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才知道,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诗刊》?

作者:评诗论道

“刘年”的诗歌《稻花鱼》属于什么水平?看完这首诗后,你有没有信心向《诗刊》投稿?

作者:无枪的将军

现在才知道,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诗刊》?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诗刊;作者本名刘代福,湘西永顺人,现张家界学院任教,系当代著名诗人,原《诗刊》编辑,人民文学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红高粱诗歌奖等奖获得者:刘年。

很多时候,我们把“叶落归根”当成是“人性使然的归宿”,然而,我们遗忘的却是,所谓的“归宿”,其实不过是童年或记忆深处的一种“乡土情结”的引申而已。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青丝缕缕又或是白发苍苍,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不经意的,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最莫名的亲近感”!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刘年的《稻花鱼》,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与故乡的“亲近感”!

《稻花鱼》是一首“语态丰干饶舌、意韵稚气未脱、写作手法粗劣”的“抒情体”诗歌。同时,它也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乡土题材”之作。

【①“语态丰干饶舌”指诗歌语言过度偏向于情感的表现性层面,忽略了审美语境与诗化环境的融洽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言之无物和拖泥带水的赘述感。

②“意韵稚气未脱”指诗歌语言所凸显出来的情韵和审美倾向过于幼稚、肤浅,容易给人带来稚嫩无知的童真感。

③“写作手法粗劣”指诗歌前部分采取“自言自语”的自述方式来强调或递增主体情思,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浮于浅表、枯燥乏味的低级感。

而诗歌结尾部分的修辞运用(指比喻、夸张等),虽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现;但是,由于其前部分表现得太过于“平庸”,结尾部分的跳跃,反而会给人带来一种不自然、不协调的生硬、牵强和做作感。】

下面我们就围绕《稻花鱼》来展开一些研讨,希望可以为读者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二两鱼,是二两快乐……至……放回去,再养一年”

此处主要是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来表达或凸显某种场景状态下的情感维度。

然而,以“二两、是二两、半斤、是半斤、快乐、不够、再”等啰嗦的强调方式来作为诗歌的开头部分,虽然,可以在语境的缠绕下,适度的递增其情感尺度或增添情感氛围。

但我们想说的是,可能作为诗人的刘年并没有搞懂,甚至很可能并不懂得,像他这种“自问自答、直抒胸臆”的语体建构方式,其实一点也不高明,反而还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稚嫩状态下的不明不白和絮絮叨叨的废话感”。

“世界多久没有这么柔软了/如同当年,你抱着父亲的脚不放/大地抱着你的脚,也不肯放”

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诗人利用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化)来对某种场景状态进行诗化描述以及表达情感(或可理解为展现父子关系等)。

而“世界多久没有这么柔软了”,虽是形容脚踩在泥土上的感觉,但此处也可引申为诗人对某些境况、遭遇的隐喻性感慨。

“大地抱着你的脚不放”虽可理解为形容脚在泥土的感觉,但如果往深度挖掘一下的话,其实,这里也可衍生到“乡土情结”或情感的展现之上。

“稻田是漏网的鲤鱼,金鳞层叠,游出了山村游上了天”

此处将“稻田”比喻为“鲤鱼”,主要是用来描绘稻谷即将收割时(或丰收)的一幅景象。而“金鳞层叠”中的“金鳞”是对“稻谷”(或稻田)颜色的比喻,“层叠”则是对稻田数量、形态的一种具象形容。

另外,我们需要说一下的是,“游出了山村游上了天”中的“游出了山村”在此处可理解为“稻谷”(或大米)卖得比较远或者也可理解为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一种隐晦、肯定。

而“游上了天”虽有几分“夸张”的效果,但实际上也只是对“游出了山村”的一种重复和递增。

不可否认的是,这里作为诗歌的结尾,明显是与前面形成了一种“前低后高”艺术性的反差。

——简而言之就是,前面显得非常的低级乏味,而后面(指结尾)却表现出了与之不同的审美层次,当然,后面虽是浮于浅表的修辞运用,但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全诗的意境起到了一种“拔苗助长的拉升”作用。

说句不好听的话吧,如果没有结尾处的修辞点缀,那刘年这首“稻花鱼”,很有可能连诗歌的边都沾不上,最多也只能叫口水话的分行了……!

事实上,我们去年(2023年)也评过刘年的诗歌,他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多数作品都比较倾向于:

“利用惊奇的修辞和反复强调的语气以及过度性的跳跃来制造某种具有反差、冲突、对立和矛盾感的画面。”

不过,值得可惜的是,他却并没有把控好,或者说是认识到“浅意直达”与“晦涩难懂”的运用尺度,因而,才导致了其作品总透露出一种“卖弄玄虚、华而不实的造作感”……。

最后说句实话,像《稻花鱼》这种诗歌,如果不是《诗刊》曾经的编辑刘年所作、所投的话,估计想上《诗刊》发表,还真有些不可预料……。

当然,除非有那么一天,《诗刊》的选稿标准彻底降低了,选稿的对象也彻底亲民了……!

——那就“另当别论”!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