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作者:李砍柴

#精品長文創作季#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2004年,碳纖維國産化工作迫在眉睫,但國家科技部課題組考核了國内所有有資質的企業,幾乎找不到一家可以勝任此項工作的企業。

正當大家躊躇不已時,有人推薦了一家私營魚竿廠。

“讓做魚竿的企業生産軍工産品,這不是開玩笑嗎?”建議提出來後,很快遭到了不少人的強烈反對。

然而,當科研人員對魚竿廠做了樣品分析後,卻讓在場的所有人直接“破防”:

這家魚竿廠所用的碳纖維原材料,竟然完全達到了軍工産品的等級标準!

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攻破這一壁壘的,竟是一位僅有國中文化的農民。

此人便是,碳纖維之王陳光威。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陳光威的這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亦是抗争的一生。

1942年,陳光威在威海出生。

父親在他出世前便已離家出走,母親為讨生計外出教書,外婆不惜變賣家産、沿街乞讨,才不至于讓他和哥哥姐姐被餓死。

苦難的生活沒有打垮陳光威,反而在他心裡種下了堅毅的種子。

新中國成立後,母親帶着孩子們改嫁到王家欽村,一家人的生活才總算才安定下來,陳光威也順利進入了當地一家國小就讀。

盡管作為一個外鄉人,不受本地村民待見,但如今的生活已和過去有了天壤之别,何況還可以讀書,陳光威很知足。

然而,就在他準備升國中時,命運卻給了他當頭一棒。原來他那個從未盡責的生父,成了阻擋陳光威求學夢的人。

面對母親的以淚洗面,陳光威卻很坦然,坦言正好可以辍學回家工作來養家。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事實上,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讀書,因為一直在教書的母親很早就告訴他,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但陳光威不怨天尤人,他相信天無絕人之路,而這個信念甚至貫穿了他的一生。

不久之後,寶貴的機會來了。

1958年,全國第一個農業中學在江蘇創立,不久辦學之風就刮到了王家欽村。

陳光威知道後,十分興奮,趕緊報了名,雖然是半耕半讀,但也足以讓他學到知識,拓寬思維。

的确,這段學習經曆對他日後走上科研道路,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功勞。

順利讀完國中後,陳光威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樣,選擇成家立業,在自己的人生軌迹裡按部就班地前進。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唯一不同的是,陳光威比别人有想法。

他雖在農村長大,卻敢想敢做,且很有生意頭腦,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除了種地,還不斷嘗試各種賺錢的法子。

先是抓豬仔辦起了養豬場,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幹成了村裡的富裕戶。

緊接着,陳光威意識到守在村裡再怎麼也賺不到大錢,他又帶着村裡的青壯年走出村莊,去城市做建築工。

幾個月下來,人人都賺到了莊稼地裡一年都賺不到的錢。

因為緻富有路,村民都十分敬重陳光威,1980年陳光威被推舉為王家欽村黨委書記。

成了村裡的大家長後,陳光威更不敢懈怠,他先後帶領鄉親們辦起了服裝廠、彈簧廠,全村人的生活開始蒸蒸日上。

他的能力,鄉親們有目共睹,自然也被上司看在了在眼裡。

1987年,一紙調令,開啟了屬于陳光威的商業時代和傳奇人生。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這一年的冬天,威海西郊田村鎮的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廠籠罩着一層厚重的霧霭,似乎壓得勞工們喘不過氣來。

當時,這個又破又舊的化工廠,幾乎到了瀕臨破産的境地。

35名勞工的小廠,虧損已經高達76萬元,還有一倉庫的玻璃纖維布賣不出去,勞工們心急如焚,卻也無計可施。

關鍵時刻,一紙任命将不惑之年的陳光威調進了化工廠。

他一進廠就做了一個重大決策,調整發展思路,把工作接軌到漁具原材料的生産上。

當時,漁具産業發展迅猛,商機無限,陳光威的這一決策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援。

于是,他索性搬着鋪蓋住進了廠裡,和勞工加班加點生産玻璃纖維布。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短短五個月後,成批的玻璃纖維布被送往漁具市場,徹底打開了工廠的銷路,工廠逐漸開始扭虧為盈,勞工們歡欣雀躍。

