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虹: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新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实践方法等维度,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首次提出,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认识,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重要论述,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释、提出具体要求、擘画发展蓝图,为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的伟大理论创造。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之“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历经百余年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征程上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要求。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伟大理论创造,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如何坚持和发展新的生产力问题。

关于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问题。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面对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予以密切关注、作出科学研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时代的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质态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生动诠释。

关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新的生产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度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等。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之“质”——具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品质及其契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实践品质

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跃升。马克思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理论自觉、宏大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回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之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真理光芒,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并以“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实现这一理论的与时俱进,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篇章。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所需的理论。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持续突破创新与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其实践维度之“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产业迭代升级和未来发展形成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力,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三、新质生产力理论之“生产”——聚焦于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课题。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处理好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两个“生产”之间的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比如: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重点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闭门永远无法造“好车”,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优生产要素汇合聚变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这就要求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努力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让资金、技术和人才更自由地流动,打好统筹多方资源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合拳”,进而推进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理论之“力”——立足于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等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要着力点在方法层面的体现,需要把握好蕴含其中的“桥和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一重要论断中,蕴含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的科学方法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谋定后动。新质生产力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科学认识和精准把握“新”与“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立足差异化创新能力和产业需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施策。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科学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式,在“实”上着力、在“新”上发力、在“优”上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