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作者:陈石头本头

1950年3月6日,第18军的士兵们在乐山的一片开阔地集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即将执行的重大任务。这一天,他们将参加一场关乎未来的誓师大会。然而,在这种表面的团结和决心背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悄然发生。

近期,18军的军心动摇,干部队伍中甚至出现了公开拒绝进军西藏的声音。张国华,这位铁腕而富有远见的军长,面临着他任内最大的挑战。如何稳定军心,如何处理那些意志动摇的干部和士兵,成为了他必须迅速解决的问题。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引言:18军的内部动荡

1950年初,随着前往西藏的命令在18军中传达开来,整个部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部队营地内,通常整齐的队列开始出现松散,士兵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营区的气氛与往日的严肃截然不同。由于突如其来的命令,原本严密的军纪也显得有些松动。

军部门前,一队队士兵被召集起来进行紧急会议。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面对下面一双双期待而焦虑的眼睛。他们的面前摆着部队的部署图和前往西藏的路线图。此时,周围分布着各营各连的指挥官,手里拿着自己负责的士兵名单,面色凝重。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的到来并未立即平息士兵们的焦虑,讲台前的士兵们仍然低声讨论,不时有焦虑的目光投向两位高层。在这场集会上,张国华开始详细解释前往西藏的具体任务和战略意义。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营地,尽管如此,他的话语仍被士兵们的窃窃私语所淹没。

会议进行中,一个连的士兵突然离队,他的动作引起了旁边士兵的注意,紧接着,另一两个士兵也开始悄悄溜向营地的出口。这一幕被一个负责监督的副连长看见,他立刻上前制止,严厉地命令他们返回队伍。这一刻,营地的氛围紧绷到了极点。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在此期间,各营的指挥官开始在营地内走动,检查士兵的状态,并尽力维持秩序。他们走访帐篷,询问士兵们的想法,努力通过解释任务的重要性来安抚人心。一些士兵则在帐篷内紧急收拾行装,准备不知何时会下达的行军命令。

夜晚降临,帐篷区的灯光逐渐点亮,士兵们或坐或躺,面对着各自的行囊,沉默多于交谈。营地的哨兵换岗更加频繁,各个出入口都加派了守卫,防止更多的士兵擅自离开部队。营地内部,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开始在小组内分享过往的战斗经历,试图以此鼓舞士气,虽然效果有限。

高层的应对措施

在18军的紧张氛围中,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对当前的危机情况进行了迅速的反应。他们一同前往各个营区,实地查看部队的实际状况,并与各级指挥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们的首站是乔学亭团长所在的团部,这里的情况似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严重。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到达团部时,乔学亭团长已经在营地的会议室内等候。会议室内排列着简陋的木制椅子和一张长桌,墙上挂着简易的地图和部队结构图。团长乔学亭迎接了两位高层,并迅速进入了正题。他提出报告,详细说明了部队中不稳定情绪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副政委刘某的态度变化,这对于整个团的士气和纪律产生了极大影响。

乔学亭团长向张国华和谭冠三展示了一份由下属部队提交的详细报告,该报告列举了大量士兵和一些干部要求退役或拒绝前往西藏的具体案例。他们提到,即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干部,也开始公开表达对未来任务的疑虑和不愿意。在交流中,团长还指出了一些关键的管理挑战,如如何处理这些请求,以及如何维持现有的战斗力。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张国华和谭冠三听完报告后,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而是要求与几位直接涉及的指挥官进行单独会谈。他们接着与几个连队的连长和副政委刘某进行了闭门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围绕如何处理当前的不稳定情绪,以及部署具体的行动计划以稳定士气。

在与刘某的会谈中,张国华和谭冠三试图了解其对任务的具体顾虑。尽管没有直接询问刘某的个人感受,两位领导通过讨论任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寻求调动其积极性。会议中,他们强调了西藏任务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每位军人的责任。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完成了与乔学亭团长和刘某的会谈后,张国华和谭冠三召集了所有涉及的高级干部开展了一个更广泛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他们传达了军委的指示和期望,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纪律和提升士气。

逃兵问题的严重性

在18军面临内部不稳定和逃兵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张国华军长迅速做出了决策,以严厉的手段控制局面。他亲自下达了一项命令,规定所有试图逃离部队的士兵都将被禁止参与前往西藏的行动,并且立即进行退役处理。这一决策迅速在部队中传达开来,通过各级指挥官向下层士兵详细解释。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在部队的日常点名和集会上,连队长们开始宣布这一新的命令,明确告知所有士兵,任何试图逃离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其军事生涯,这种严厉的措施旨在从根本上剔除那些动摇部队稳定的因素。每个营区都增派了守卫,加强了夜间巡逻,以确保没有士兵擅自离开营地。同时,部队内部的通信被严格监控,以防止士兵间传播消极情绪。

