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作者:百合讀書

《羅傑斯先生的鄰居》中有這樣一句話:能談的東西,就是可控的東西。

憤怒是一種感受,愉快也是一種感受。它們之間的不同在于憤怒是一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的自然反應,而愉快是一種被了解後的共情心。

如果孩子在有憤怒或煩躁時,父母千萬不要動怒,覺得自己的好心被辜負了,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了解孩子此時的想法。

即便你當時覺得孩子的想法不對或者孩子的觀念是錯的,也沒必要及時糾正。

比糾正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有情緒是正常的,是可以在訓練後能加以控制的。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昨天接到分别9天的孩子後,心中除了激動就是喜悅了。然而在路上聊到同學媽媽是如何會做N種花樣的菜時,孩子就開始對我抱怨:你就是思維方式有問題,不會也不肯學,是以你一直很菜。

換到之前,我會怼孩子:我就是不喜歡做飯,也沒時間去學。我每天起早貪黑的忙,我哪有時間再去提升廚藝,你都沒體諒過媽媽的辛苦,你愛吃不吃,你覺得不好吃可以自己去做。

但我察覺了下自己不滿的反應,是被孩子否認後本能地想去反駁,以此證明: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然後再回歸事實,孩子指責的并沒有錯,我的确是廚藝不精,孩子沒有吃上可口的飯菜有一些抱怨也是正常情緒。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再站在孩子立場上想,他對于我的否認本質上也是對自己的否認。從内心來說,他想和别人一樣有一個會做飯,能把家裡收拾得幹淨,也很優秀的媽媽。

潛意識中,他會覺得媽媽優秀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就能得到彌補和安放。他就能和别人一樣對自己更有自信了。

這樣想之後,我一點都沒有生氣,而是溫和地對孩子說:你說得對,媽媽之前做飯是真不行。媽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最近一直在改變了。

孩子聽到我這樣說,就沒有接着再抱怨什麼了。

還有一件事,孩子的拉杆箱在路上壞掉了,拉杆被卡住了,他就一路提了回來,路上抱怨我:看你買的什麼破箱子,品質一點也不行。

我聽了剛開始有點不爽,這箱子不是你和我一起去挑的,當時孩子還挺滿意的。現在零件壞了,就開始把問題甩鍋到我身上了。

但我并沒有反駁孩子,而是順着他的意思說:是啊,這品質的确不行,也怪媽媽沒經驗,看不出來箱子品質好壞。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然後回到家後,我拿出了螺絲刀叫他來一起修箱子,他那會正在玩手機,頭也不擡地跟我說:你自己弄吧,别跟我說話了,我嗓子疼。

見孩子沒參與的意思,我咔咔咔把拉杆卸了下來,不過一直拉不出來,就求助孩子幫我一下,他表現得十分不耐煩,又拿嗓子疼說事,然後還抱怨我“幹啥啥不行”。

雖然嘴上抱怨,但還是幫我弄好了,我繼續摸索着修拉杆,最後在孩子半推半就下,終于修好了,可是我卻裝不上去了。

費了半天勁也搗鼓不上,又求助孩子來幫忙,正在玩手機盡行的孩子很是煩躁,走過來咔咔咔從另一個方向裝上了,還數落我:你看你的思維僵化成啥樣了?一個方向裝不上,不會去反方向嘗試下。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雖然聽着有點不爽,但還是順着孩子的話:媽媽的确不懂得變通,還是我娃思維跳躍,腦子好使。不愧是理工男的思維,以後我得跟你多學,你要多引領我接受新思維,也讓媽媽成長成長。

因為給孩子修箱子,我的手不知道什麼還被利器劃破了,還被孩子一頓嫌棄和數落,甚至我在自己覺得拉杆壞了搞不定時又下單了一個備用的新拉杆。

這些孩子肯定都在看眼裡了,而他之是以數落和埋怨我,還是想讓我改變一下僵化思維,也能變得厲害一點。

是以當拉杆修好之後,他對我說:這修過之後的拉杆比之前順滑多了。

我趕緊說:還是我家晗哥厲害啊,就沒他搞不定的事。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會更願意聽

我的不反駁和不生氣,也讓孩子對我十分溫和,晚飯時拉着我一起看他們學校的“春之聲”文藝晚會,還讓我坐到他旁邊,給我講這個表演的同學是誰,那個表演的東西是他們之前班級的。

這也給了我一種啟發:當我改變後,努力傾聽孩子和共情孩子後,他是願意跟我玩的。

原來,我傾聽孩子後,他是願意跟我交流并能聽進去話的。

不過跟孩子順暢溝通的前提是一定要抛開内心的成見,即便孩子抱怨或煩躁時,也要放下自己的評判,跟着孩子的情緒走。

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被重視,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更多對問題提問,了解孩子的憤怒,了解孩子的情緒。

這是這幾個月來,我最大的一個改變,不急着去為自己分辨,而是先了解孩子,讀懂他情緒背後的壓力,孩子真的願意聽我說更多,也更願意跟我和諧相處,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