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作者:方志四川

有一種愛

從古至今都一樣

陳厚蓉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偉大母親,“孟母三遷”“責子退鲊”“嶽母刺字”……可以說,在大陸曆史上湧現的無數先賢英雄,他們背後都有一位偉大母親,他們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母親悉心教育。淡淡淺夏,萱草新花,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津小志帶你走進新津曆史,感受新津慈母大愛大德,體悟人間最真情,最暖慈母心。

嶽田氏

受過朝廷旌表的良母

道光版《新津縣志》記載,嘉慶二十四年(1819),四川學政俞恒澤來新津,奉旨對鄉紳嶽奇睿兒媳婦田氏進行旌表。衆所周知,能得到朝廷旌表,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田氏為何受到旌表?這得從新津嶽家說起……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嶽奇睿是南宋抗金名将嶽飛的第二十二代孫,其先祖于明末由安徽合肥遷居來四川,定居新津長樂鄉金華壩。嶽奇睿有兩個兒子,長子嶽有揆,次子嶽有容。

田氏是太學生田霆之女,十六歲嫁給嶽有容,成婚僅三個月其夫便去世,田氏決心為夫守節。公婆心疼她,就跑去找長子嶽有揆,要他過繼一個孩子給田氏撫養。四年後,有揆妻生下男孩,取名東陽;又過兩年,生下次子,取名方陽。嶽有揆将次子嶽方陽過繼給田氏,從那以後,她一肩擔雙責,母教兼父教,精心教養方陽。

小方陽上私塾後,田氏對他非常嚴格,天天督促學習。嶽方陽聰慧懂事,學習優秀,詩書皆得到先生誇贊。20歲時,嶽方陽考取廪生(秀才中最好的一等,由公家按月發給錢糧)成為西充、榮昌學官。田氏教子雖嚴,但對公婆卻孝順謙恭,由于年老體弱,公婆常年卧病在床,田氏親自奉湯侍藥,沒有半點怨言和懈怠。

朝廷對田氏進行旌表,奉旨旌表的四川學政俞恒澤寫下《節孝嶽田氏傳》,贊其“婦代子職,脈延夫祀,蓋有耐力焉”!刑部官員劉濐也寫了《旌表嶽節母田孺人樂章并序》,盛贊田氏“卻憐母教兼父教,巾帼直作須眉觀”。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道光版《新津縣志》對節孝嶽田氏的記載

道光十二年(1832),嶽方陽在縣城東衡陽廟為田氏建節孝坊,坊已毀,但坊首“淵問澄蘭”石匾至今儲存完好,現鑲嵌于觀音寺碑壁中。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節孝牌坊

彭李氏

相夫教子的賢母

清朝,新津有位聯捷進士名叫彭潤芳,他正直剛毅,平叛亂、治水患、易風俗,深受朝廷倚重。可以說,彭潤芳在政治上、學問上的成就,與他母親的教化密不可分。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母親,便是李氏。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彭潤芳的部分新津詩

李氏是崇慶州(今崇州市)江源鎮人,其父是唐安名士。她從小聰明伶俐,不僅能背誦唐詩、女誡,而且對漢唐曆代故事谙熟于心。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裡,能識文斷字的女子本就不多,像李氏還能出口成章者那更是少之又少,這也為後來教育彭潤芳奠定堅實基礎。

《漱六山房遺集》(卷四)記載,彭潤芳父親娶過三位妻子,李氏(即彭潤芳母親)是第三任,生有二女一子。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漱六山房遺集》(卷四)對李氏的記載

李氏嫁給彭潤芳父親時,彭家已是家道中落,但她把家庭事務料理得井井有條,還把4歲的彭潤芳送去私塾讀書。全家僅他一孫兒,故祖父特别鐘愛,即便讀書不認真也不忍苛責,李氏卻會“垂涕教之”,督促他好好讀書。

1835年,彭潤芳以第一名好成績考取秀才,後又成為廪生,此後屢次都未考中舉人,屢試屢敗讓他很是郁悶,為了生計,他在新津縣城江西會館設帳授徒。李氏常以“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來鼓勵他直面困難。1846年,彭潤芳開始跟随新津嶽逢陽(道光十二年壬辰科進士)先生學習,終于得其妙旨,于1855年考中舉人,次年又考中進士,但李氏卻在他中舉前3年就去世了。李氏勤儉持家、任勞任怨,“數十年未嘗有美衣食”,彭潤芳深以母親未見到他的榮耀時刻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恨一直萦繞在他心中。

同治七年(1868)春,彭潤芳任湖南某府知府,成功籌集軍饷、提調貴州苗人叛亂,朝廷予以封賞,诰封其母李氏為“孺人”;同治八年(1869),他治理湖南安鄉縣水患有功,朝廷加封道銜(省與府之間的地方官銜),累贈其母“恭人”。

保育媽媽

難忘抗戰時期的母愛

1937年,日軍對中國發起全面進攻,在戰亂中幸存的無數兒童,孤苦無依。各黨派與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聯合起來,于1938年3月10日在武漢成立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并推選宋美齡、李德全(愛國将領馮玉祥之妻)為正副理事長,鄧穎超等22人為常務理事。戰時兒童保育會此後相繼成立20多個分會,成都分會下設樂山、郫縣、簡陽、新津四個保育院,此後一起并入新津。新津保育院全稱是“中國婦女慰勞抗戰将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成都分會第四保育院”,簡稱“蓉四院”。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1938年5月,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常務理事及部分負責人合影

“蓉四院”選址新津,出力最大要數範寓梅。她系新津太平鄉(今寶墩鎮)人,當時是四川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并出任四川省婦女工作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總幹事,也是戰時兒童保育會成都分會常務理事會組織委員會主任。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蓉四院”保育生在上課

範寓梅力主“蓉四院”建在新津純陽觀,她認為占地120畝的純陽觀殿宇巍峨、園林秀美,觀内還有一條穿插環繞的水渠,很适合辦學。通過多次努力,官方同意把純陽觀大忠亭及其40間圍房,以及3座殿宇、一棟樓房和一通作坊劃撥給“蓉四院”,作為校舍使用,“蓉四院”是以才在新津落地誕生。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蓉四院”舊貌

1939年5月初,在範寓梅不辭辛苦奔波下,籌建工作拉開帷幕。1939年9月1日,“蓉四院”正式挂牌成立;1942年以後,設在樂山、郫縣、簡陽的保育院,也先後并入“蓉四院”。這所抗戰兒童庇護所,一直辦到1946年6月。在長達近7年時間裡,相繼有兩任院長帶領保育院老師、職工,肩負着老師與父母的雙重責任,不但教保育生文化,還要照顧他們衣食住行,盡管條件惡劣,依然和他們同甘共苦,積極推行生活教育、社會教育和愛國教育,讓“蓉四院”成為溫暖的家。從這裡走出去的600多名保育生,後來成為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服務于國家,貢獻于社會。

【親情文化】有一種愛,從古至今都一樣……‖陳厚蓉

1944年5月,“蓉四院”全體教職員合影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媽媽的愛都一樣,如細雨潤物,似春風輕撫。它是光,是暖,是永恒。年歲再大,也是媽媽的孩子;活得再獨立,也是媽媽的牽挂;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溫暖。

母親節就要到了,祝福天下父母:平安健康、幸福快樂!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對媽媽的祝福!

參考文獻: 道光版《新津縣志》 《清代新津進士彭潤芳》(何毅豪/文)《中共新津縣曆史第一卷》(1932-1949)

來源:方志新津

作者:陳厚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