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影壇八卦到江湖趣聞,看李翰祥如何細說三十年影壇風月

1980年8月的一個早晨,導演李漢祥被一個電話吵醒:"漢祥,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老焮死了。"

"哪個老燕?"李漢祥一刻也沒反應過來。

"嚴俊!他于8月18日五點在紐約去世。"

李漢祥感到一瞬間的迷茫,顔俊,原名嚴宗軒,是李漢祥的老朋友,也是邵氏電影公司的知名導演。早在七年前,嚴軍就已經退出了電影行業,移居國外。李漢祥和他多年未見,再次聽到消息,對方和自己的鬼魂分開了。

第二個電話響了,這次是Shaw的制片人王曉軒打來的。

"漢祥!老燕在美國去世。"

李漢祥假裝驚訝"哦"一聲,但對方的話還沒有說完。

"我聽說是在看了你的《從頭說起》之後就死了!"

對于1980年代的香港電影業來說,《從零開始的三十年》的出版是一件大事。究其原因,不僅來自作者李漢祥在華語電影界的顯赫地位,更是因為他暢通無阻、滔滔不絕的叙事節奏,讓近千字、百萬字的文章涵蓋了其三十年來從電影的複雜情懷、兩岸電影産業、老北京民間文化等五行八部作品, 足以讓最資深的影迷們充滿幸福感。隻有看過李漢祥話的人,才能了解導演如何在電影作品中運用這種南北俚語和城市風格的論文。

李漢祥的祖籍是奉天(遼甯),9月18日事變後,全家移民到北平。1948年底,立志從事電影工作的李漢祥帶着劇作家沈甫的介紹信來到了香港。十年後,這位在北方長大的黑臉少年憑借由林黛和趙磊主演的黃梅調電影《袁》在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上斬獲五項大獎,在香港電影界站穩了腳跟。在接下來的30年裡,李漢祥為香港電影開辟了黃梅調片、史詩片、特技片、風月片等類型。

這本回憶錄最初于1979年至1982年間發表在《東方日報》的一系列增刊中。1983年,李漢祥開始重返中國大陸,拍攝《火圓明園》、《挂簾聽政治》,專欄從此被擱置。同年,香港天天書公司将三年的專欄分為三本綜合書,分四卷出版。

事實上,早在1977年,李漢祥就已經在這個香港和九龍地區最暢銷的日報連載了11天《我和林黛》一文。林黛是1960年代香港人氣演員,被譽為"明星中的明星",她與雲南省國家政府主席龍雲的第五子龍如順結婚是影視界後代羨慕的,不知道林黛的婚姻是不幸福的。1964年,這位30歲的電影明星在家中服用安眠藥時自殺身亡。十多年後,《東方日報》主編周石邀請李漢祥回憶起他與林黛在一起的時光。盡管該系列在出版後很受歡迎,但李本人将其視為一款遊戲,一旦他停止寫作,他就投身于工作室。

兩年後,在日報記者的反複勸說下,李漢祥決定在《東方日報》側版上開設一個名為"三十年細節"的專欄,該專欄自1948年進入電影行業以來,已經在電影行業工作了30年。在偉大導演的倒台下都是顧忌,香港電影皇帝在肖像或轶事醜聞之後通過李漢祥的感歎風格來描繪,再次成為1980年代香港城市談話之都。

專欄成立之初,負責編輯的日報記者謝家孝曾為這樣一個宏大的标題捏了一把汗:如果李主任在幾天後寫完了,失去了興趣,專欄該如何證明自己?接下來的幾年裡,謝家孝像保姆一樣,督促李漢祥按時剪稿,每次新片拍出來拍照時,謝家孝都會提前給導演打電話,提前拿到一些備用稿件。甚至在1980年代末李漢祥去美國時,他也以電話口述回憶錄的形式保留了一個專欄。各種曲折,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李漢祥講述了過去的故事,一大特色就是城市的崛起,口口暢通無阻。讀者在閱讀他們的記憶時經常不得不盯着或臉紅。提到片中一位早熟明星公然跟女演員出軌的轶事,李漢香口若是懸河,連細節都會更加渲染。而李漢祥與朋友調情更為常見,甚至近乎黃色的文學《江一秒》,都被震撼了。而說到老闆怡夫因為吃飯不會伴着酒被大明星媽媽喝脖子,李漢香完全是"幸運災難"狀态:

"看着六先生,忍不住佩服,連頭都縮不住,臉上還在笑着笑着,大概是他的英文名字在笑,要不然怎麼叫'跑邵逸夫'呢?"

