指揮員多麼厲害,最終都是遵循中央訓示去決策。

在這一方面,毛主席先是發揮了表率的作用。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之後,毛主席就在考慮如何保住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上司權。在行軍路上,毛主席通過一路調查研究,發現黨員多的連隊作戰比較英勇,士氣高漲,更會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基本沒逃兵。

于是,毛主席就決定再造一支不同于舊勢力的軍隊。簡單來說,在軍隊裡設定黨組織,以黨指揮槍,保持軍隊的先進性群組織性。于是,他在連隊開始設定支部,在排中設小組,班中建立黨員的組織制度。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通過在部隊裡設定各級黨組織,能保證部隊在黨代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軍隊黨組織的黨代表負責軍隊的上司和政治工作,保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緻性。

在三灣改編之後,毛主席确立了黨對軍隊基層的上司,以及黨對軍隊的控制。同時,毛主席創造性弄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用黨的組織和信仰控制軍隊運轉的原則。軍隊對黨效忠,不是對個人效忠。

毛主席在黨指揮軍隊上,也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在古田一封烏龍信,把毛主席在紅軍中前委書記的職務都撤銷了,毛主席立即表示服從黨組織的指令。要知道,盤踞在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軍,都是毛主席和朱德親自拉起來的,幾乎所有的基層戰士和指戰員都是毛主席一手提拔的。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雖然毛主席心裡有氣,但還是第一時間内服從了黨内“留蘇派”的上司。哪怕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黨中央留蘇派上司們把根據地都弄丢了,毛主席也沒想到過用規矩以外的辦法去解決。

毛主席在遵義會議上從博古等“留蘇派”上司中拿回軍隊的指揮權,也是正兒八經走黨内程式的。可以看到,在井岡山根據地毛主席和朱德建立紅軍開始,就洗去了舊軍閥的氣質,政工幹部充實到連隊,保證了軍權的集中統一。我黨的軍隊不是對個人效忠,卻是對黨中央集體效忠。

二 毛主席的英明上司

解放戰争時候,雖然将軍都擁兵幾十萬甚至百萬,實際上卻聽從黨中央的上司,執行都是中央軍委的指令,這也是在于最高上司者毛主席的英明。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很多事實證明,毛主席作為最高上司人,能指導我黨的革命活動朝着正确方向發展,沒有毛主席,我黨革命很難正确運轉。

如大革命失敗之後的三大起義,僅是秋收起義保留了井岡山革命火種。江西中央蘇區毛主席上司時代都是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根據地建設欣欣向榮,李德、博古等“左派”上司導緻了我黨革命的第五次失敗和中央蘇區崩潰。

遵義會議确立了毛主席的上司地位,毛主席知道了紅軍長征的成功,張國焘率領紅軍南下成都最終是大潰敗。

抗日戰争的勝利,證明了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成功,王明留蘇派的失敗。江北由于陳毅粟裕聽從毛主席的訓示,獲得成功,江南國際派項英的失敗。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在解放戰争中,林彪聽從毛主席的指揮,在遼沈戰役戰役率先搶占東北,嚴令攻下錦州關門打狗的成功,解放軍占領了東北,奠定了解放新中國的基礎。

……

可以說,由于毛主席的博學多才和英明決策,給出正确的解決方案,使得我黨将領也願意聽從毛主席的指揮,緊緊團結在毛主席的周圍,不願意各自為政。

當然中央軍委也不是一言堂,也是遵循“将在外,有所不從”,也有将領對中央軍委指令持着不同意見,如我黨的戰神粟裕就曾經“三次抗命”。

粟裕第一次抗命,是在解放戰争初期,面對國軍大舉進攻解放區的情況,中央軍委制定我軍外線出擊向南作戰的戰略方針,目的就是殲滅敵人的力量,發展解放區。但粟裕卻認為,我軍在蘇中地區作戰更有利,因為國軍在蘇中兵力弱,淮南的兵力強,還能獲得南京大學營的支援。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中央軍委認真讨論了粟裕的意見,也修改了作戰的方針。這樣,粟裕依靠自己的決策,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局面。

