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作者:谈诗论词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骚客咏士们经常借景抒情,又以内心观照外界,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不过这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有人即使穷尽一生,也难望古人项背。

唐人诗歌重在含蓄,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人诗歌喜欢说理,希望读者获得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虽然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不过如果某人的作品可以综合唐宋诗歌的优点,又具有自身特色,必然令人眼前一亮。下面分享南宋的两首佳作,读过的人凤毛麟角,先抑后扬,运用通感手法。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次萧冰崖梅花韵

南宋 · 赵希㯝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赵希㯝,字谊父,汴京人,宋太祖的九世孙,宋理宗宝庆年间以诗著名,深为当时文人墨客所推重。

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绝句上,感觉敏锐,状物细腻,有《抱拙小稿》流传于世。

这首诗乃是作者与友人萧立之(字斯立,号冰崖)的酬答之作,技巧高超,展现出梅花的高洁品性。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诗人认为梅花具有冰姿玉骨,就像一位美人,又似一块宝玉,不见丝毫瑕疵。竹林溪畔,还有林逋处士的居所,都可欣赏到她的曼妙倩影。如果牡丹可以在早春时开放,谁还会不顾严寒,踏雪寻梅?

文中提到了北宋隐士林逋,他布衣终生、梅妻鹤子,曾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首先赞美梅花具有冰姿琼骨、洁净无瑕,然后又搬出先贤林逋,意在表明梅花不俗的品格。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经过前文的一番铺垫,第三句忽然转折,“若使牡丹开得早”,其实牡丹花虽然艳丽富贵,却因为不如梅花耐寒,只在晚春时盛开,所以这样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作者精心构思,如此一番阐述,让读者好像恍然大悟,原来人们之所以“风雪看梅花”,就是因为没有其它花卉比梅花更加坚韧顽强。如此反衬手法,又是先抑后扬,可谓兴到神驰,令人拍案称奇。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涌月僧楼

百尺阑干右栎林,乱山如浪翠痕深。

冰轮飞上光犹湿,照破西来一片心。

湖北汉阳北凤楼上有一座“涵月亭”,为宋代黄清老所建,因为经历了无数战火硝烟,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涌月僧楼即指原先的那座亭阁。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首句介绍这座楼的地理位置,以及高耸入云的形态。诗人说涌月僧楼高达百尺,周围生长着一片栎林,既显得庄严肃穆,又让人感觉极其幽静。栎树,俗称柞栎或麻栎。“百尺”二字,极写其高峻的姿态。

李白曾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就形象地描述了高楼直插云天的模样。南宋这位才子虽然名不经传,却具有扎实的诗歌功底,起首一句就引人注目。

南宋的两首佳作,先抑后扬,读过的人凤毛麟角

中间两句最见功力,作者俯视层峦,绿林如浪,比喻已经很妙;而浪上复有翠痕,更显观察细密。作者远望明月,仿佛波光泠泠,视觉之中突然产生了湿漉漉的感觉,这是运用通感手法,从而形成了一种极其形象的艺术效果。

结尾也很有禅意,“西来一片心”是指佛教与中土文化结合,形成了禅宗,而古人经常以月喻禅,皎洁的明月代表着禅者清净本性。所以结尾暗指当一个人内心澄明,就能观照万物,从而摆脱尘世的羁绊和无端的烦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