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普通超市,為什麼能改變一座城

作者:文創貝
  • 文 / 朱岩梅,華大集團董事、執行副總裁
  • 來源:管理進化論
  • 華夏基石e洞察經授權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一個普通超市,為什麼能改變一座城

經濟周期起起伏伏,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寒冬來臨,樹木要經受考驗,經濟下行時,企業也同樣。

我相信所有的企業家和經營者都會關心:什麼樣的組織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并且一提起來就令人心馳神往?它們的共性是什麼?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就是我在這些組織身上發現的共性。來自四本很棒的書,也是四個非常精彩的企業故事。

第一個,你最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河南胖東來超市火了。一個過去很沒存在感的三線城市許昌,如今變幹淨了、文明了。市民都誇“胖東來改變了這座城”,引得無數企業和人去“朝拜”,千萬網民盼着胖東來超市開到自己的城市來。網上流傳說:許昌和新鄉的百姓都被胖東來“慣”壞了,去别的城市都覺得超市不夠好。

胖東來是怎麼做到的?

員工入職時,會拿到兩本手冊《崗位實操手冊》和《人生規劃手冊》。前者是每個崗位的标準化操作,有8萬多頁,員工隻要按手冊去做,就是業内行家。比如指導地面保潔員擦拭地磚,該用什麼洗潔精、保潔布,如何和水配比,怎麼擦,隻要按手冊去做,連超市的地磚縫兒都是白白淨淨的。

但《人生規劃手冊》是個什麼東西?裡面的内容更是令人稱奇。教員工如何租房子、如何教育孩子、贍養老人,如何立志、如何學習,甚至怎麼買鮮花,提升生活品味,簡直“管得太寬了”!

胖東來每家店都設有員工健康娛樂中心,有的圖書室居然是聘請誠品書店的設計師設計的。圖書室裡并沒有充斥營銷類、職場技能類的書籍,而是很多曆史人文書籍,以提升員工的品味和素養。

胖東來把員工當人看,除了給員工的待遇高出當地同行50-100%,更吸引人的是視員工為具有獨立自由意志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人力資源”。

胖東來承認愛玩是人的天性,提倡員工要“能幹會玩”,員工不能隻會工作,變成“工作機器”。他們規定員工要有閑暇和非勞動時間,要和家人共處,出去旅遊,給自己充電,讓生活有品質,要提升品味。最讓人羨慕的是,還允許員工每年有15天的“不開心假”,而且上級必須準許。

胖東來不僅對員工好,對客戶也實誠得讓人意外。他們把進貨價格和銷售價格都列在價簽上,把良心掏出來做生意。

更讓人意外的是,胖東來對同行和競争對手也一樣透明。在商場裡設定專門的展示空間,公開披露全部的供應商名單和聯系方式,這種“打明牌”的發明,真是讓各行各業大跌眼鏡。

胖東來的出格做法還有很多,随意羅列幾條:

1.實行無理由退貨,包括生鮮食品。買個西瓜,吃了一半覺得不好吃,全額退款。

2.如果顧客提意見,胖東來會給獎勵500元。難道不怕顧客天天挑毛病嗎?創始人于東來相信,還是好人多,人家願意花時間幫助超市提升,就該感謝。

3.在社群開超市,于東來感覺會擾民,就主動包下社群居民的水費,作為補償。

4.前年河南發大水,大白菜漲到了幾十塊錢一斤,而胖東來則幹脆就按進貨價賣白菜,九毛九。

5.超市出口不設防盜門禁。如果發現小偷,于東來讓員工跟着小偷去家裡看看,看家裡缺啥,缺啥送啥。多次下來,小偷被感動得再也不偷了。

于東來何許人也?胖東來在做什麼?

于東來并非神仙聖人,隻讀過7年書,還因無知不幸進過拘留所,但人善良、有擔當,不惜代價善待和培養他們。

胖東來在重新定義商業和企業,既帶有中國“家”文化的特色,又展現正心、修身、齊家、治企、利天下的中華智慧。它是中國本土“覺醒商業“的鮮活樣本,已成為河南新的“精神地标”。

胖東來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所創造的利潤稅收和就業崗位,它或将影響中國商業史。如果有更多“胖東來式”的企業,我相信一定會改變中國自古輕商、認為“無商不奸”的偏見。從這個意義上說,于東來不僅在創業,更是在探索一種社會創新。

