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作者:南昌广播电视台

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朱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朱 虹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江西红色文化传播大使

很高兴能够来到江西日报社,与大家分享《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一书的编著体会。首先要感谢中宣部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本书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本书荣获了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23中国好书”的称号,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资助,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发行创造了优良条件。

目前,“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百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累计阅读量超过千万。同时,喜马拉雅、百度文库以及各地学校开展了关于本书的系列阅读和征文活动,为本书的社会传播创造了一定影响力,得到了全国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好评。

入选教材的红色故事经过时代的检验,已成为经典名篇。《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精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课文,并基于课文内容从多个维度扩展书写,帮助读者深化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的理解与学习:介绍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钩沉课文中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发掘课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总结课文故事对今天的深刻影响,展现革命文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光彩的必然性,被学者称为“是一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主题鲜明、底蕴深厚、资料翔实、感人至深的高品质红色文化读本”。

一、本书的缘起

说起这本书的缘起,我愿称之为“火种的传递”,可以说是一个红色火种点燃了另一个红色火种。2023年初,三环出版社在北京的中国图书博览会上举行新春发布会。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王林同志听了我对江西红色历史书籍——《红旗漫卷江西》的分享后,就以“红色故事应该怎么讲、红色教育应当如何做、红色文化应该如何宣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记得那天,我们从江西红色文化开始漫谈,从“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早期红军生涯的跌宕起伏”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文对于红色文化的选择取向,说起课文因为囿于篇幅,能传递的信息量有限,要让“10后”对中华民族的红色“家史”融会贯通,就需要对这些故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谈到兴浓处,王林同志发出邀请,让我编著一本以少年儿童和老师为主要读者、以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红色故事为中心发散辐射的红色读本,作为义务教育的补充阅读。旁边三环出版社总编辑张秋林同志一听,立马主动请缨由三环出版社承担初始的编辑任务,与人教社合作出版,我也欣然应允。继《红旗漫卷江西》之后,《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将这份红色的火种,这份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传递给我们伟大祖国的年轻一代。

二、红色文化思想怎样被下一代所接受

红色文化是大陆社会的主流思想。如何将红色文化思想传递给下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让红色思想为社会普遍接受,必须将其置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从少年儿童抓起。新时代少年儿童应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党的苦难与辉煌,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断长志气、硬骨气、树底气。所以说,看起来这是一本小书,但它承接的是一项大任务。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我首次尝试为小读者写书。为了让红色故事更好地入脑入心,我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课文为导引,通过深入浅出的背景阐述和真实鲜活的故事细节,从小读者熟悉的人、事、物着手,以亲情、友情、革命圣地、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用微观的鲜活细节描写血肉丰满的革命故事,让小读者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驱们的魅力,唤起青少年对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本书是真正能起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让红色思想被下一代所接受。

三、如何让红色故事更加丰满

为了让红色故事在小读者心中更加饱满丰富,《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精心挑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27篇课文和阅读材料,用12万字的篇幅描述这些课文背后的深层故事。教科书中由于篇幅所限,无法全面展现故事的历史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如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限于小学生水平和编书的体例,原文仅103个字和一张水井的照片。课文上讲挖井的原因只有一句话,“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我们在本书中以《红井水,清又甜》为题,用了2800多字的篇幅,从1931年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主席关怀群众生活的故事讲起,解释乡亲们不打井的原因是因为当地农民怕触动了龙脉、坏了风水,毛主席告诉大家:不要信天命、要信革命,亲自和警卫员带头挖了这口井,从此人民喝到了甜井水。1934年,红军长征之后,国民党反动派要求将这口井填起来,这口井白天填,晚上挖开,群众要喝水,也想念挖井人。一直讲到1950年,毛主席派人来慰问,乡亲们将这口井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碑,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用一口井体现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

