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作者:百合读书

《罗杰斯先生的邻居》中有这样一句话:能谈的东西,就是可控的东西。

愤怒是一种感受,愉快也是一种感受。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愤怒是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时的自然反应,而愉快是一种被理解后的共情心。

如果孩子在有愤怒或烦躁时,父母千万不要动怒,觉得自己的好心被辜负了,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理解孩子此时的想法。

即便你当时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对或者孩子的观念是错的,也没必要及时纠正。

比纠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有情绪是正常的,是可以在训练后能加以控制的。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昨天接到分别9天的孩子后,心中除了激动就是喜悦了。然而在路上聊到同学妈妈是如何会做N种花样的菜时,孩子就开始对我抱怨:你就是思维方式有问题,不会也不肯学,所以你一直很菜。

换到之前,我会怼孩子:我就是不喜欢做饭,也没时间去学。我每天起早贪黑的忙,我哪有时间再去提升厨艺,你都没体谅过妈妈的辛苦,你爱吃不吃,你觉得不好吃可以自己去做。

但我察觉了下自己不满的反应,是被孩子否认后本能地想去反驳,以此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然后再回归事实,孩子指责的并没有错,我的确是厨艺不精,孩子没有吃上可口的饭菜有一些抱怨也是正常情绪。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再站在孩子立场上想,他对于我的否认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否认。从内心来说,他想和别人一样有一个会做饭,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净,也很优秀的妈妈。

潜意识中,他会觉得妈妈优秀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就能得到弥补和安放。他就能和别人一样对自己更有自信了。

这样想之后,我一点都没有生气,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说得对,妈妈之前做饭是真不行。妈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在改变了。

孩子听到我这样说,就没有接着再抱怨什么了。

还有一件事,孩子的拉杆箱在路上坏掉了,拉杆被卡住了,他就一路提了回来,路上抱怨我:看你买的什么破箱子,质量一点也不行。

我听了刚开始有点不爽,这箱子不是你和我一起去挑的,当时孩子还挺满意的。现在零件坏了,就开始把问题甩锅到我身上了。

但我并没有反驳孩子,而是顺着他的意思说:是啊,这质量的确不行,也怪妈妈没经验,看不出来箱子质量好坏。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然后回到家后,我拿出了螺丝刀叫他来一起修箱子,他那会正在玩手机,头也不抬地跟我说:你自己弄吧,别跟我说话了,我嗓子疼。

见孩子没参与的意思,我咔咔咔把拉杆卸了下来,不过一直拉不出来,就求助孩子帮我一下,他表现得十分不耐烦,又拿嗓子疼说事,然后还抱怨我“干啥啥不行”。

虽然嘴上抱怨,但还是帮我弄好了,我继续摸索着修拉杆,最后在孩子半推半就下,终于修好了,可是我却装不上去了。

费了半天劲也捣鼓不上,又求助孩子来帮忙,正在玩手机尽行的孩子很是烦躁,走过来咔咔咔从另一个方向装上了,还数落我:你看你的思维僵化成啥样了?一个方向装不上,不会去反方向尝试下。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虽然听着有点不爽,但还是顺着孩子的话:妈妈的确不懂得变通,还是我娃思维跳跃,脑子好使。不愧是理工男的思维,以后我得跟你多学,你要多引领我接受新思维,也让妈妈成长成长。

因为给孩子修箱子,我的手不知道什么还被利器划破了,还被孩子一顿嫌弃和数落,甚至我在自己觉得拉杆坏了搞不定时又下单了一个备用的新拉杆。

这些孩子肯定都在看眼里了,而他之所以数落和埋怨我,还是想让我改变一下僵化思维,也能变得厉害一点。

所以当拉杆修好之后,他对我说:这修过之后的拉杆比之前顺滑多了。

我赶紧说:还是我家晗哥厉害啊,就没他搞不定的事。

父母这样说,孩子才会更愿意听

我的不反驳和不生气,也让孩子对我十分温和,晚饭时拉着我一起看他们学校的“春之声”文艺晚会,还让我坐到他旁边,给我讲这个表演的同学是谁,那个表演的东西是他们之前班级的。

这也给了我一种启发:当我改变后,努力倾听孩子和共情孩子后,他是愿意跟我玩的。

原来,我倾听孩子后,他是愿意跟我交流并能听进去话的。

不过跟孩子顺畅沟通的前提是一定要抛开内心的成见,即便孩子抱怨或烦躁时,也要放下自己的评判,跟着孩子的情绪走。

让孩子感受到被倾听,被重视,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更多对问题提问,理解孩子的愤怒,理解孩子的情绪。

这是这几个月来,我最大的一个改变,不急着去为自己分辨,而是先理解孩子,读懂他情绪背后的压力,孩子真的愿意听我说更多,也更愿意跟我和谐相处,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