而此時的陳光威,心中仍有一份憂慮。

就像下圍棋,智者永遠看到的不是下一步怎麼走,而是走一步看三步,着眼全局。

陳光威深知,雖自己已力挽狂瀾,但這些都是眼前利益,亦是暫時的。

當時,國内的玻璃纖維布幾乎都被日韓等國低價買走,制作成進階釣魚竿後,再轉手賣回中國市場,低吸高抛,擷取暴利。

而在中國,竟沒沒有一家專門制作釣魚竿的工廠。

每每想到此時,陳光威便心痛不已,再三感慨:我們自己有着生産玻璃纖維布的技術,為何不成立自己的魚竿廠,自給自足,非要為他人做嫁衣?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仰人鼻息,又能存活多久?

他深知要想取得長久的發展和盈利,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以及生産高端産品。

想到這些,陳光威坐如針氈,他當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生産線轉向制造魚竿!

當時有很多人跳出來嘲諷他,笑他沒裝置、沒技術、沒資金,一個國中文化還要搞創新,搞研究,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面對各種質疑與嘲笑,陳光威并未動搖,一心隻鋪在釣魚竿的研究上。

他把大量機械制造的專業書籍搬到辦公室裡,想盡辦法借調技術人才,不分晝夜,不斷摸索。

僅半年後,國内第一條釣魚竿生産線就誕生了,并一舉打破了釣魚竿從國外進口的曆史,如此迅速,讓一衆質疑者徹底閉了嘴。

此後,化工廠也正式更名為威海釣魚廠,并在1988年的中國漁具博覽會上,拿下千萬訂單,一戰成名。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四年後,威海釣魚廠再次更名為光威集團,到1977年時,曾經的小破廠已俨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漁具制造基地,年産魚竿高達千萬套。

當所有人對陳光威投去佩服不已的目光時,他卻再一次陷入了沉思。而正是這一次深度思考,徹底将陳光威和碳纖維捆綁在了一條船上。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碳纖維,是一種新型材料,重量隻有鋼的1/4,卻比鋼硬7-8倍,且比鋁輕,是魚竿的上乘之選。

彼時的陳光威心想,如果把現有的玻璃鋼釣魚竿轉型到碳素釣魚竿,這樣釣魚竿的品質就會再上升一大截。

可在當時,受西方禁運條約限制,碳纖維主要依靠進口,且困難重重,國内企業每一次拿貨還得看對方臉色,“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更是他們對付中國慣用的伎倆。

陳光威铮铮鐵漢,自然受不住這股窩囊氣!

他深知如果碳纖維不能自主生産,不僅魚竿市場受制于人,其他行業也可能被扼住咽喉。

其實,早在幾年前,陳光威就了解到了碳纖維,并且有研發碳纖維的想法。

可當時很多業内專家都勸他放棄,畢竟難度大,風險也大,幾乎難以突破。

隻是,在陳光威看來當下碳纖維研發已迫在眉睫,無論如何要做到國産化。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路總要有人先走,走多了才是路。

陳光威心裡憋着一股氣,發誓即便前路布滿荊棘,也要勇往直前。

為此,陳光威不惜耗巨資從日本引進了一條碳纖維生産線。

當時,光威作為中國的一個民營企業,日本雖然再三盤查是否用于軍工産品,可打心眼裡卻瞧不起陳光威。

他們認為一沒技術、二沒原材料,光威即便拿到生産線又能翻出什麼浪花?