粟裕第二次抗命,是在華中戰局發生重大變化,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進攻兩淮地區。當時中央軍委認為我軍不具備殲滅國民黨王牌部隊七十四師的實力,決定放棄兩淮,另尋找戰機。

但粟裕卻認為是我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于是向中央軍委建議在華中地區集中作戰,用兩個野戰軍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中央軍委經過讨論同意粟裕的決策,這使得粟裕率領我軍獲得了宿北戰役的勝利。

粟裕的第三次抗命,是在1948年初。當時中央軍委根據戰争形勢組建東南野戰軍,試圖把戰争引向長江以南地區。粟裕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卻認為部隊暫時不過長江,借此吸引中原和華東野戰軍的主力,應該在中原和黃淮一帶打大規模的殲滅戰。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中央軍委聽取了粟裕意見之後,也改變原來計劃,才有了後面的淮海戰役。

可以看到,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軍委正确上司我黨軍隊的戰鬥,但中央軍委也能認真汲取前線将領的意見,這也是将領服從中央指揮,不願意分庭抗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革命環境也使得背叛的将領被淘汰

我黨上司中國人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場艱苦的革命,也把一些可能背叛革命的将領被淘汰。

如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焘,曾經想擁兵十萬,另設中央,背叛黨組織。可是率領紅四軍南下攻打四川時候,被四川軍閥爆錘,傷亡過半,不得不轉頭北上西征,幾乎全軍覆沒。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可以看到,中國革命艱苦的環境,猶如大浪淘沙,剩下就是我黨忠于革命,忠于上司的将領。

四 制度上保障國家的統一

在建國初的1950年,大陸一共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軍區。這六大軍區和當時設立的六個中央軍和大行政區相适應。由于西南戰局不平等的需要,也不免出現地方将領黨政軍一把手的情況。

為此,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上司人也有警覺,為了在制度上保障國家的統一,就開始小心翼翼地調整軍隊的部署,避免可能發生一切情況。如毛主席在1952年開始把五大軍區的書記調進北京,讓這些在地方擁有超級實權的人物到中央部門工作,避免成為“地頭蛇”,保障權力收歸中央。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如抗美援朝戰争爆發的時候,彭德華這一位西北一把手率領四野主力進入北韓作戰。由此他離開了西北,在北韓戰場上率領我軍取得抗美援朝戰争勝利之後,由此離開西北,擔任中央的國防部長,不再直接指揮軍隊,統籌國家管理。

西南軍區的劉伯承,參與陸軍大學的籌建工作,與軍隊脫節。華北軍區的聶榮臻進入總參謀部,負責協助中央軍委工作。這樣,六大軍區就剩下寥寥數人,在地方除了鄧小平以外,其他身份都是政委,不再是真正的軍隊統帥。

同時,毛主席1952年又安排了軍政要員“五馬進京”,如鄧小平進駐中央之後,擔任政務院和副總理,之後東北局、華東局、中南局、西北局上司人也先後進京擔任要職。這樣,地方軍區要員離開了地方,脫離了軍隊。在1954年中央裁撤了五大行政區,與之比對的六大軍區體制也成為了曆史。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在六大軍區消亡後,随之而來的是十二大軍區體制,這樣軍隊沒這麼高度集中。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不再是以前老元帥和老将軍,随之提拔40-50歲的少壯派軍隊代表缺乏戰場經曆,與軍隊脫節,自然也沒掌握實際軍權。這樣,各個軍區的軍權自然高度統一在中央。

五 毛澤東思想保障了統一

毛主席注重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在延安革命根據地就确立了毛澤東思想在軍隊的上司地位。這樣,軍隊上到将領,下到普通士兵都明白軍隊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軍隊為人民服務,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戰,保障了軍權的統一。

解放戰争将帥擁兵幾十萬,上百萬,為什麼沒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

結語:

由于我們黨是為了追求革命理想和實作人類最高理想目标建立的政黨,軍隊自然也是為國家和人民服務,自然能創造奇迹,避免封建時代軍閥的武裝割據,保證了軍隊的思想性、純潔性和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