通过补充这些故事的背景信息、前因后果、人物事迹和民族情感,本书不仅叙述了历史,更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世界。在撰写时,本书将红色故事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引领读者们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化读者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这种叙事手法有效促进了读者对于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理解,而且激发了我们在当下时代,如何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去传承并创新红色文化的深层思考。我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想让红色故事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而是活在我们的心中,让红色故事的光芒在新的时期继续闪耀。

四、让“10后”对红色故事共鸣与共情

在向新一代青少年传递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如何让“10后”对红色故事共情是本书编写的主要考虑点。在对当前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实地考察时,我明显感受到,和平年代成长的孩子与革命先辈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很远的距离,他们很难深入理解红色历史文化和人物。有时,孩子们会将革命领袖和烈士神化,觉得他们就是神仙、他们就是英雄,所以理所当然地不怕苦、不怕痛。我曾经到一个课堂上,旁听老师讲《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李大钊怕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不怕。我想烈士也是普通人,哪一个不是带着对生的眷恋毅然赴死的呢?他们是用自己的死换来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蝼蚁尚且偷生,如果孩子们理解不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以及对亲人怀有的不舍,就很难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

这样的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将这本书写好的信心。我特意将书中内容与“10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讲述革命英雄的日常点滴,如刘伯承元帅童年的顽皮、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在冰冷河水中的疼痛,以及赵一曼烈士含泪将儿子托付给他人的瞬间,向孩子们展示那些革命先辈同样拥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孩子们不仅仅看到那些伟大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也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感受,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让孩子们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虽然提到了赵一曼、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故事,但我希望能通过更多背后的故事,将那些血肉丰满、充满活力的革命者形象呈现给孩子们,让“10后”的孩子们能够真正体会到那些革命先辈的鲜活生命力,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通过这本书,让红色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而是变成一种情感的桥梁,连接过去和未来,让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敬爱那些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付出了极大牺牲的伟人们。

五、如何开展写作工作

为孩子们编写书籍,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它不仅要求我深入了解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还要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从教科书入手。我请王林同志帮我搜集了12本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一字不漏地读遍了每一篇课文,特别是那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我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几乎对每篇文章都能背诵如流。

为确保书稿内容准确规范,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并实地到一些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进行调研,对不同版本的素材细心推敲、甄别,对党史、军史的相关表述再三核查,力求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同时将书稿送到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及多位党史研究专家进行审读,对书中表述不当、讹误的地方进行修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的同仁亦为此书付出良多,他们严把导向关、质量关,为本书的出版把好了“航向标”,使出版之船不偏离航线。

为了使书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高度统一,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历史照片,真实还原了历史背景和人物,让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历史的真实面貌,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本书的封面采用了鲜明的红色,上面附有方志敏、雷锋、白求恩等先辈的照片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南昌起义的浮雕,这不仅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致敬,也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

在书稿定稿阶段,我和张秋林、王林多次商议,对文字进行了反复的润色和调整,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故事更具吸引力。我们删减了一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介绍,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的语言,使故事更易于理解。同时,为了能让小读者共情,我特别强调要展现革命人物的真实情感,让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也能体会到他们的人性光辉,从而触动孩子们的心灵。在中国教育界有一句经典的“三问”,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这“三问”给出回答,本书致力于通过红色故事的传递,为立德树人做出贡献。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下一代的使命书写。

六、一本好书的标准

在编写《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本书时,我设定了一个目标:要让这本书成为少儿阅读的精品图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对这本书的要求是必须满足“三精、两力、一检验”的严格标准。

首先,“三精”是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在挑选和编写27个红色故事时,我特别注重这些故事不仅要展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宣讲。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让读者能够津津有味地接受。我认真审视了书籍的每一个细节,从文字到插图,从排版到印刷,确保每一方面都达到最高标准,让读者在感受内容深度的同时,也能得到审美的享受。

