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作者:方志四川

有一种爱

从古至今都一样

陈厚蓉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母亲,“孟母三迁”“责子退鲊”“岳母刺字”……可以说,在大陆历史上涌现的无数先贤英雄,他们背后都有一位伟大母亲,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母亲悉心教育。淡淡浅夏,萱草新花,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津小志带你走进新津历史,感受新津慈母大爱大德,体悟人间最真情,最暖慈母心。

岳田氏

受过朝廷旌表的良母

道光版《新津县志》记载,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川学政俞恒泽来新津,奉旨对乡绅岳奇睿儿媳妇田氏进行旌表。众所周知,能得到朝廷旌表,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田氏为何受到旌表?这得从新津岳家说起……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岳奇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第二十二代孙,其先祖于明末由安徽合肥迁居来四川,定居新津长乐乡金华坝。岳奇睿有两个儿子,长子岳有揆,次子岳有容。

田氏是太学生田霆之女,十六岁嫁给岳有容,成婚仅三个月其夫便去世,田氏决心为夫守节。公婆心疼她,就跑去找长子岳有揆,要他过继一个孩子给田氏抚养。四年后,有揆妻生下男孩,取名东阳;又过两年,生下次子,取名方阳。岳有揆将次子岳方阳过继给田氏,从那以后,她一肩担双责,母教兼父教,精心教养方阳。

小方阳上私塾后,田氏对他非常严格,天天督促学习。岳方阳聪慧懂事,学习优秀,诗书皆得到先生夸赞。20岁时,岳方阳考取廪生(秀才中最好的一等,由公家按月发给钱粮)成为西充、荣昌学官。田氏教子虽严,但对公婆却孝顺谦恭,由于年老体弱,公婆常年卧病在床,田氏亲自奉汤侍药,没有半点怨言和懈怠。

朝廷对田氏进行旌表,奉旨旌表的四川学政俞恒泽写下《节孝岳田氏传》,赞其“妇代子职,脉延夫祀,盖有耐力焉”!刑部官员刘濐也写了《旌表岳节母田孺人乐章并序》,盛赞田氏“却怜母教兼父教,巾帼直作须眉观”。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道光版《新津县志》对节孝岳田氏的记载

道光十二年(1832),岳方阳在县城东衡阳庙为田氏建节孝坊,坊已毁,但坊首“渊问澄兰”石匾至今保存完好,现镶嵌于观音寺碑壁中。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节孝牌坊

彭李氏

相夫教子的贤母

清朝,新津有位联捷进士名叫彭润芳,他正直刚毅,平叛乱、治水患、易风俗,深受朝廷倚重。可以说,彭润芳在政治上、学问上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教化密不可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母亲,便是李氏。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彭润芳的部分新津诗

李氏是崇庆州(今崇州市)江源镇人,其父是唐安名士。她从小聪明伶俐,不仅能背诵唐诗、女诫,而且对汉唐历代故事谙熟于心。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能识文断字的女子本就不多,像李氏还能出口成章者那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为后来教育彭润芳奠定坚实基础。

《漱六山房遗集》(卷四)记载,彭润芳父亲娶过三位妻子,李氏(即彭润芳母亲)是第三任,生有二女一子。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漱六山房遗集》(卷四)对李氏的记载

李氏嫁给彭润芳父亲时,彭家已是家道中落,但她把家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把4岁的彭润芳送去私塾读书。全家仅他一孙儿,故祖父特别钟爱,即便读书不认真也不忍苛责,李氏却会“垂涕教之”,督促他好好读书。

1835年,彭润芳以第一名好成绩考取秀才,后又成为廪生,此后屡次都未考中举人,屡试屡败让他很是郁闷,为了生计,他在新津县城江西会馆设帐授徒。李氏常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来鼓励他直面困难。1846年,彭润芳开始跟随新津岳逢阳(道光十二年壬辰科进士)先生学习,终于得其妙旨,于1855年考中举人,次年又考中进士,但李氏却在他中举前3年就去世了。李氏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数十年未尝有美衣食”,彭润芳深以母亲未见到他的荣耀时刻为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恨一直萦绕在他心中。

同治七年(1868)春,彭润芳任湖南某府知府,成功筹集军饷、提调贵州苗人叛乱,朝廷予以封赏,诰封其母李氏为“孺人”;同治八年(1869),他治理湖南安乡县水患有功,朝廷加封道衔(省与府之间的地方官衔),累赠其母“恭人”。

保育妈妈

难忘抗战时期的母爱

1937年,日军对中国发起全面进攻,在战乱中幸存的无数儿童,孤苦无依。各党派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联合起来,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推选宋美龄、李德全(爱国将领冯玉祥之妻)为正副理事长,邓颖超等22人为常务理事。战时儿童保育会此后相继成立20多个分会,成都分会下设乐山、郫县、简阳、新津四个保育院,此后一起并入新津。新津保育院全称是“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简称“蓉四院”。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1938年5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

“蓉四院”选址新津,出力最大要数范寓梅。她系新津太平乡(今宝墩镇)人,当时是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出任四川省妇女工作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也是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常务理事会组织委员会主任。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蓉四院”保育生在上课

范寓梅力主“蓉四院”建在新津纯阳观,她认为占地120亩的纯阳观殿宇巍峨、园林秀美,观内还有一条穿插环绕的水渠,很适合办学。通过多次努力,官方同意把纯阳观大忠亭及其40间围房,以及3座殿宇、一栋楼房和一通作坊划拨给“蓉四院”,作为校舍使用,“蓉四院”因此才在新津落地诞生。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蓉四院”旧貌

1939年5月初,在范寓梅不辞辛苦奔波下,筹建工作拉开帷幕。1939年9月1日,“蓉四院”正式挂牌成立;1942年以后,设在乐山、郫县、简阳的保育院,也先后并入“蓉四院”。这所抗战儿童庇护所,一直办到1946年6月。在长达近7年时间里,相继有两任院长带领保育院老师、职工,肩负着老师与父母的双重责任,不但教保育生文化,还要照顾他们衣食住行,尽管条件恶劣,依然和他们同甘共苦,积极推行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爱国教育,让“蓉四院”成为温暖的家。从这里走出去的600多名保育生,后来成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服务于国家,贡献于社会。

【亲情文化】有一种爱,从古至今都一样……‖陈厚蓉

1944年5月,“蓉四院”全体教职员合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妈妈的爱都一样,如细雨润物,似春风轻抚。它是光,是暖,是永恒。年岁再大,也是妈妈的孩子;活得再独立,也是妈妈的牵挂;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温暖。

母亲节就要到了,祝福天下父母:平安健康、幸福快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妈妈的祝福!

参考文献: 道光版《新津县志》 《清代新津进士彭润芳》(何毅豪/文)《中共新津县历史第一卷》(1932-1949)

来源:方志新津

作者:陈厚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