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作者:李砍柴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2004年,碳纤维国产化工作迫在眉睫,但国家科技部课题组考核了国内所有有资质的企业,几乎找不到一家可以胜任此项工作的企业。

正当大家踌躇不已时,有人推荐了一家私营鱼竿厂。

“让做鱼竿的企业生产军工产品,这不是开玩笑吗?”建议提出来后,很快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反对。

然而,当科研人员对鱼竿厂做了样品分析后,却让在场的所有人直接“破防”:

这家鱼竿厂所用的碳纤维原材料,竟然完全达到了军工产品的等级标准!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攻破这一壁垒的,竟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

此人便是,碳纤维之王陈光威。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陈光威的这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亦是抗争的一生。

1942年,陈光威在威海出生。

父亲在他出世前便已离家出走,母亲为讨生计外出教书,外婆不惜变卖家产、沿街乞讨,才不至于让他和哥哥姐姐被饿死。

苦难的生活没有打垮陈光威,反而在他心里种下了坚毅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带着孩子们改嫁到王家钦村,一家人的生活才总算才安定下来,陈光威也顺利进入了当地一家小学就读。

尽管作为一个外乡人,不受本地村民待见,但如今的生活已和过去有了天壤之别,何况还可以读书,陈光威很知足。

然而,就在他准备升初中时,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原来他那个从未尽责的生父,成了阻挡陈光威求学梦的人。

面对母亲的以泪洗面,陈光威却很坦然,坦言正好可以辍学回家工作来养家。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读书,因为一直在教书的母亲很早就告诉他,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但陈光威不怨天尤人,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而这个信念甚至贯穿了他的一生。

不久之后,宝贵的机会来了。

1958年,全国第一个农业中学在江苏创立,不久办学之风就刮到了王家钦村。

陈光威知道后,十分兴奋,赶紧报了名,虽然是半耕半读,但也足以让他学到知识,拓宽思维。

的确,这段学习经历对他日后走上科研道路,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功劳。

顺利读完初中后,陈光威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选择成家立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按部就班地前进。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唯一不同的是,陈光威比别人有想法。

他虽在农村长大,却敢想敢做,且很有生意头脑,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除了种地,还不断尝试各种赚钱的法子。

先是抓猪仔办起了养猪场,没想到一不小心就干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紧接着,陈光威意识到守在村里再怎么也赚不到大钱,他又带着村里的青壮年走出村庄,去城市做建筑工。

几个月下来,人人都赚到了庄稼地里一年都赚不到的钱。

因为致富有路,村民都十分敬重陈光威,1980年陈光威被推举为王家钦村党委书记。

成了村里的大家长后,陈光威更不敢懈怠,他先后带领乡亲们办起了服装厂、弹簧厂,全村人的生活开始蒸蒸日上。

他的能力,乡亲们有目共睹,自然也被领导看在了在眼里。

1987年,一纸调令,开启了属于陈光威的商业时代和传奇人生。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这一年的冬天,威海西郊田村镇的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雾霭,似乎压得工人们喘不过气来。

当时,这个又破又旧的化工厂,几乎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35名工人的小厂,亏损已经高达76万元,还有一仓库的玻璃纤维布卖不出去,工人们心急如焚,却也无计可施。

关键时刻,一纸任命将不惑之年的陈光威调进了化工厂。

他一进厂就做了一个重大决策,调整发展思路,把工作接轨到渔具原材料的生产上。

当时,渔具产业发展迅猛,商机无限,陈光威的这一决策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于是,他索性搬着铺盖住进了厂里,和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玻璃纤维布。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短短五个月后,成批的玻璃纤维布被送往渔具市场,彻底打开了工厂的销路,工厂逐渐开始扭亏为盈,工人们欢欣雀跃。

而此时的陈光威,心中仍有一份忧虑。

就像下围棋,智者永远看到的不是下一步怎么走,而是走一步看三步,着眼全局。

陈光威深知,虽自己已力挽狂澜,但这些都是眼前利益,亦是暂时的。

当时,国内的玻璃纤维布几乎都被日韩等国低价买走,制作成高级钓鱼竿后,再转手卖回中国市场,低吸高抛,获取暴利。

而在中国,竟没没有一家专门制作钓鱼竿的工厂。

每每想到此时,陈光威便心痛不已,再三感慨:我们自己有着生产玻璃纤维布的技术,为何不成立自己的鱼竿厂,自给自足,非要为他人做嫁衣?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仰人鼻息,又能存活多久?

他深知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和盈利,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以及生产高端产品。

想到这些,陈光威坐如针毡,他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生产线转向制造鱼竿!

当时有很多人跳出来嘲讽他,笑他没设备、没技术、没资金,一个初中文化还要搞创新,搞研究,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面对各种质疑与嘲笑,陈光威并未动摇,一心只铺在钓鱼竿的研究上。

他把大量机械制造的专业书籍搬到办公室里,想尽办法借调技术人才,不分昼夜,不断摸索。

仅半年后,国内第一条钓鱼竿生产线就诞生了,并一举打破了钓鱼竿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如此迅速,让一众质疑者彻底闭了嘴。

此后,化工厂也正式更名为威海钓鱼厂,并在1988年的中国渔具博览会上,拿下千万订单,一战成名。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四年后,威海钓鱼厂再次更名为光威集团,到1977年时,曾经的小破厂已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渔具制造基地,年产鱼竿高达千万套。

当所有人对陈光威投去佩服不已的目光时,他却再一次陷入了沉思。而正是这一次深度思考,彻底将陈光威和碳纤维捆绑在了一条船上。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材料,重量只有钢的1/4,却比钢硬7-8倍,且比铝轻,是鱼竿的上乘之选。

彼时的陈光威心想,如果把现有的玻璃钢钓鱼竿转型到碳素钓鱼竿,这样钓鱼竿的品质就会再上升一大截。

可在当时,受西方禁运条约限制,碳纤维主要依靠进口,且困难重重,国内企业每一次拿货还得看对方脸色,“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更是他们对付中国惯用的伎俩。

陈光威铮铮铁汉,自然受不住这股窝囊气!