萬萬沒想到,五年後,光威集團讓世界刮目相看。

2004年,光威集團研發的碳纖維材料終于問世,一舉擺脫西方國家的聯合絞殺,再不受制于人。

聽聞陳光威研發出了碳纖維,國家隊也慕名而來。

事實上,早在2001年,受碳纖維在航空、航天、軍事裝備上的大量應用影響,國外已在嚴格控制碳纖維的出口,中國進口碳纖維的管道幾乎被全面封鎖。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碳纖維國産化勢在必行,國家緊急設立了碳纖維重點專項“304專項”,緻力于碳纖維的研發。

當時,兩院院士、材料科技界泰鬥師昌緒說:“如果碳纖維搞不上去,拖了國防的後腿,我死不瞑目。”

此前,“304專項”專家組也考察了數十家有資質的企業,但都難以達标。

當時有人提議考察光威集團碳纖維時,還有人嗤之以鼻,一個生産釣魚竿的廠子怎麼能生産軍工産品?

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光威産品的檢驗分析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光威集團的碳纖維已完全符合軍工産品的标準,甚至性能接近日本東麗的 T300 級。

要知道,日本東麗可是碳纖維全球頂級制造商,T300 級屬于宇航級。

是以,光威集團以最快的速度加入“304專項”,入選國家隊,開始為國效力。

然而,光榮的背後,是一條鋪滿荊棘的路,一不留神就可能血本無歸。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為了專門從事碳纖維研究和生産,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也應運而生。

公司成立後,陳光威對員工發出唯一指令:不計成本,全力配合項目,這也意味着此前多年的奮鬥成果有可能一次歸零。

因為一旦不計成本投入研發,除了少部分國家扶持資金,其他資金全部需要自籌,少說也得幾十個億。

這對陳光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他頭也不回地就砸了進去。

為了達到航天标準,他需要不斷地投入昂貴的裝置進行測試,失敗是常事,燒錢也是真燒錢,據員工說,工廠中的房間幾乎每天燒掉兩輛寶馬7系轎車。

幾年間,為了支撐昂貴的研發費用,陳光威把魚竿闆塊賺的錢全投了進去,還貸款20億,但對于航空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卻從未計較過價錢。

就像他的兒子所說,自從知道碳纖維可用于軍工産品,他父親就像着了迷。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在最艱難的時候,偌大的一個研發公司,賬上就剩幾萬塊錢,陳光威索性把唯一的房産做了抵押。

妻子哭訴着,房子賣了,萬一失敗我們住哪裡?他卻開玩笑說,我在哪兒家在哪兒,搭個帳篷也能住。

可在心裡,陳光威無數次告訴自己:我肩負的責任不許我失敗,請相信我!

直到2005年,砸掉40個億之後,好消息終于傳來,光威QZ5526碳纖維成功通過測試,一舉填補了國内沒有軍工碳纖維的空白。

3年後,碳纖維關鍵裝備終于實作了國産化,而光威集團,也一夜之間成為國内最大的碳纖維軍品供應商。

如今,光威集團的碳纖維早已達到年産萬噸級,與美日碳纖維技術同一高度,且中國軍工70%的國産化碳纖維都來自光威,千餘架直升機所需要的碳纖維也來自光威。

一個僅有國中文憑的中國大爺,如何制造出了國之重器?

網圖

遺憾的是,這一切,陳光威并沒有看到。

2017年,就在光威即将上市的前幾個月,作為創始人的陳光威卻不幸因病去世。

從瀕臨破産的小化工廠,到世界漁具航母,再到成為中國碳纖維中流砥柱,陳光威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更是傳奇的一生。

作為一個農民,他卻勇擔碳纖維研發之責,在關鍵時刻挺起了民族産業的脊梁,點燃了一道“民族之光”。

陳光威始終堅信,自主創新才是中國走向科技強大的必由之路,他配得上一句“民族之光”。

相信未來還有更多像陳光威一樣的人,不斷努力攻關,不辱使命,擔起大責,徹底擺脫卡脖子難題。

-END-

參考資料:

中國紡織報:《關注 | 紀念中國碳纖維産業化的開創者:《民族之光:陳光威傳》出版》

光明網:《值得為人所銘記的一道“民族之光”》

中國紡織雜志:《國産碳纖維:那些難以忘卻,值得緻敬的“大夢想家”》

作者:維珊

編輯:一乙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