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影坛八卦到江湖趣闻,看李翰祥如何细说三十年影坛风月

作者:酒死了

1980年8月的一个早晨,导演李汉祥被一个电话吵醒:"汉祥,告诉你一个坏消息,老焮死了。"

"哪个老燕?"李汉祥一刻也没反应过来。

"严俊!他于8月18日五点在纽约去世。"

李汉祥感到一瞬间的迷茫,颜俊,原名严宗轩,是李汉祥的老朋友,也是邵氏电影公司的知名导演。早在七年前,严军就已经退出了电影行业,移居国外。李汉祥和他多年未见,再次听到消息,对方和自己的鬼魂分开了。

第二个电话响了,这次是Shaw的制片人王晓轩打来的。

"汉祥!老燕在美国去世。"

李汉祥假装惊讶"哦"一声,但对方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听说是在看了你的《从头说起》之后就死了!"

对于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业来说,《从零开始的三十年》的出版是一件大事。究其原因,不仅来自作者李汉祥在华语电影界的显赫地位,更是因为他畅通无阻、滔滔不绝的叙事节奏,让近千字、百万字的文章涵盖了其三十年来从电影的复杂情怀、两岸电影产业、老北京民间文化等五行八部作品, 足以让最资深的影迷们充满幸福感。只有看过李汉祥话的人,才能理解导演如何在电影作品中运用这种南北俚语和城市风格的论文。

李汉祥的祖籍是奉天(辽宁),9月18日事变后,全家移民到北平。1948年底,立志从事电影工作的李汉祥带着剧作家沈甫的介绍信来到了香港。十年后,这位在北方长大的黑脸少年凭借由林黛和赵磊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袁》在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上斩获五项大奖,在香港电影界站稳了脚跟。在接下来的30年里,李汉祥为香港电影开辟了黄梅调片、史诗片、特技片、风月片等类型。

这本回忆录最初于1979年至1982年间发表在《东方日报》的一系列增刊中。1983年,李汉祥开始重返中国大陆,拍摄《火圆明园》、《挂帘听政治》,专栏从此被搁置。同年,香港天天书公司将三年的专栏分为三本综合书,分四卷出版。

事实上,早在1977年,李汉祥就已经在这个香港和九龙地区最畅销的日报连载了11天《我和林黛》一文。林黛是1960年代香港人气演员,被誉为"明星中的明星",她与云南省国家政府主席龙云的第五子龙如顺结婚是影视界后代羡慕的,不知道林黛的婚姻是不幸福的。1964年,这位30岁的电影明星在家中服用安眠药时自杀身亡。十多年后,《东方日报》主编周石邀请李汉祥回忆起他与林黛在一起的时光。尽管该系列在出版后很受欢迎,但李本人将其视为一款游戏,一旦他停止写作,他就投身于工作室。

两年后,在日报记者的反复劝说下,李汉祥决定在《东方日报》侧版上开设一个名为"三十年细节"的专栏,该专栏自1948年进入电影行业以来,已经在电影行业工作了30年。在伟大导演的倒台下都是顾忌,香港电影皇帝在肖像或轶事丑闻之后通过李汉祥的感叹风格来描绘,再次成为1980年代香港城市谈话之都。

专栏成立之初,负责编辑的日报记者谢家孝曾为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捏了一把汗:如果李主任在几天后写完了,失去了兴趣,专栏该如何证明自己?接下来的几年里,谢家孝像保姆一样,督促李汉祥按时剪稿,每次新片拍出来拍照时,谢家孝都会提前给导演打电话,提前拿到一些备用稿件。甚至在1980年代末李汉祥去美国时,他也以电话口述回忆录的形式保留了一个专栏。各种曲折,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李汉祥讲述了过去的故事,一大特色就是城市的崛起,口口畅通无阻。读者在阅读他们的记忆时经常不得不盯着或脸红。提到片中一位早熟明星公然跟女演员出轨的轶事,李汉香口若是悬河,连细节都会更加渲染。而李汉祥与朋友调情更为常见,甚至近乎黄色的文学《江一秒》,都被震撼了。而说到老板怡夫因为吃饭不会伴着酒被大明星妈妈喝脖子,李汉香完全是"幸运灾难"状态:

"看着六先生,忍不住佩服,连头都缩不住,脸上还在笑着笑着,大概是他的英文名字在笑,要不然怎么叫'跑邵逸夫'呢?"

