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普通超市,为什么能改变一座城

作者:文创贝
  • 文 / 朱岩梅,华大集团董事、执行副总裁
  • 来源:管理进化论
  • 华夏基石e洞察经授权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一个普通超市,为什么能改变一座城

经济周期起起伏伏,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寒冬来临,树木要经受考验,经济下行时,企业也同样。

我相信所有的企业家和经营者都会关心:什么样的组织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并且一提起来就令人心驰神往?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就是我在这些组织身上发现的共性。来自四本很棒的书,也是四个非常精彩的企业故事。

第一个,你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河南胖东来超市火了。一个过去很没存在感的三线城市许昌,如今变干净了、文明了。市民都夸“胖东来改变了这座城”,引得无数企业和人去“朝拜”,千万网民盼着胖东来超市开到自己的城市来。网上流传说:许昌和新乡的百姓都被胖东来“惯”坏了,去别的城市都觉得超市不够好。

胖东来是怎么做到的?

员工入职时,会拿到两本手册《岗位实操手册》和《人生规划手册》。前者是每个岗位的标准化操作,有8万多页,员工只要按手册去做,就是业内行家。比如指导地面保洁员擦拭地砖,该用什么洗洁精、保洁布,如何和水配比,怎么擦,只要按手册去做,连超市的地砖缝儿都是白白净净的。

但《人生规划手册》是个什么东西?里面的内容更是令人称奇。教员工如何租房子、如何教育孩子、赡养老人,如何立志、如何学习,甚至怎么买鲜花,提升生活品味,简直“管得太宽了”!

胖东来每家店都设有员工健康娱乐中心,有的图书室居然是聘请诚品书店的设计师设计的。图书室里并没有充斥营销类、职场技能类的书籍,而是很多历史人文书籍,以提升员工的品味和素养。

胖东来把员工当人看,除了给员工的待遇高出当地同行50-100%,更吸引人的是视员工为具有独立自由意志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人力资源”。

胖东来承认爱玩是人的天性,提倡员工要“能干会玩”,员工不能只会工作,变成“工作机器”。他们规定员工要有闲暇和非劳动时间,要和家人共处,出去旅游,给自己充电,让生活有质量,要提升品味。最让人羡慕的是,还允许员工每年有15天的“不开心假”,而且上级必须批准。

胖东来不仅对员工好,对客户也实诚得让人意外。他们把进货价格和销售价格都列在价签上,把良心掏出来做生意。

更让人意外的是,胖东来对同行和竞争对手也一样透明。在商场里设置专门的展示空间,公开披露全部的供应商名单和联系方式,这种“打明牌”的发明,真是让各行各业大跌眼镜。

胖东来的出格做法还有很多,随意罗列几条:

1.实行无理由退货,包括生鲜食品。买个西瓜,吃了一半觉得不好吃,全额退款。

2.如果顾客提意见,胖东来会给奖励500元。难道不怕顾客天天挑毛病吗?创始人于东来相信,还是好人多,人家愿意花时间帮助超市提升,就该感谢。

3.在社区开超市,于东来感觉会扰民,就主动包下社区居民的水费,作为补偿。

4.前年河南发大水,大白菜涨到了几十块钱一斤,而胖东来则干脆就按进货价卖白菜,九毛九。

5.超市出口不设防盗门禁。如果发现小偷,于东来让员工跟着小偷去家里看看,看家里缺啥,缺啥送啥。多次下来,小偷被感动得再也不偷了。

于东来何许人也?胖东来在做什么?