在执行这些措施的同时,部队领导层也意识到仅仅依靠严厉的纪律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思想教育。于是,他们开始组织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和心理辅导活动,旨在提高士兵们的忠诚度和使命感。部队的政治指导员开始在士兵中进行小组讨论,讲解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前往西藏的重要性。他们还放映了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影片,以此激励士气。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与此同时,士兵们的反应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一些士兵在深夜的宿舍内,用自己的血液在纸上写下誓言,表达他们留在部队并完成使命的决心。这些所谓的“血书”被逐一收集,放置在营部的展览室内,作为增强士气的象征。部队中的士气逐渐稳定,那些曾经动摇的士兵开始重新找回自己作为军人的责任感。

部队领导也特别重视对那些写下“血书”的士兵的表彰。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张国华亲自为这些士兵颁发奖章和证书,表彰他们的忠诚和勇气,这在部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种表彰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士兵的激励,强化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和决心。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思想工作与挑战

除了集体教育之外,政治指导员还在部队中进行了个别谈话。他们会挨个与士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顾虑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心理疏导。这种个别谈话尤其针对那些表现出明显不安或有逃兵倾向的士兵,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引导。

此外,部队还利用了广播和宣传栏等传播媒介,不断播放前往西藏的重要性和荣誉感的宣传材料。士兵们在日常的休息时间,可以听到来自广播中的激励性言语和战斗英雄的事迹,这些内容被精心设计,以提高士气和增强使命感。

在营区内,张国华军长还亲自主持了几次大型的誓师大会。在这些大会上,他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重申进藏的战略重要性,并对表现出色的士兵进行表彰。这些活动大大提升了士兵们的士气,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是崇高和荣耀的。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的效果,部队还引入了一些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和历史学者,他们来到部队中讲述解放战争的故事和西藏地区的历史背景。这些讲座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士兵们对即将进行的任务有了更深的历史和文化认识。

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初步看到了积极的成效,士兵们的不稳定情绪有所缓解,对前往西藏的抵触情绪也有所减轻,但领导层清楚,要完全扭转士气低落的局面,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时间。因此,他们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继续加强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一个士兵都能坚定地执行命令,以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誓师大会的召开

1950年3月6日,春意盎然的乐山成为了一幅壮观的画面。第18军在此地召开了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临时搭建的讲台和千余名整装待发的士兵上,整个营地被一种庄严而激动的氛围所笼罩。

会场被布置得异常庄重,巨大的红色旗帜在每个角落飘扬,上面印有鲜明的“光荣进军西藏”字样。中央的讲台前,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像章和国旗,作为士兵们精神的象征。士兵们穿着整齐的军装,戴着闪亮的帽徽,列队站在广场上,每个人的面前都竖立着一支长枪,枪尖上绑着红色飘带。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随着仪式的开始,军乐队奏响了雄壮的军歌,所有士兵和参会的军官一同高唱国歌,声音在整个营地回荡,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在国歌声中,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缓步上台,他们的到来立即吸引了全体士兵的目光。

张国华首先发表了讲话。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清晰而坚定。他回顾了18军的光荣历史,提到了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并强调了前往西藏是保卫国家边疆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任务。他的讲话中穿插了对士兵们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赞扬,以及对未来任务的坚定信心。

接着,谭冠三政委进行了发言,他的话语充满了鼓励和动员的力量。他详细描述了进军西藏的具体计划和战略意义,讲解了任务的重要性,并号召全体士兵以最高的纪律和士气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干部不愿进藏,18军军长张国华:凡是逃兵,就地转退地方

随后,一位受过表彰的士兵代表上台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在部队的经历,表达了对部队的热爱和对即将执行的任务的决心。他的言辞简洁有力,赢得了场下士兵们的阵阵掌声。

会议的高潮部分是全体士兵进行誓言,他们高举右手,铿锵有力地宣誓,誓言在清新的空气中回荡,士气高昂。这一刻,每个士兵的表情都显得异常坚定,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即将到来的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大会的结束,士兵们陆续离开会场,重新回到自己的营区,准备进行最后的出发前准备。

《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