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作者:正直盖布里埃尔9q2

在晚清腐朽的政治环境中,一个出身贫寒的宗室子弟凭借过人的才干和胆识,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他是咸丰帝的铁杆亲信,被授予"顾命大臣"的重任,手握军政大权。然而,就在他权势正盛之时,一个年轻的太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肃顺这位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竟然在短短数月内就遭到了彻底的打击,最终被斩于菜市口。一代权臣的陨落,引发了清朝政局的剧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惊天动地的变故?慈禧又是如何轻松击败肃顺的?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宗室子弟的崛起

爱新觉罗·肃顺出生于1816年,是清初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虽出身宗室,但因母亲是郑亲王的侧室所生,属于闲散宗室,无法封爵。年轻时,肃顺一家居住在北京劈柴胡同,家境贫寒。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然而,肃顺自幼好学上进,勤奋读书,对国家前途备加关注。1836年,二十岁的肃顺被册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在侍卫处任职。尽管只是一个小小侍卫,但肃顺并未就此止步,他刻苦钻研,对嘉庆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独到见解。

1850年,咸丰帝继位。此前肃顺的嫡长兄端华曾任御前大臣,与咸丰帝交好。端华将肃顺引荐给咸丰,肃顺因此结识了新皇帝。初次见面,肃顺就提出了"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的施政主张,与咸丰帝有意整饬吏治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此,咸丰帝对肃顺另眼相看,不久便擢升他为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等职。肃顺由此正式步上仕途,开启了自己的飞黄腾达之路。

接下来的几年里,肃顺转任军队,先后担任正蓝旗、正白旗满洲副都统,表现出色。他不同于一般的庸庸碌碌的满洲亲贵,最大的特点是勇于任事、办理周到,而且善于讨好咸丰帝的喜好。随着时间推移,咸丰帝对肃顺的信任与依赖与日俱增。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1857年起,肃顺陆续被提拔为左都御史、正红旗汉军都统、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等要职,一步步成长为朝中重臣。1860年,他被授予御前大臣的最高职衔,负责向皇帝奏报大臣的名单和次序,可谓是咸丰帝的心腹重臣。

不久,肃顺又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等职,掌管宫廷内外大权于一身。咸丰帝对他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谓是赤子之信。至此,肃顺已然成为咸丰身边第一红人,权势煊赫。

权力的巅峰

肃顺在咸丰帝临终前被指定为"顾命八大臣"之首,可谓是权力的巅峰。这八大臣被赋予"赞襄政务"的重任,实际上就是要代理国事,执掌朝政大权。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咸丰帝驾崩前,曾亲自下诏,嘱咐八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载淳皇帝执政。诏书写道:"皇长子御名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在这八位大臣中,肃顺无疑是最受咸丰帝器重的一位。早在1860年,肃顺就被授予御前大臣的最高职衔,主管朝野大小人事的任命。此外,他还兼任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重要职务,可谓是掌管宫廷内外大权于一身。

咸丰帝对肃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赤子之信,可见肃顺在帝心目中的分量。据说,当时朝中大臣若想获得肃顺的赏识,都要先取悦肃顺的心腹幕僚。

1861年,咸丰帝驾崩,肃顺等八大臣开始执掌朝政大权。作为首领,肃顺的权力可谓是空前绝后。他不仅主持政务,还掌控军队,手握军政重权。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当时,肃顺的权力之大,可以从他对汉族官员的提拔看出一斑。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族名臣,都是在肃顺的大力支持下方能获得重用。

尤其是左宗棠,年轻时因锋芒毕露得罪湖广总督,险些被革职。正是肃顺力保,才使左宗棠免遭横祸,后来更是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

另一方面,肃顺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也采取了一些手腕。比如他曾建议咸丰帝除去慈禧太后,以防后患。虽然这一建议未被采纳,但也让慈禧对他怀恨在心。

在对外事务上,肃顺同样展现出强硬的一面。1858年,黑龙江将军奕山私自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准许俄国人进入外东北地区。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肃顺坚决不承认这一条约,并拒绝了俄方的各种威胁与讹诈,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这一做法也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敬重,俄国公使甚至称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

不过,就在肃顺权势正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却将他推向了深渊。1861年10月,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推翻了肃顺等八大臣的执政团伙。