這是我推薦的第一本書——《覺醒胖東來》。

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胖東來的願景,并不是掙多少錢,或成為多大的連鎖超市,而是“培養健全的人格,成就陽光個性的生命”。這哪裡像超市的願景?似乎應該是學校,而不少學校現在都忘了做。

胖東來的定位是“做一所學校”,企業價值觀是“自由、愛”。這簡單的幾個字,告訴我們為何它能穿越周期,令人神往。

如果德魯克還活着,得知這消息,一定會會心一笑,因為胖東來印證了他的預言——“所有組織都将是學習和教育機構”。

我要講的第二故事叫德勝洋樓。

這是一家位于蘇州的木質别墅建造公司,員工約千人,起初大多是農民工,年銷售額約6個億。公司隻有一名銷售員,主要任務是say no,拒絕不合适的訂單。公司沒有副總裁之類的高管。像我這樣的人是不需要的。

德勝有不少非常獨特的管理方法:

員工報帳不需要上司簽字,自己填寫單據,直接到财務中心去報帳。公司專門配合建立了一套“個人信用系統”,讓一切行為透明化,“揩油”現象很少發生。關鍵是這一舉措,讓員工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自由和權力。

德勝還有個“1855規則”,即10%的優秀員工得到重獎和重用,80%的員工予以肯定,5%的員工要受到批評,最後5%的員工要被解聘或出去找事做“吃一年苦”。他們把這稱為“清醒工程”,這樣既淘汰了忠誠度低的員工,又錘煉了員工。一些員工在外吃苦一年後又回到公司,倍加珍惜和熱愛德勝。

這是一家有獨立人格的企業,有自己的規矩、原則,愛與規矩交彙成了獨特的管理體系。日常小事中處處展現對員工的愛:

不允許員工帶病工作;不允許員工用私人的錢辦公事;員工食堂一定選用無公害食品,魚盡量是深海魚類,每餐象征性收幾元錢,且由員工自動投币;員工幾乎可以免費地使用公司的小汽車,隻需如實報備,支付20元;員工可以免費給家裡打長途電話;每個員工都有機會出國,包括工地上的施勞工員;鼓勵員工學習,提供無息學費貸款,或提供一半學費和獎勵;設立了輔助養老保障體系,讓退休員工老有所養;每年感恩節,公司出2000元讓員工購買禮物送給要感恩的人;……

德勝的價值觀簡單而樸實: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在這個價值觀的指引下,員工實實在在做事,快快樂樂做人,不僅做好德勝人,做好德勝,還成為了充滿正能量的優秀公民。

創始人聶聖哲是大學教授出身,他坦言:我辦企業的興趣在于,讓員工成為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辦企業,其實就是辦教育;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改變事,需要先改變人,隻有人變了,事才能得以改善。

聶聖哲認為:“做管理,就是做教育”。

德勝将全部的力量放在改變人上,“愛”貫穿了德勝管理的始終。公司不僅建造洋樓,還在培養懂規矩、知禮儀、有愛心、勤勞實誠的合格公民。培養員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成為君子”,德勝也成為一個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有蓬勃生命力的組織。

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做人要“拙誠”,不要太精明。真誠做事,終會獲得“好人紅利”。

德勝洋樓教員工内心坦蕩,不欺上瞞下,企業與員工彼此信任,把話說透,把愛給夠。當企業價值觀沉澱為集體人格,自然就凝聚成了企業的靈魂與信仰。

與其說德勝洋樓在蓋房子,不如說是在培養“君子”。蓋房子是手段、載體、管道,培養君子才是終極目的。

康德200年前就曾說過:“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聶聖哲通過這家企業,與哲學家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這是我推薦的第二本書——《德勝規矩》。

講了兩個中國公司的故事,接下來我來講兩個美國公司的故事。第一個是我要推薦的這書《共情》。

這本書講述了美國造紙裝置公司百威勒的故事。

公司不僅自己經營得好,還收購了80個經營不善的公司。收購後,他們并不裁員,而是關愛、賦能員工,注入以人為本、共情的文化,效果好得令人難以置信。近16年百威勒的年複合回報率是16%,堪比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

而且,他們從未出售過這些收購來的公司,他們更喜歡說是“收養”了這些公司,而非“收購”,就像“收養”棄兒後培養成才的養父母一樣。

當一些企業管理者大喊“公司不是家”的時候,百威勒卻倡導“每個工作場所都應該像一個家庭“。他們緻力于創造一個“企業家庭”,不是指”家族企業“,他們讓旗下每一家公司都成為“企業家庭”的一員,擁有無條件的愛、包容和培育。