于东来并非神仙圣人,只读过7年书,还因无知不幸进过拘留所,但人善良、有担当,不惜代价善待和培养他们。

胖东来在重新定义商业和企业,既带有中国“家”文化的特色,又体现正心、修身、齐家、治企、利天下的中华智慧。它是中国本土“觉醒商业“的鲜活样本,已成为河南新的“精神地标”。

胖东来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所创造的利润税收和就业岗位,它或将影响中国商业史。如果有更多“胖东来式”的企业,我相信一定会改变中国自古轻商、认为“无商不奸”的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东来不仅在创业,更是在探索一种社会创新。

这是我推荐的第一本书——《觉醒胖东来》。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胖东来的愿景,并不是挣多少钱,或成为多大的连锁超市,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成就阳光个性的生命”。这哪里像超市的愿景?似乎应该是学校,而不少学校现在都忘了做。

胖东来的定位是“做一所学校”,企业价值观是“自由、爱”。这简单的几个字,告诉我们为何它能穿越周期,令人神往。

如果德鲁克还活着,得知这消息,一定会会心一笑,因为胖东来印证了他的预言——“所有组织都将是学习和教育机构”。

我要讲的第二故事叫德胜洋楼。

这是一家位于苏州的木质别墅建造公司,员工约千人,起初大多是农民工,年销售额约6个亿。公司只有一名销售员,主要任务是say no,拒绝不合适的订单。公司没有副总裁之类的高管。像我这样的人是不需要的。

德胜有不少非常独特的管理方法:

员工报销不需要领导签字,自己填写单据,直接到财务中心去报销。公司专门配合建立了一套“个人信用系统”,让一切行为透明化,“揩油”现象很少发生。关键是这一举措,让员工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自由和权力。

德胜还有个“1855规则”,即10%的优秀员工得到重奖和重用,80%的员工予以肯定,5%的员工要受到批评,最后5%的员工要被解聘或出去找事做“吃一年苦”。他们把这称为“清醒工程”,这样既淘汰了忠诚度低的员工,又锤炼了员工。一些员工在外吃苦一年后又回到公司,倍加珍惜和热爱德胜。

这是一家有独立人格的企业,有自己的规矩、原则,爱与规矩交汇成了独特的管理体系。日常小事中处处体现对员工的爱:

不允许员工带病工作;不允许员工用私人的钱办公事;员工食堂一定选用无公害食品,鱼尽量是深海鱼类,每餐象征性收几元钱,且由员工自动投币;员工几乎可以免费地使用公司的小汽车,只需如实报备,支付20元;员工可以免费给家里打长途电话;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出国,包括工地上的施工人员;鼓励员工学习,提供无息学费贷款,或提供一半学费和奖励;设立了辅助养老保障体系,让退休员工老有所养;每年感恩节,公司出2000元让员工购买礼物送给要感恩的人;……

德胜的价值观简单而朴实: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引下,员工实实在在做事,快快乐乐做人,不仅做好德胜人,做好德胜,还成为了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公民。

创始人聂圣哲是大学教授出身,他坦言:我办企业的兴趣在于,让员工成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办企业,其实就是办教育;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改变事,需要先改变人,只有人变了,事才能得以改善。

聂圣哲认为:“做管理,就是做教育”。

德胜将全部的力量放在改变人上,“爱”贯穿了德胜管理的始终。公司不仅建造洋楼,还在培养懂规矩、知礼仪、有爱心、勤劳实诚的合格公民。培养员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成为君子”,德胜也成为一个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有蓬勃生命力的组织。

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做人要“拙诚”,不要太精明。真诚做事,终会获得“好人红利”。

德胜洋楼教员工内心坦荡,不欺上瞒下,企业与员工彼此信任,把话说透,把爱给够。当企业价值观沉淀为集体人格,自然就凝聚成了企业的灵魂与信仰。

与其说德胜洋楼在盖房子,不如说是在培养“君子”。盖房子是手段、载体、管道,培养君子才是终极目的。

康德200年前就曾说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聂圣哲通过这家企业,与哲学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这是我推荐的第二本书——《德胜规矩》。

讲了两个中国公司的故事,接下来我来讲两个美国公司的故事。第一个是我要推荐的这书《共情》。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造纸设备公司百威勒的故事。

公司不仅自己经营得好,还收购了80个经营不善的公司。收购后,他们并不裁员,而是关爱、赋能员工,注入以人为本、共情的文化,效果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近16年百威勒的年复合回报率是16%,堪比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而且,他们从未出售过这些收购来的公司,他们更喜欢说是“收养”了这些公司,而非“收购”,就像“收养”弃儿后培养成才的养父母一样。