肃顺被捕入狱,最终判处以大逆不道罪名被斩于菜市口,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执政生涯。一代权臣的陨落,也标志着清朝政局的剧变,步入了衰落的最后阶段。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肃顺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加剧

肃顺与慈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咸丰帝临终前,肃顺曾建议除掉慈禧,以防后患。虽然这一建议未被采纳,但却让慈禧对肃顺怀恨在心。

咸丰驾崩后,肃顺成为八大臣之首,掌管朝政。然而"御赏"、"同道堂"两枚代表最高决策权的印把,却分别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掌管,对肃顺的权力形成极大制约。

为了削弱慈禧的影响力,肃顺在礼仪封号上对其进行了贬抑。不久,御史董元醇在内阁大学士周祖培的授意下,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肃顺等人对此坚决抵制,双方在内阁大学士衙门当面发生激烈冲突。据史料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肃顺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当众被吓尿裤子,可见场面之激烈。

在肃顺等人掌权期间,恭亲王奕訢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图谋夺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奕訢趁机与外国使节频繁接触,暗中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西方列强希望在中国获取更多利益,因此暗中支持奕訢发动政变,以换取日后的利益。奕訢也借此机会结交外国人,为夺权做好准备。

肃顺为扫除积弊,严惩贪污腐败,得罪了不少权贵。比如在"科场案"、"户部宝钞案"中,肃顺秉公办理,不徇私情,共惩处各级官员数百人。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另一方面,肃顺在军队中也树敌不少。当时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等人,都对肃顺掌控军权深感不满。

此外,肃顺在提拔用人上"轻满员、重汉人",也引起了满洲旗人的不满。像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名臣,都是在肃顺的大力支持下方能获得重用。

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汉族官僚的拥护,但也加深了肃顺与满洲上层的矛盾。一旦肃顺失势,满洲旗人对他的仇恨就会迸发出来。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权力的陨落

就在肃顺权势正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却将他推向了深渊。1861年10月,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推翻了肃顺等八大臣的执政团伙。

这场政变的导火索是慈禧太后与肃顺等人在垂帘听政问题上的矛盾。当时,咸丰帝遗诏中虽然指定八大臣"赞襄政务",但代表最高决策权的"御赏"、"同道堂"两印却分别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掌管。

为了削弱慈禧的影响力,肃顺在礼仪封号上对其进行了贬抑。不久,御史董元醇在内阁大学士周祖培的授意下,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清朝最后的权臣,挟天子令诸侯,却被年轻慈禧轻松反杀

肃顺等人对此坚决抵制,双方在内阁大学士衙门当面发生激烈冲突。据史料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肃顺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当众被吓尿裤子,可见场面之激烈。

在这场冲突中,慈禧太后虽然暂时退让,但却对肃顺等人怀恨在心,并开始密谋反击。与此同时,恭亲王奕訢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图谋夺权。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奕訢趁机与外国使节频繁接触,暗中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西方列强希望在中国获取更多利益,因此暗中支持奕訢发动政变,以换取日后的利益。

1861年10月,慈禧太后和奕訢终于联手发动了政变。他们先是将肃顺等人软禁起来,然后在宫中召开"上谕会议",宣布肃顺等人"罪行滔天"。

接着,慈禧太后下旨将肃顺等人革职查办。肃顺被控"大逆不道"罪,最终被判处以极刑。1861年11月28日,肃顺被斩于菜市口,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执政生涯。

一代权臣的陨落,也标志着清朝政局的剧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訢成为实权掌控者,清朝由此步入了衰落的最后阶段。

肃顺的失败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汉人政权在晚清已经无法获得满人的认同。满洲上层对肃顺"轻满重汉"的做法深恨已久,一旦他失势,满洲旗人对他的仇恨就会迸发出来。

此外,肃顺在处理外交事务上的强硬作风,也使他得罪了西方列强。西方国家暗中支持奕訢发动政变,正是希望扶植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政权。

最后,慈禧太后与奕訢的联盟也注定了肃顺的失败。慈禧太后虽然年轻,但手中掌握着"御赏"、"同道堂"两大权力象征,而奕訢则拥有满洲上层的支持。相比之下,肃顺的权力基础就显得单薄许多。

结尾

总的来说,肃顺的失败是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标志着晚清政治版图的重新洗牌。他的陨落为清朝带来了剧变,但同时也为晚清政治开启了新的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