李漢祥習慣于在每期末尾預覽下一期,讓明星們經常能自動在号碼上坐下,按不住,李漢祥接到各種影子電話都要求"放一匹馬"的經曆并不少見。好在這個時候,李漢祥早已是兩岸三大名将,經過一番安撫,雖然名字會被隐藏起來,但流言蜚語依然不仁慈,細心的讀者根據争鬥,往往能還原當事人的資訊。

作為常識,這種肆無忌憚的揭露,早就應該受到影業和圍攻,隻因為李漢祥的俏皮性格,早已廣為人知,而他絕不是一個短暫的利己李漢祥,他和自己的第一任女友周小花不開心時溺水身亡,去宿舍用一面小鏡子偷看周女士, 李漢祥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吐槽了(李漢祥後來稱小鏡子真的是為别人補的)。

即便是這種可恥的事迹,在李漢祥的口中還具有影史的意義——幾天後,李漢祥在長城電影公司的工作室海報上,兩個長相幾乎一模一樣的老人前來跟李漢祥打招呼,連說話的方式都一樣:

"李漢祥!"誰不知道。你今天帶了一面小鏡子嗎?"

這兩位老先生是中國藝術電影的祖先,溫谷軒和萬玉明這對孿生兄弟,曾在長城公司擔任布景師和藝術總監。1941年,萬氏兄弟完成了第一部長的漫畫《鐵扇公主》。在遇到年輕的李漢祥後不久,萬氏兄弟回到上海加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最終于1964年完成了影響幾代人的藝術電影《大天宮》。

在堆積在文獻之上的數千本回憶錄的山中,周偉、趙丹、張山軒、于亦福、胡金軒、張雪......香港電影的複雜曆史像卷軸一樣在讀者面前展開,李漢香以其非凡的記憶力,将過去幾十年的事件帶入生活,同時樂于分享他對電影藝術的見解,總是挑選他作品的橋梁片段進行解剖學。

在專欄系列中,李漢祥最喜歡的預告片是嚴俊,嚴俊來自一個電影世家,他的叔叔闫華,綽号"桃花王子",是周偉的第一任丈夫。嚴俊與李漢香大緻同時進入電影界,這讓作品中的兩人形成了親密的關系。這也使得李漢祥在回憶嚴俊的時候想法極其生動,從《燕君走出國外的故事》《嚴俊才大氣粗糙》、《顔俊俊變了蒙古人》等片名看得出來,很難相信就在一頁紙之前,李漢祥還是為一位朋友的死而傷心。但這就是李漢祥的性格。

對于女演員林黛的香水來說,李漢香久久難以放手。在他的寫作中,他反複回憶起他與林黛的交往。

林黛與李漢祥有好朋友,随後娶了龍五子閃電,為此李漢祥忍不住質疑林岱:

"你知道!林德,在我眼裡,你應該比聖潔的處女還多,是以當我聽到人們說你猥亵了别人的兒子時,心裡就不好品味了。我覺得這句話,不僅侮辱了你,也侮辱了我,甚至侮辱了整個電影行業。"

林德的回答讓這位大導演大吃一驚:

"嗯,我不做客戶,我甯願做一個茶花女孩!"我真的希望有人把撕碎的紙條扔在我的頭上,然後摔倒在我的臉上!不過,那隻是我的妄想,我這個茶花姑娘遇到的不是阿爾芒,漢香,你知道,我一心一意想嫁給阿爾芒。"

在滿是笑聲和責罵之後,李漢祥還是為這些不幸的死者預留了浪漫的空間。

李漢祥的專欄文章隻寫于1982年,之後他滿腹大腹的雄心壯志去了北方龍潭虎洞,留下了一大批巨獸,後來被時代弄得疲憊不堪,被禁止傳回香港。多年後,當禁令解除時,大陸再次邀請他為大型電視劇《燃燒的阿邊宮》做準備,命運不再願意為這位70歲的電影人提供舞台,1996年底,李漢祥在北京因心髒病發作去世,《火阿邊宮》化為烏有。

在同時代的導演中,可以拿李漢祥相提并論,往往人們隻能引用胡金璇、張雪幾個人,而在這一代電影人紛紛進行仙遊,胡錦軒的《神奇女俠》、《龍門客棧》、張雪的《十三大寶》、《刺馬》依然留給影壇無數的緻敬主題,李漢祥的電影似乎漸漸陷入孤獨。

2017年2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趁着李漢祥誕辰9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際,重新增補整理,向中國大陸讀者介紹了該系列回憶錄在内地出版的首本完整版《從頭三十年》。

一輩子,李某一生,三次進港,兩次北上,在台灣七年拘留大隊,經曆并不難。而他從各種大片開始短期工作,實踐進入電影技術十項全能,轉而開辟了從黃梅到風月電影等各類影視作品,對香港電影的功勞不小。

1960年代向戛納電影節推薦李漢祥作品《神奇女俠》和《楊貴妃》的電影研究者皮埃爾·裡森特評論道:"李漢祥一生的作品狂野而肆無忌憚,但如果這部電影閃現了千禧年中國文化的火花,就沒有人能從右路走出來。特别是,其中許多工程是在背井離鄉的土地上完成的。《大軍閥》也不錯,《風月池譚》也不錯,更多來自李漢祥早年在北方的耳對耳傳聞。縱觀近年來江雯、程耳等大陸導演的拍片創作,我們知道李漢祥的路也應該發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