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作者:言话古今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有时候理解“民心”二字不能单单只从老百姓出发,有时候民心更是指“人才”,人才多胜面就大,人才少取胜就难。

三国乱世中英雄豪杰辈出,诸侯之间的斗争往往不只是军力的较量,还涉及到人才的争夺。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刘备作为当时的一个豪杰人物,他的人品与魅力吸引无数忠诚将领和谋士前来投靠,甚至留下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

然而,即使是这个具远见的领袖也有疏漏之时,刘备的漫长政治生涯中曾错失一个极具潜力的人才,后来被曹操捡漏并重用,最终成为三国时期名震一时人物。

这个人就是牵招,或许很多人都不知晓他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牵招与刘备的渊源

史书对刘备的出身记载很好,只知道他出身贫寒、始于微末,但从小却对学问表现出浓厚兴趣。

母亲见儿子如此勤奋好学,哪怕是节衣缩食,也要攒下积蓄支持他去读书,这件事情极为不易。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所幸刘备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学习过程中十分刻苦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还善于结交朋友,东汉末年群雄之一的公孙瓒就是他的同窗。

两人的关系还比较深厚,公孙瓒要比刘备年长几岁,所以刘备常把公孙瓒视为兄长。除了公孙瓒之外,他还与另外一个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人便是上述提到的牵招。

根据《孙楚牵招碑》的记载,两人在青年时期就结为“刎颈之交”。何为“刎颈之交”,在古代这种关系代表着彼此之间有着超越生死的信任,比所谓的“桃园三结义”还要亲。

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

若是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牵招与刘备的关系必然会更进一步,可惜事实多无常。天下大乱的时代背景下,刘备怀揣着一腔热血和雄心壮志,与关羽、张飞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同一时期的牵招在干嘛,他曾师从名师乐隐,不幸的是在十常侍的政治风波中,乐隐卷入其中遇害。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牵招则不顾个人安危,为师父收尸并将其安葬,而安葬的地方则是袁绍统辖的冀州。

大约在公元191年袁绍成功夺取冀州,牵招则顺利加入袁绍的军队,成为其麾下的一个臣子。

只可惜袁绍并非一位名将,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他,居然输给了劣势于自己的曹操。

后来袁绍退居冀州发展,期间迎来难得的和平时期,直至公元202年去世局面才再度应该改变。当时,袁绍的儿子袁尚继承父亲的职位,结果引发了内部矛盾,因为他并不是嫡长子。

袁尚因其俊美的外貌受到父亲的偏爱,但古代的继承制度为“嫡长子继承”,所以此事引发了袁氏家族的内部矛盾,袁尚、袁谭之争拉开帷幕。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在这样的背景下牵招辅佐袁尚尽力维护袁家余晖,但在公元204年曹操大举进攻冀州,牵招奉袁尚之命前往并州求援。

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道路被曹操的军队切断,牵招无法返回袁尚身边被迫归顺于曹操。

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能人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牵招“在郡十二年,威风远振”、“秉义壮烈,威绩显著”,这两句话的评价是很准确的,因为他既是一个狠人也是一个能人。

话说曹操击败袁尚后开始整顿青州局势,袁绍的另一个儿子袁谭成为下一个目标,但袁谭与乌桓的关系颇为密切。

因此曹操刚准备对付袁谭时,乌桓人就提前备好兵马前去支援,牵招则作为使者到柳城与之进行谈判。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乌桓的峭王当时正在调集五千骑兵,同一时间辽东公孙家的韩忠也来来拉拢峭王,甚至赐给他印绶(类似于封爵的荣誉)。

这个时候峭王询问牵招:“袁绍曾封我为单于,辽东公孙家也封我为单于,你代表曹操又封我为单于;我应该听谁的?

