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作者:深圳特区报

4月27日下午,一场创作分享会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创作导师与招募的参与者向观众分享他们的肢体创作成果,交流各自重新认知的城市感官。创作分享会是“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的收官活动,从4月开始,工作坊招募了10名生活在深圳的伙伴,在导师的带领下穿行于深圳市中心,开始肢体创作,旨在通过身体建立空间场域,体察身边的城市场所。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创作分享会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知觉城市——新文化设施的创意与构筑”展览的附属公共活动,由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与深圳市握手三零二公共艺术中心共同策划。工作坊体验活动为期3天,包括1天工作坊+1天创作+1天分享会,创作的作品还将后续于「握手302展厅」中展出。

肢体与建筑的对话中感受不一样的城市

4月初,“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发布了招募令,寻找到在深圳生活的伙伴参与肢体雕塑的创作。主办方从报名的人中挑选了10名,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职业,年龄层从20多岁到50多岁,且与深圳有着不同的生活故事。

在工作坊的前2天中,走读导师刘赫带领参与伙伴穿行于福田市中心,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出发,经过市民中心、福田高铁站,进入连城新天地,串联起福田中心区的重要场景,感受身体对环境的反馈,唤醒个体与地点的情感联结。随后,肢体导师、雕塑艺术家徐奕欣与参与的伙伴在室内进行了肢体训练,并且来到中心书城空中走廊开始了肢体创作。

刘赫告诉记者,“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是一场发动在地社区试验,邀请参与者通过身体感受、理解、共情与自身贴近却不曾了解的一处城市空间,以身体艺术的方式讲述他们所理解空间关系。徐奕欣则希望参与者能透过身体一同想象,当房屋还未被建造时,人类如何利用结构连通空间。在接触即兴的有机舞动中,参与者通过身体的知觉系统去体察身边的城市场所。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肢体雕塑工作坊创作现场

在肢体创作中加深对城市的了解

创作分享会上,10名参与者逐一分享,向公众展示他们的肢体创作成果,交流各自重新认知的城市感官。应艺琳是出生并成长于深圳的90后,她选择了中心书城的广场的一棵树,将自己与这棵树融为一体,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喧嚣繁华中寻找一片安静的地方。“我给这个作品取名《家园》,就是希望能通过肢体与环境的融合,找到心灵的家园。”

谭安侨是一个常年往返于广州和香港的90后,深圳对她而言则是每次旅途的必经之地,她选择了市民中心的一条很长很长的无障碍通道。安侨说,通过无障碍通道这个建筑的细节,能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在努力给不方便出行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丝奇妙想姐是一位来深30年的退休工业设计师,她的作品选择在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她对设计创新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刘赫表示,当建筑中的“身体语言”与身体中的“结构语言”交汇,就构成了人们与城市的交流与诉说,“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活动的初衷在于通过身体建立空间场域,让每一具身体成为城市的主人叙事者,充分运用身体知觉系统去体察身边的城市场所,从身边社区开始感受空间的状态、情绪,建立与空间的情绪链接,以具身牵引出我们对共同生活城市的归属感。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一个社区、一次握手、一场对话—— “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收官

参与者肢体创作作品

在体验中增强对深圳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去年12月19日,“知觉城市——新文化设施的创意与构筑”展览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展,展览面向公众呈现深圳“新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的设计思路与建设特色,让观众透过这些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了解深圳这座城市。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可淳告诉记者,“身体作为建筑”肢体雕塑工作坊是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知觉城市——新文化设施的创意与构筑”展览的附属公共活动,也是展览的重要补充,引导参与者走出展览,在日常生活中书写与城市的独特个人叙事。通过工作坊的活动,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参与体验,同时也增加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工作坊活动的圆满举行,本次展览已经进入尾声了,展览将于5月5日谢幕。未来,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将举办更多面向公众的互动性的公共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城市。

(图片由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提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