当一些企业管理者大喊“公司不是家”的时候,百威勒却倡导“每个工作场所都应该像一个家庭“。他们致力于创造一个“企业家庭”,不是指”家族企业“,他们让旗下每一家公司都成为“企业家庭”的一员,拥有无条件的爱、包容和培育。

他们不把员工看成是接待员、销售员或工程师等职能人,而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他们是某个人的宝贝孩子、某个人的丈夫、一个有无限潜力的人。公司里的其他人也都会深刻地影响这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公司的领导者,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成为那些生命的“好管家”。

组织想要持久成功,必须把员工当“人”看。人是一切价值的原点,一切都始于人,也终结于人。

百威勒的领导力原则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来衡量成功“。

人,不仅会工作,还应该感受到工作的真正意义。让员工“996”、做“工具人”, “活在算法里”,不是令人向往的公司。企业最大的慈善,不是捐助灾区,捐建寺庙,而是去培养和赋能自己的员工。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一本名字很有趣的书——《冲浪板上的公司》。

巴塔哥尼亚是一家攀岩、登山、冲浪等户外用品公司,由伊冯于1973年创建。虽然是一家公司,但他们的愿景却是:We'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我们经商是为了拯救地球家园)。

以人为本,不代表人可以自大狂妄,肆意向自然索取。

巴塔的产品哲学是:做最好的产品,杜绝不必要的伤害。

所谓“最好”,是实用、耐用、多功能、不易过时、最小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包括材料、能源和运输)。稍纵即逝的“快时尚”,尤其不予考虑。他们总是劝顾客“少买多想(Buy less, demand more)”,并为顾客提供衣物的终身修补服务,并谦称是在“纠正自己的行为”。

巴塔不是从大自然榨取资源,再把它转化为财富,而是用巴塔创造财富,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

生态经济学家早曾在《科学》杂志上呼吁:“我们已经靠忽略自然的价值,做了很长时间的假账了。” 伊冯认为:企业,虽是“有限责任公司”,但应对所作作为及产生的外部影响负有“无限责任”,他带头站出来将环境代价计入真实的“公司账目”(每年拿出净利润的1%用于环保),并且在2022年9月15日公开信《地球现在是我们唯一的股东》中宣布“将公司捐给了地球”。这一年地球人口达到80亿,且气温上升已逾越了1.5度这一“不可逆转点”,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极大的挑战。

“取之于地球,归还于地球”,在巴塔绝不是口号,而是行事的最重要准则。他们也希望客户建立同样的消费观、生存哲学。

这是我要分享的4本书,4个故事。你会发现,企业要穿越周期,必须把员工当“人”看,不是一遇周期就裁人。

它们一定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它们把员工当人看,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工具人”,这样员工才愿意真心付出、同甘共苦,才会有归属感、使命感,也才能成为有意义感、幸福感的“完整的人”。

从这个意义说,企业都是一所学校,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让员工成为“真正的人” 。员工,也是企业的产品,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产品。

最后,还有一个彩蛋。我要讲讲我所在的组织——华大基因。

华大文化是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是创始人汪建提出的。请注意这个顺序,“身体好”要放在首位。华大在乎员工的健康。每年为员工提供癌症早期检测、磁共振等先进的体检手段,在员工和家属中提前发现并挽救了30多例肿瘤患者的生命,由于早发现得以及时治疗,其中很多位都在健康工作,甚至能跑马拉松。

今年8月份,我的新书《人才之树》将面世,讲述华大培养人才的理念。

故事都讲完了。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新现实》中写道:“企业管理应该是这样一种存在:适应需求与机遇的变化,促进劳动者成长。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和教育的机构。“

还有句话叫“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一个人要熬过冬天,是很难的,但一群人,一群彼此信任,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人,一起熬过冬天就不会那么难,而且冬天过后,企业这棵大树的根会扎得更深,长出更多的新枝叶。

说到这里,我想你心中已经勾勒出能穿越周期、令人向往的企业的样子。把自己视为一家“教育机构”,爱员工,培养员工,赋能员工,员工也一定会爱企业、爱客户。这样的组织一定能穿越周期,基业长青,一定会令人心驰神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