其次,“两力”强调的是书籍必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本书从编纂之初就确立了创作理念,一定要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重现革命历史人物在历史浪潮中的坚定与奋斗精神。如在《英雄的母亲不落泪》一文中,讲到黄继光牺牲后,毛主席三次会见他的母亲邓芳芝,她始终都面带微笑,从头到尾没有掉过一滴泪。她说,如果我哭着见主席,主席难道不伤心吗,她的孩子也牺牲在战场,我要一直保持乐观的微笑。停战以后,邓芳芝加入赴朝访问团,来到了黄继光浴血战斗牺牲的地方,再也忍不住,扑倒在地,嚎啕大哭。在撰写过程中,我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触动人心的细节,让每个故事都充满活力,让小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辛,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代代传承的红色精神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最后,“一检验”是指作品的好坏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我认为,一部作品的长久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让书中的内容和思想与我们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紧密联系起来,确保这些故事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光,与不同年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在当下受到青睐,而且在未来岁月里,仍然是一部值得读者赞誉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把这些标准视为创作的指导原则。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到对历史资料的严格筛选,再到文稿的精心编纂和校对,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把关,以确保最终能交出一本既能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又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著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传承和启迪,一份我们对未来一代的承诺。

七、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芒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更需让这份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与时俱进,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现在的少年儿童已不再喝井水、几乎也不吃红米饭南瓜汤了,生活中也不需要他们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劳动,怎么让少年读者对红色文化故事产生共鸣、萌发情感、培养共识,让红色文化不断有新传承、新表达、新活力?

《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就是这样一次尝试。本书着眼于孩子们熟悉的人、事、物,引入了如《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这样的当代故事。通过讲述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勇敢“摘星”的故事,以亲情友情、革命圣地、历史文物等作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叙述描绘出党的先进人物的鲜活形象,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培养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促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在新征程上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是一本响应时代号召的书,希望此书在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发挥出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未来,我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三环出版社携手开发出更多适合少年儿童的精品读物,在打造课文背后的系列读物,如《课文背后的作家故事》《课文背后的科学家故事》《课文背后的汉字故事》《课文背后的江西故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课文中的故事鲜活起来、立体起来。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从日常学习中汲取前行的勇气,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代代传承!

朱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现场学生听讲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朱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黄万林 江西日报社社长,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春暖风清,书香四溢。恰逢世界读书日和大陆的全民阅读月,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委原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虹,做客“中恒·江西人文大讲堂”,讲授《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在昨晚央视播出的《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上,《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作者朱虹接受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在这里,我们对朱虹主任表示热烈地祝贺。

江西人文大讲堂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平台,自开办以来,邀请了省内外众多名家名师前来授课,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文化盛宴。今年,在中恒建设集团的冠名支持下,我们将继续办好讲堂,讲好江西故事,传播江西好声音。

朱虹主任是大家尊敬、熟悉的老领导,他长期致力于推广江西的文化旅游,传承弘扬江西红色文化,担任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江西红色文化传播大使,著有《江西旅游文化丛书》《江西历史文化通览》《江西符号》《翻开江西这本书》《红旗漫卷江西》等作品。在今天的讲堂中,朱虹主任从《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一书的缘起、红色文化思想怎样被下一代所接受、如何让红色故事更加丰满、让10后对红色故事共鸣与共情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的创作背景,讲述了他查阅大量史料、深入红色故事发生地进行专题调研、几经打磨才定稿等极不平凡的写作过程,阐释了“三精、两力、一检验”是一本好书的标准,以及如何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芒。今天的讲座既是一场读书主题分享会,又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引导大家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朱虹主任在讲课时提到,这是他自己首次为小读者写书,向新一代青少年传递红色故事。我感到,对于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都是一部高质量的红色文化读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和积极的激励力量。作为省委机关报和省级宣传思想舆论的主阵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践行者。特别是充分运用全媒体宣传矩阵,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精心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积极探索开发青少年阅读活动项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为发扬红色传统、当好红色传人营造浓厚氛围。

朱虹:《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

▲现场学生提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