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作者:深圳特區報

4月27日下午,一場創作分享會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行,創作導師與招募的參與者向觀衆分享他們的肢體創作成果,交流各自重新認知的城市感官。創作分享會是“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的收官活動,從4月開始,工作坊招募了10名生活在深圳的夥伴,在導師的帶領下穿行于深圳市中心,開始肢體創作,旨在通過身體建立空間場域,體察身邊的城市場所。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創作分享會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是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知覺城市——新文化設施的創意與構築”展覽的附屬公共活動,由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與深圳市握手三零二公共藝術中心共同策劃。工作坊體驗活動為期3天,包括1天工作坊+1天創作+1天分享會,創作的作品還将後續于「握手302展廳」中展出。

肢體與建築的對話中感受不一樣的城市

4月初,“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釋出了招募令,尋找到在深圳生活的夥伴參與肢體雕塑的創作。主辦方從報名的人中挑選了10名,他們有着不同的成長背景、職業,年齡層從20多歲到50多歲,且與深圳有着不同的生活故事。

在工作坊的前2天中,走讀導師劉赫帶領參與夥伴穿行于福田市中心,從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出發,經過市民中心、福田高鐵站,進入連城新天地,串聯起福田中心區的重要場景,感受身體對環境的回報,喚醒個體與地點的情感聯結。随後,肢體導師、雕塑藝術家徐奕欣與參與的夥伴在室内進行了肢體訓練,并且來到中心書城空中走廊開始了肢體創作。

劉赫告訴記者,“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是一場發動在地社群試驗,邀請參與者通過身體感受、了解、共情與自身貼近卻不曾了解的一處城市空間,以身體藝術的方式講述他們所了解空間關系。徐奕欣則希望參與者能透過身體一同想象,當房屋還未被建造時,人類如何利用結構連通空間。在接觸即興的有機舞動中,參與者通過身體的知覺系統去體察身邊的城市場所。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肢體雕塑工作坊創作現場

在肢體創作中加深對城市的了解

創作分享會上,10名參與者逐一分享,向公衆展示他們的肢體創作成果,交流各自重新認知的城市感官。應藝琳是出生并成長于深圳的90後,她選擇了中心書城的廣場的一棵樹,将自己與這棵樹融為一體,在城市中心的車水馬龍、喧嚣繁華中尋找一片安靜的地方。“我給這個作品取名《家園》,就是希望能通過肢體與環境的融合,找到心靈的家園。”

譚安僑是一個常年往返于廣州和香港的90後,深圳對她而言則是每次旅途的必經之地,她選擇了市民中心的一條很長很長的無障礙通道。安僑說,通過無障礙通道這個建築的細節,能感受到深圳這座城市在努力給不友善出行的人提供盡可能多的便利。絲奇妙想姐是一位來深30年的退休工業設計師,她的作品選擇在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并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她對設計創新的喜愛和對生活的熱愛。

劉赫表示,當建築中的“身體語言”與身體中的“結構語言”交彙,就構成了人們與城市的交流與訴說,“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活動的初衷在于通過身體建立空間場域,讓每一具身體成為城市的主人叙事者,充分運用身體知覺系統去體察身邊的城市場所,從身邊社群開始感受空間的狀态、情緒,建立與空間的情緒連結,以具身牽引出我們對共同生活城市的歸屬感。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一個社群、一次握手、一場對話—— “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收官

參與者肢體創作作品

在體驗中增強對深圳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去年12月19日,“知覺城市——新文化設施的創意與構築”展覽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展,展覽面向公衆呈現深圳“新文化設施”規劃建設的設計思路與建設特色,讓觀衆透過這些文化設施的規劃設計了解深圳這座城市。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李可淳告訴記者,“身體作為建築”肢體雕塑工作坊是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知覺城市——新文化設施的創意與構築”展覽的附屬公共活動,也是展覽的重要補充,引導參與者走出展覽,在日常生活中書寫與城市的獨特個人叙事。通過工作坊的活動,一方面讓更多的人參與體驗,同時也增加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随着工作坊活動的圓滿舉行,本次展覽已經進入尾聲了,展覽将于5月5日謝幕。未來,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将舉辦更多面向公衆的互動性的公共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的城市。

(圖檔由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提供)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姚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