牵招并没有否定袁绍之前的作为,而是说现在曹操已经取代袁绍,代表着皇室的意志,至于辽东的封赏则毫无法理可言。总

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袁绍封你可以,曹操封你也可以,毕竟两人都是汉室正统,但辽东的公孙家就不行。

说完这些都没有给在场的韩忠反驳的机会,牵招一把抓住韩对方的头按在地方,拔出刀来就要砍下去。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峭王赶紧上前制止,韩忠也吓得不敢再言语,就这样峭王一兵未出,袁谭最后被曹操轻易击败。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看出,牵招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如此认为为何在曹魏时期知名度不高呢?主要就是他所作的功勋都在人迹罕至的北方。

在檀石槐的领导下鲜卑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拥有充足的兵力和马匹,还掌握了中原的炼铁技术。东汉末年,曹操虽然率军远征乌桓平定叛乱,但北方的鲜卑族依然是心头大患。

不过,檀石槐去世后鲜卑陷入混乱分裂成多个部落,在这种情况下牵招开始发挥他谋臣的作用,利用鲜卑内部的矛盾一步步瓦解这个隐患。

扶罗韩和轲比能曾是鲜卑的两个大部落,后来轲比能趁机杀死了扶罗韩并吞并他的族群。牵招得知这一情况,命令鲜卑首领步度根和泄归泥进攻轲比能,成功击败并削弱对方的势力。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公元228年,田豫与泄归泥联合攻打轲比能女婿郁筑鞬,很快轲比能的三万大军前来救援。

这个时候牵招兵没有去解围,而是直接偷袭对方的老巢,结果轲比能不仅老巢被端,还损失了不少的兵马。

由于长期镇守边陲,牵招对北方地势和鲜卑习性了如指掌,唯有将鲜卑阻隔于雁门以北才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对内内部屯田、对外安抚,等到势力强大了就可一战而屈人之兵。

只可惜他未能等到马肥草茂、兵力充足,因病在公元231年去世。

从曹操到曹丕,从曹丕到曹叡,牵招先后辅佐曹魏三位君王,并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大量边疆的百姓得以摆脱战乱安定家园。

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后牵招被封为关内侯,这也算是对他功劳的认可吧。牵招是三国时期曹魏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若非有他的存在,曹魏的北方不可能如此安稳。

回看蜀汉的历史,倘若刘备能将牵招带在身边,那么蜀汉的发展绝对不止如此短暂,最起码南方少数民族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很好的解决,只可惜他错过了这样一位人才。

刘备错过的治世能臣

其实,刘备在创业过程中错过的人才远不止牵招一人,像被曹操重用的田豫、陈登等皆是刘备先认知的。都说刘备三顾茅庐有识人之明,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严格来说,三顾茅庐并非是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认可,而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

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在曹操平定北方后三国的割据已逐步形成,曹操和孙权各据一方,刘备则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这个时候他需要改变局势的谋士,但更需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一场作秀行动开始了。

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恰逢他外出;第二次冒着大雪到达诸葛亮的住所,诸葛亮又一次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和他的兄弟则耐心等待不敢打扰。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就这样一场作秀行动达成,天下间的人才看到刘备如此求贤如渴纷纷前来投靠。

当然,这一次作秀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是作秀的环节之一。对于那些搞投资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不是短期的利益,而是最终的利益。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同时联吴抗曹,最终再从荆州、益州出发逐鹿中原,这样就可以像刘邦那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大家伙一看的确有这种可能,而且还很有利可图,于是荆州很多势力开始投靠刘备,就连孙权都借了一块地给他发展,就这样刘备靠着一手作秀融了一轮天使资金。

只可惜这一轮天使资金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反馈,刘备身边的武将不少,但能够管理的文臣太少,以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从某个角度来看,刘备更像是一个政治阴谋家,他会给自己造势,但识人之明并不如曹操厉害。

从一个宦官之家的子弟到一方诸侯,凭借小小的许昌最终称霸中原,曹操在这期间发掘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许褚、典韦、荀彧和郭嘉......不管是鸡鸣狗盗还是零零碎碎,只要你有能力曹操都能给你找到合适的职位,就连盗墓之徒都能混上“摸金校尉”这样的角,其识人之明、用人之能绝非刘皇叔、孙权可比。

刘备不小心错失一个人才,结果被曹操捡漏,最终成威震三国名将

正因为如此,曹魏的势力才会一天天壮大起来,最终吞并蜀汉、东吴,只可惜最后被司马懿一家夺走了胜利的果实。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