他們不把員工看成是接待員、銷售員或工程師等職能人,而把每個人都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是某個人的寶貝孩子、某個人的丈夫、一個有無限潛力的人。公司裡的其他人也都會深刻地影響這個人的生活,特别是公司的上司者,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就是成為那些生命的“好管家”。

組織想要持久成功,必須把員工當“人”看。人是一切價值的原點,一切都始于人,也終結于人。

百威勒的上司力原則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方式來衡量成功“。

人,不僅會工作,還應該感受到工作的真正意義。讓員工“996”、做“工具人”, “活在算法裡”,不是令人向往的公司。企業最大的慈善,不是捐助災區,捐建寺廟,而是去培養和賦能自己的員工。

最後一個故事,來自一本名字很有趣的書——《沖浪闆上的公司》。

巴塔哥尼亞是一家攀岩、登山、沖浪等戶外用品公司,由伊馮于1973年建立。雖然是一家公司,但他們的願景卻是:We'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我們經商是為了拯救地球家園)。

以人為本,不代表人可以自大狂妄,肆意向自然索取。

巴塔的産品哲學是:做最好的産品,杜絕不必要的傷害。

所謂“最好”,是實用、耐用、多功能、不易過時、最小限度地使用自然資源(包括材料、能源和運輸)。稍縱即逝的“快時尚”,尤其不予考慮。他們總是勸顧客“少買多想(Buy less, demand more)”,并為顧客提供衣物的終身修補服務,并謙稱是在“糾正自己的行為”。

巴塔不是從大自然榨取資源,再把它轉化為财富,而是用巴塔創造财富,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

生态經濟學家早曾在《科學》雜志上呼籲:“我們已經靠忽略自然的價值,做了很長時間的假賬了。” 伊馮認為:企業,雖是“有限責任公司”,但應對所作作為及産生的外部影響負有“無限責任”,他帶頭站出來将環境代價計入真實的“公司賬目”(每年拿出淨利潤的1%用于環保),并且在2022年9月15日公開信《地球現在是我們唯一的股東》中宣布“将公司捐給了地球”。這一年地球人口達到80億,且氣溫上升已逾越了1.5度這一“不可逆轉點”,人類正面臨着一場極大的挑戰。

“取之于地球,歸還于地球”,在巴塔絕不是口号,而是行事的最重要準則。他們也希望客戶建立同樣的消費觀、生存哲學。

這是我要分享的4本書,4個故事。你會發現,企業要穿越周期,必須把員工當“人”看,不是一遇周期就裁人。

它們一定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有溫度的“生命體”。它們把員工當人看,而不是單純的“經濟人”、“工具人”,這樣員工才願意真心付出、同甘共苦,才會有歸屬感、使命感,也才能成為有意義感、幸福感的“完整的人”。

從這個意義說,企業都是一所學校,通過為客戶提供産品,讓員工成為“真正的人” 。員工,也是企業的産品,而且是更為重要的産品。

最後,還有一個彩蛋。我要講講我所在的組織——華大基因。

華大文化是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這是創始人汪建提出的。請注意這個順序,“身體好”要放在首位。華大在乎員工的健康。每年為員工提供癌症早期檢測、磁共振等先進的體檢手段,在員工和家屬中提前發現并挽救了30多例惡性良性腫瘤患者的生命,由于早發現得以及時治療,其中很多位都在健康工作,甚至能跑馬拉松。

今年8月份,我的新書《人才之樹》将面世,講述華大培養人才的理念。

故事都講完了。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新現實》中寫道:“企業管理應該是這樣一種存在:适應需求與機遇的變化,促進勞動者成長。所有的組織,都是學習和教育的機構。“

還有句話叫“所有偉大的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一個人要熬過冬天,是很難的,但一群人,一群彼此信任,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人,一起熬過冬天就不會那麼難,而且冬天過後,企業這棵大樹的根會紮得更深,長出更多的新枝葉。

說到這裡,我想你心中已經勾勒出能穿越周期、令人向往的企業的樣子。把自己視為一家“教育機構”,愛員工,培養員工,賦能員工,員工也一定會愛企業、愛客戶。這樣的組織一定能穿越周期,基業長青,一定會令人心馳神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