他深知如果碳纤维不能自主生产,不仅鱼竿市场受制于人,其他行业也可能被扼住咽喉。

其实,早在几年前,陈光威就了解到了碳纤维,并且有研发碳纤维的想法。

可当时很多业内专家都劝他放弃,毕竟难度大,风险也大,几乎难以突破。

只是,在陈光威看来当下碳纤维研发已迫在眉睫,无论如何要做到国产化。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路总要有人先走,走多了才是路。

陈光威心里憋着一股气,发誓即便前路布满荆棘,也要勇往直前。

为此,陈光威不惜耗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条碳纤维生产线。

当时,光威作为中国的一个民营企业,日本虽然再三盘查是否用于军工产品,可打心眼里却瞧不起陈光威。

他们认为一没技术、二没原材料,光威即便拿到生产线又能翻出什么浪花?

万万没想到,五年后,光威集团让世界刮目相看。

2004年,光威集团研发的碳纤维材料终于问世,一举摆脱西方国家的联合绞杀,再不受制于人。

听闻陈光威研发出了碳纤维,国家队也慕名而来。

事实上,早在2001年,受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军事装备上的大量应用影响,国外已在严格控制碳纤维的出口,中国进口碳纤维的渠道几乎被全面封锁。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碳纤维国产化势在必行,国家紧急设立了碳纤维重点专项“304专项”,致力于碳纤维的研发。

当时,两院院士、材料科技界泰斗师昌绪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

此前,“304专项”专家组也考察了数十家有资质的企业,但都难以达标。

当时有人提议考察光威集团碳纤维时,还有人嗤之以鼻,一个生产钓鱼竿的厂子怎么能生产军工产品?

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光威产品的检验分析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光威集团的碳纤维已完全符合军工产品的标准,甚至性能接近日本东丽的 T300 级。

要知道,日本东丽可是碳纤维全球顶级制造商,T300 级属于宇航级。

因此,光威集团以最快的速度加入“304专项”,入选国家队,开始为国效力。

然而,光荣的背后,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一不留神就可能血本无归。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为了专门从事碳纤维研究和生产,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

公司成立后,陈光威对员工发出唯一指令:不计成本,全力配合项目,这也意味着此前多年的奋斗成果有可能一次归零。

因为一旦不计成本投入研发,除了少部分国家扶持资金,其他资金全部需要自筹,少说也得几十个亿。

这对陈光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头也不回地就砸了进去。

为了达到航天标准,他需要不断地投入昂贵的设备进行测试,失败是常事,烧钱也是真烧钱,据员工说,车间几乎每天烧掉两辆宝马7系轿车。

几年间,为了支撑昂贵的研发费用,陈光威把鱼竿板块赚的钱全投了进去,还贷款20亿,但对于航空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却从未计较过价钱。

就像他的儿子所说,自从知道碳纤维可用于军工产品,他父亲就像着了迷。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在最艰难的时候,偌大的一个研发公司,账上就剩几万块钱,陈光威索性把唯一的房产做了抵押。

妻子哭诉着,房子卖了,万一失败我们住哪里?他却开玩笑说,我在哪儿家在哪儿,搭个帐篷也能住。

可在心里,陈光威无数次告诉自己:我肩负的责任不许我失败,请相信我!

直到2005年,砸掉40个亿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光威QZ5526碳纤维成功通过测试,一举填补了国内没有军工碳纤维的空白。

3年后,碳纤维关键装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而光威集团,也一夜之间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军品供应商。

如今,光威集团的碳纤维早已达到年产万吨级,与美日碳纤维技术同一高度,且中国军工70%的国产化碳纤维都来自光威,千余架直升机所需要的碳纤维也来自光威。

一个仅有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出了国之重器?

网图

遗憾的是,这一切,陈光威并没有看到。

2017年,就在光威即将上市的前几个月,作为创始人的陈光威却不幸因病去世。

从濒临破产的小化工厂,到世界渔具航母,再到成为中国碳纤维中流砥柱,陈光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

作为一个农民,他却勇担碳纤维研发之责,在关键时刻挺起了民族产业的脊梁,点燃了一道“民族之光”。

陈光威始终坚信,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大的必由之路,他配得上一句“民族之光”。

相信未来还有更多像陈光威一样的人,不断努力攻关,不辱使命,担起大责,彻底摆脱卡脖子难题。

-END-

参考资料:

中国纺织报:《关注 | 纪念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出版》

光明网:《值得为人所铭记的一道“民族之光”》

中国纺织杂志:《国产碳纤维:那些难以忘却,值得致敬的“大梦想家”》

作者:维珊

编辑:一乙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