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秦朝和汉朝,同样执掌着儒家思想的中央集权制度,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种对比,引发了无数历史学者和思想家的思考和探讨。

为何明明使用相同的制度,秦朝最终灭亡,而汉朝却在此基础上强盛起来?在这场旷世之变中,秦汉两朝的命运迥然有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天壤之别?让我们一探究竟。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一、秦朝:铁腕统治的代价

集议的仪式:皇权的彰显

"寡人以吵吵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秦始皇在位二十六年,他感慨万千。功高盖世,却仍觉名号不符其成就。于是,他下旨"议帝号"。

丞相王缩、廷尉李斯建议尊号为"泰皇",但秦王政不以为然。他自定名号"皇帝",将世俗权威与神圣性合二为一。废除谨号,自称"始皇帝",期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在这场集议中,秦王政处处主导,臣下只能跟随。集议不过是一出政治表演,目的是强化"尊君卑臣"的秩序,彰显皇帝的至高无上权威。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秦始皇对权力的执念已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渴望将自己的统治永垂不朽,世世代代延绵不绝。因此,他不惜在集议上摆出一副傲慢专制的姿态,要求臣下唯命是从,毫无异议。

这种做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巩固皇权,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祸根。一味压制臣下的声音,只会让他们心怀不满,最终酝酿反叛。秦始皇虽然权力至高无上,但他终归是凡人,难免有过失与错误,如果连最亲近的臣子都不敢直言相谏,那么他的统治就注定会陷入僵化、腐朽的泥淖中。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封建之争:思想的扼杀

三十四年,秦始皇在成阳宫设宴,再次"下其议"商讨封建郡县之事。周青、博士淳于越争论不休,李斯再次代皇帝发言,批判"愚儒"阻碍变革,提出"焚书"主张,将争议上升为意识形态之争。

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大肆焚书坑儒,扼杀异己思想。在这场集议中,秦始皇再次展现出其铁腕统治的一面,任何反对意见都将被无情扼杀。

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偏执狭隘,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权力的贪婪。他企图将自己的统治理念强加于天下,决不容许有任何异议存在。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需要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秦始皇的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注定会让他的统治基础日渐萧条。更为可怕的是,秦始皇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思想的生机,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精神的沉沦。

当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停滞不前,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难以真正强盛。秦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统治者的狭隘与偏执所致。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暴政的代价

秦始皇倚重李斯等人,专制独裁,暴虐无道。他固步自封,拒绝改革,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暴政积重难返,秦朝的覆灭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使得整个朝野上下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有丝毫异议。这种环境无疑会扼杀社会的活力,使得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的暴虐无道,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当一个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拥护,那么他的统治就注定会土崩瓦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统治者的狭隘与偏执。秦始皇企图用暴力和专制来维系统治,但这种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包容、开放,需要吸纳各种不同的声音。秦始皇的做法不仅扼杀了思想的生机,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因此,秦朝的覆灭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对其统治者的一记当头棒喝。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二、汉朝:柔性统治的智慧

礼仪的涵养

汉高祖刘邦曾宴请群臣,见他们"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不免"益厌之"。他深知秦朝的教训,必须以柔性的方式来建构皇权。

于是,叔孙通"起朝仪",为皇帝绝对权威这只"铁拳"套上了"礼"的"天鹅绒手套"。刘邦由此感受到"为皇帝之贵",叔孙通也因此获得重用。

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却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远见。他深知秦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统治者的专横暴虐所致。因此,他决心另走一条柔性统治之路,以礼仪的方式来涵养皇权,而不是一味依赖武力。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叔孙通的"起朝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种礼仪活动,刘邦不仅感受到了皇权的尊严,更加深了他对于礼制的重视。礼仪不仅能够规范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更能够涵养人们的品性修养,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

可以说,汉朝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统治者对于礼仪的重视。礼仪不仅为皇权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更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心归顺。这种柔性的统治方式,比起秦朝的暴虐手段来说,无疑更加智慧和长远。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集议的智慧

汉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集议对皇权建构的重要性。但与秦朝不同,他们采取了更加温和、小心翼翼的方式。

在集议中,统治者会耐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统治者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获取臣下的智慧,更能增强臣下对皇权的认同感。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汉初统治者之所以采取这种温和的集议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秦始皇在集议中处处主导,臣下只能唯命是从,这种做法固然可以短期内巩固皇权,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祸根。

一味压制臣下的声音,只会让他们心怀不满,最终酝酿反叛。因此,汉初统治者在集议中虽然保留了最终决策权,但他们却给予了臣下较大的发言权。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获取臣下的智慧,更能增强臣下对皇权的认同感。当臣下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得到重视,他们就会更加忠心于统治者,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可以说,汉朝统治者在集议方面的智慧,是其能够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了更加温和、包容的方式,从而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开放包容

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汉朝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大的开放包容性。他们重用儒生,吸纳各种思想,从而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基础。

汉朝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开放包容,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仅扼杀了思想的生机,更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精神的沉沦。当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停滞不前,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难以真正强盛。

因此,汉朝统治者决定另辟蹊径,广纳贤士,吸纳各种不同的声音。他们重用儒生,不仅是出于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社会的活力,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可以说,汉朝统治者的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其能够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吸纳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思想文化也得以蓬勃发展。这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汉朝统治者的开放包容态度,也赢得了士人的拥护。当一个统治者能够真正重视知识分子,那么知识分子自然也会更加忠心于这个统治者。这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项制度,秦朝灭亡了,而汉朝却强盛了?

结语

秦汉两朝的命运迥然有别,根本原因在于统治智慧的差异。秦朝的暴虐统治注定是昙花一现,而汉朝则因柔性统治而基业长青。

总之,秦汉两朝的命运对比,给予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历史启示:执政者应该虚心纳谏,包容不同声音,用智慧而非暴力来统治国家,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