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赵菊英的女子在网上传播的一段家访视频,让教育界掀起了新的争议与讨论。
在视频中,赵菊英以“教育专家”的身份来到两个孩子的家中进行“家庭成长教育”。可是,她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让人叹为观止——以极度严厉的惩罚和责骂来“教育”孩子。其中的情景,令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教条主义时代。
一个男孩因为玩手办模型被要求亲手砸碎自己的手办,并遭受体罚。另一个女孩则因屋内摆设“肤浅”“无知”,被命令把东西全都扔进垃圾桶。赵菊英不但以强硬的态度进行“指导”,还一再强调“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的观点。
视频加载中...
这套“成长教育模式”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了一个孩子心理成长的需求?网友纷纷质疑这是否真正属于“教育”。
因为从表象上看,赵菊英在视频中的所作所为,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家长式教条式”和“霸凌式”的教育风格。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导向,似乎有很大出入。
不过,放眼全球,严厉的体罚式家长教育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仍有一定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开始限制体罚,推崇用爱和理解带动教育。尤其是在面临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激进的教条式教育难以适应和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更引人注意的是,追查资料发现,赵菊英曾因“失信”问题在原工作单位被解职并吊销教师资格证。如今却以“国内首创个性化陪伴教育模式”的旗号,自居为“教育专家”。这种“改头换面”之举,为她的专业水平及立场增添了不少疑问。
随着视频传播范围扩大,网络上更是出现大量网友围观讨论,质疑之声不断。“这算什么教育,分明是‘霸凌’!”“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不是限制与责骂。”“开除后却做教育项目,不可取!”......舆论浪潮一时间很难平息。
作为家长,应该以孩子身心成长为核心,采取更温和的教育方法。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具备专业素养与从业资格,以科学化的成长理念指导青少年。强硬的教条主义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各界共同参与与完善。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健康成长的新一代,而不是强加个人主义立场。教育应以孩子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全面考虑孩子身心发育各个层面的需求。
教育不能简单用“有奖有罚”来衡量,更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式。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孩子,教育方法不一而足。统一用一刀切的标准很难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资质,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是需要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来累积经验。临时抱佛脚“改行当教育专家”,很难给孩子提供全面扎实的成长引导。
教育应着眼于全面发展孩子。不但重视知识编码的学习,更要重视情商培养、兴趣爱好开发、环境适应能力提升等方面。这需要教育者对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有深入把握。
教育离不开家长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合作。一个人“自封教育专家”强推理念,并不真正注重与时俱进地完善工作。师生父母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完善教育质量,才是长远之计。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应重视教育的定于一尊,引导教育深入发展。只有以全面成长为目的,科学地指导每个孩子,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