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作者:看电影杂志

朴赞郁、奉俊昊、李沧东,201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突破,让这些名字从忠武路降落在好莱坞,亦或戛纳电影宫。

以这三位的电影积累,影迷并不需要这些奖项也能了解他们作品的高品质。

但是,要让一本书跨越语言的界限,形成深入理解的交流,终究需要一些额外的契机。

在朴赞郁、奉俊昊之后,终于轮到李沧东。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在2020-2021年,作家身份的李沧东率先引介到我们这。

《烧纸》《鹿川有许多粪》两部中短篇小说集让我们领略了导演用笔表达时是什么样子。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那么,导演拍电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一本电影书可以回答?

后浪这本《诗:原创剧本》(后浪电影学院231),便是一次回答。

书的外封是尹静姬饰演的梁美子,这张剧照最微妙之处是梁美子的神态。

它并不存在于电影之中。

(相信我们的读者应该知道,剧照是专门用于宣传、传播的图片,自有一套配色和设计思路,它和电影里的实际画面并不等同)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梁美子的确经常做出昂首的姿势,但都是在努力观察、思考。

这个过程对于梁美子很多时候都是痛苦的、充满困惑的(就像电影海报里呈现的那种状态)。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而在这张图中,静穆的姿态里我们似乎能还能看到一点点(我是诗人的)骄傲。

只是,电影里未展现,不代表梁美子没有过。

在看到杏子的那场戏里,她漫步林间,面带笑容,说了句“叫得真是欢”。

随后,她就看见一地的杏子,在笔记上写下了除了最后的《阿格尼丝之歌》,最接近一首诗的句子——杏儿舍身投向大地/被摔烂,被践踏/为了自己的下一生。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在那一刻,她是否一度觉得自己离诗人很近了?

如果结合之后那场戏,她即便真有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破碎。

但是在戏与戏之间,存在着没有被展现,却可以被想象出的味道来。

所谓“仔细看”,便是看到给你看到的,看到没有让你看到的,这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较量”,也是体现创作者能力的指标。

对于一部名为[诗]的电影,更是如此。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在这个意义上,中文版的设计,与电影的主题更为契合。

书的内封也是如此。

使用了与梁美子笔记本相近的颜色,淡淡压住了她在外人面前,偏向花哨、艳丽的服装搭配。

整体的设计让人感觉梁美子把自己变成了“诗”。

封底的南汉江镜头与封面并不一体,通过统一色调,两者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特别是对于看过影片的读者,梁美子与这条河的联系,自然不只是人与风景,还隐含着什么诗的丰富意涵。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更妙的是,当两张图被书脊连接,书名的《诗》,让种种意象和主题,连成一片。

这些元素又与书中专门的“相册”章节遥相呼应,把一张能够代表美的“脸”,与尝试追求美的“诗”,紧密交织。

好导演,好电影,好剧本,有了一本好(设计)书,这也是本专栏最需要的电影书。

既然使用了“原创剧本”的副标题,本书的内容也包含了从剧情梗概到故事大纲的内容。

后浪出版过大量剧本写作的心得书、公式书、技巧书。

在《诗》中,我们可以一睹李沧东作为职业编剧的示范操作。

看一场戏,如何通过镜头提示、动作反应、台词对话,一点点丰满起来。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比如故事的尾声,完整剧本通过“与第一场戏相同的地方”“黑暗中只有水流声在继续”等描述,明确了电影的结构、视听语言使用;

而在剧情梗概中,结束于“她凑齐了赔偿金,然后终于……完成了一首诗”;

而在“故事大纲”中,最后是“江水。不停涌向画面近前的水流。慢慢淡出”。

这是属于剧本的“生命周期”,何尝不是一首“诗”的诞生!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剧本书是一种有门槛的内容,需要搭载其它内容为更多读者铺就阅读的阶梯。

前面从梗概到剧本的进化是一例。

本书提供的“两谈一评”,亦是一例。

从中,我们才能获知[诗]与[密阳]更紧密的创作连结,以及故事成型的过程;

从中,我们才能确认创作是痛苦这种感受,不只属于电影中的“诗人们”,更属于李沧东自己。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而这种痛苦也有两个意涵,一则是创作过程中的感觉,二则是创作的主题。

我们还能感受到导演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建立在对痛苦的认知与接受之上。

比如他对电影宣传的无奈与接纳,比如他对是否还有下一部的回应。

现在我们知道李沧东的确拍出了下一部[燃烧]。

从他有点闪烁和不确定的话语,他大概能预想到下一部的不易与波折吧。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本书除了剧本,也调用了电影创作的另一个武器:分镜。

特别重要的部分是第176页开始的“打羽毛球”,结合剧本的文本,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场充斥着激烈动作,无谓语言的场景之下,隐含的“沉痛”(罗杰·伊伯特语)。

这种隐含,是留白的一种境界,也是诗的一种境界。

它不是为了制造悬疑,而是为了进行(道德)选择。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因此,李沧东的[诗],某种程度上回应了阿多诺的著名诗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他证明了这个道德和艺术的困境,不需要更宏大的历史事件,就足以催生出毁灭个人生活的“痛击”。

而在那痛苦与毁灭的尽头,是诗在回响。

这种回响,又通过电影,书本,反复传播、绵延不绝。

他的《诗》要仔细读,细细品

最后,我们可以借用李沧东的诗,为这本书做出评价:

“愿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再次醒来/睁开惺忪的双眼,遇见‘放’在床头的你(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