李汉祥习惯于在每期末尾预览下一期,让明星们经常能自动在号码上坐下,按不住,李汉祥接到各种影子电话都要求"放一匹马"的经历并不少见。好在这个时候,李汉祥早已是两岸三大名将,经过一番安抚,虽然名字会被隐藏起来,但流言蜚语依然不仁慈,细心的读者根据争斗,往往能还原当事人的信息。

作为常识,这种肆无忌惮的揭露,早就应该受到影业和围攻,只因为李汉祥的俏皮性格,早已广为人知,而他绝不是一个短暂的利己李汉祥,他和自己的第一任女友周小花不开心时溺水身亡,去宿舍用一面小镜子偷看周女士, 李汉祥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吐槽了(李汉祥后来称小镜子真的是为别人补的)。

即便是这种可耻的事迹,在李汉祥的口中还具有影史的意义——几天后,李汉祥在长城电影公司的工作室海报上,两个长相几乎一模一样的老人前来跟李汉祥打招呼,连说话的方式都一样:

"李汉祥!"谁不知道。你今天带了一面小镜子吗?"

这两位老先生是中国艺术电影的祖先,温谷轩和万玉明这对孪生兄弟,曾在长城公司担任布景师和艺术总监。1941年,万氏兄弟完成了第一部长的漫画《铁扇公主》。在遇到年轻的李汉祥后不久,万氏兄弟回到上海加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终于1964年完成了影响几代人的艺术电影《大天宫》。

在堆积在文献之上的数千本回忆录的山中,周伟、赵丹、张山轩、于亦福、胡金轩、张雪......香港电影的复杂历史像卷轴一样在读者面前展开,李汉香以其非凡的记忆力,将过去几十年的事件带入生活,同时乐于分享他对电影艺术的见解,总是挑选他作品的桥梁片段进行解剖学。

在专栏系列中,李汉祥最喜欢的预告片是严俊,严俊来自一个电影世家,他的叔叔闫华,绰号"桃花王子",是周伟的第一任丈夫。严俊与李汉香大致同时进入电影界,这让作品中的两人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这也使得李汉祥在回忆严俊的时候想法极其生动,从《燕君走出国外的故事》《严俊才大气粗糙》、《颜俊俊变了蒙古人》等片名看得出来,很难相信就在一页纸之前,李汉祥还是为一位朋友的死而伤心。但这就是李汉祥的性格。

对于女演员林黛的香水来说,李汉香久久难以放手。在他的写作中,他反复回忆起他与林黛的交往。

林黛与李汉祥有好朋友,随后娶了龙五子闪电,为此李汉祥忍不住质疑林岱:

"你知道!林德,在我眼里,你应该比圣洁的处女还多,所以当我听到人们说你猥亵了别人的儿子时,心里就不好品味了。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侮辱了你,也侮辱了我,甚至侮辱了整个电影行业。"

林德的回答让这位大导演大吃一惊:

"嗯,我不做客户,我宁愿做一个茶花女孩!"我真的希望有人把撕碎的纸条扔在我的头上,然后摔倒在我的脸上!不过,那只是我的妄想,我这个茶花姑娘遇到的不是阿尔芒,汉香,你知道,我一心一意想嫁给阿尔芒。"

在满是笑声和责骂之后,李汉祥还是为这些不幸的死者预留了浪漫的空间。

李汉祥的专栏文章只写于1982年,之后他满腹大腹的雄心壮志去了北方龙潭虎洞,留下了一大批巨兽,后来被时代弄得疲惫不堪,被禁止返回香港。多年后,当禁令解除时,大陆再次邀请他为大型电视剧《燃烧的阿边宫》做准备,命运不再愿意为这位70岁的电影人提供舞台,1996年底,李汉祥在北京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火阿边宫》化为乌有。

在同时代的导演中,可以拿李汉祥相提并论,往往人们只能引用胡金璇、张雪几个人,而在这一代电影人纷纷进行仙游,胡锦轩的《神奇女侠》、《龙门客栈》、张雪的《十三大宝》、《刺马》依然留给影坛无数的致敬主题,李汉祥的电影似乎渐渐陷入孤独。

2017年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趁着李汉祥诞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重新增补整理,向中国大陆读者介绍了该系列回忆录在内地出版的首本完整版《从头三十年》。

一辈子,李某一生,三次进港,两次北上,在台湾七年拘留大队,经历并不难。而他从各种大片开始短期工作,实践进入电影技术十项全能,转而开辟了从黄梅到风月电影等各类影视作品,对香港电影的功劳不小。

1960年代向戛纳电影节推荐李汉祥作品《神奇女侠》和《杨贵妃》的电影研究者皮埃尔·里森特评论道:"李汉祥一生的作品狂野而肆无忌惮,但如果这部电影闪现了千禧年中国文化的火花,就没有人能从右路走出来。特别是,其中许多工程是在背井离乡的土地上完成的。《大军阀》也不错,《风月池谭》也不错,更多来自李汉祥早年在北方的耳对耳传闻。纵观近年来江雯、程耳等大陆导演的拍片创作,我们知道李汉祥的路也应该发扬光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