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秦朝和漢朝,同樣執掌着儒家思想的中央集權制度,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這種對比,引發了無數曆史學者和思想家的思考和探讨。

為何明明使用相同的制度,秦朝最終滅亡,而漢朝卻在此基礎上強盛起來?在這場曠世之變中,秦漢兩朝的命運迥然有别,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種天壤之别?讓我們一探究竟。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一、秦朝:鐵腕統治的代價

集議的儀式:皇權的彰顯

"寡人以吵吵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秦始皇在位二十六年,他感慨萬千。功高蓋世,卻仍覺名号不符其成就。于是,他下旨"議帝号"。

丞相王縮、廷尉李斯建議尊号為"泰皇",但秦王政不以為然。他自定名号"皇帝",将世俗權威與神聖性合二為一。廢除謹号,自稱"始皇帝",期望"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在這場集議中,秦王政處處主導,臣下隻能跟随。集議不過是一出政治表演,目的是強化"尊君卑臣"的秩序,彰顯皇帝的至高無上權威。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秦始皇對權力的執念已到了癡迷的地步,他渴望将自己的統治永垂不朽,世世代代延綿不絕。是以,他不惜在集議上擺出一副傲慢專制的姿态,要求臣下唯命是從,毫無異議。

這種做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鞏固皇權,但從長遠來看,卻埋下了禍根。一味壓制臣下的聲音,隻會讓他們心懷不滿,最終醞釀反叛。秦始皇雖然權力至高無上,但他終歸是凡人,難免有過失與錯誤,如果連最親近的臣子都不敢直言相谏,那麼他的統治就注定會陷入僵化、腐朽的泥淖中。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封建之争:思想的扼殺

三十四年,秦始皇在成陽宮設宴,再次"下其議"商讨封建郡縣之事。周青、博士淳于越争論不休,李斯再次代皇帝發言,批判"愚儒"阻礙變革,提出"焚書"主張,将争議上升為意識形态之争。

最終,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大肆焚書坑儒,扼殺異己思想。在這場集議中,秦始皇再次展現出其鐵腕統治的一面,任何反對意見都将被無情扼殺。

秦始皇之是以如此偏執狹隘,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對權力的貪婪。他企圖将自己的統治理念強加于天下,決不容許有任何異議存在。然而,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包容不同的聲音,需要各種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秦始皇的做法無異于自毀長城,注定會讓他的統治基礎日漸蕭條。更為可怕的是,秦始皇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思想的生機,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精神的沉淪。

當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停滞不前,那麼這個國家也就難以真正強盛。秦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統治者的狹隘與偏執所緻。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暴政的代價

秦始皇倚重李斯等人,專制獨裁,暴虐無道。他固步自封,拒絕改革,最終導緻秦朝的滅亡。暴政積重難返,秦朝的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秦始皇的專制統治,使得整個朝野上下都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人們生活在恐懼之中,不敢有絲毫異議。這種環境無疑會扼殺社會的活力,使得國家的發展停滞不前。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更為嚴重的是,秦始皇的暴虐無道,已經徹底失去了人心。當一個統治者失去了人民的擁護,那麼他的統治就注定會土崩瓦解。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統治者的狹隘與偏執。秦始皇企圖用暴力和專制來維系統治,但這種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包容、開放,需要吸納各種不同的聲音。秦始皇的做法不僅扼殺了思想的生機,更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絕望的境地。是以,秦朝的覆滅是必然的結果,也是對其統治者的一記當頭棒喝。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二、漢朝:柔性統治的智慧

禮儀的涵養

漢高祖劉邦曾宴請群臣,見他們"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不免"益厭之"。他深知秦朝的教訓,必須以柔性的方式來建構皇權。

于是,叔孫通"起朝儀",為皇帝絕對權威這隻"鐵拳"套上了"禮"的"天鵝絨手套"。劉邦由此感受到"為皇帝之貴",叔孫通也是以獲得重用。

漢高祖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他卻有着過人的智慧和遠見。他深知秦朝的覆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統治者的專橫暴虐所緻。是以,他決心另走一條柔性統治之路,以禮儀的方式來涵養皇權,而不是一味依賴武力。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叔孫通的"起朝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這種禮儀活動,劉邦不僅感受到了皇權的尊嚴,更加深了他對于禮制的重視。禮儀不僅能夠規範君臣之間的等級秩序,更能夠涵養人們的品性修養,使得整個社會秩序井然。

可以說,漢朝的興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統治者對于禮儀的重視。禮儀不僅為皇權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更使得整個社會秩序井然,人心歸順。這種柔性的統治方式,比起秦朝的暴虐手段來說,無疑更加智慧和長遠。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集議的智慧

漢初統治者充分認識到集議對皇權建構的重要性。但與秦朝不同,他們采取了更加溫和、小心翼翼的方式。

在集議中,統治者會耐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但最終決策權仍在統治者手中。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擷取臣下的智慧,更能增強臣下對皇權的認同感。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漢初統治者之是以采取這種溫和的集議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秦始皇在集議中處處主導,臣下隻能唯命是從,這種做法固然可以短期内鞏固皇權,但從長遠來看,卻埋下了禍根。

一味壓制臣下的聲音,隻會讓他們心懷不滿,最終醞釀反叛。是以,漢初統治者在集議中雖然保留了最終決策權,但他們卻給予了臣下較大的發言權。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擷取臣下的智慧,更能增強臣下對皇權的認同感。當臣下感受到自己的聲音得到重視,他們就會更加忠心于統治者,進而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可以說,漢朝統治者在集議方面的智慧,是其能夠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采取了更加溫和、包容的方式,進而赢得了臣民的擁護,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開放包容

與秦朝的"焚書坑儒"不同,漢朝統治者表現出了較大的開放包容性。他們重用儒生,吸納各種思想,進而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基礎。

漢朝統治者之是以能夠如此開放包容,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僅扼殺了思想的生機,更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精神的沉淪。當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停滞不前,那麼這個國家也就難以真正強盛。

是以,漢朝統治者決定另辟蹊徑,廣納賢士,吸納各種不同的聲音。他們重用儒生,不僅是出于對儒家思想的重視,更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社會的活力,為國家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可以說,漢朝統治者的這種開放包容的态度,是其能夠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吸納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使得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思想文化也得以蓬勃發展。這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漢朝統治者的開放包容态度,也赢得了士人的擁護。當一個統治者能夠真正重視知識分子,那麼知識分子自然也會更加忠心于這個統治者。這種互相信任、互相支援的關系,為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何明明用的都是同一項制度,秦朝滅亡了,而漢朝卻強盛了?

結語

秦漢兩朝的命運迥然有别,根本原因在于統治智慧的差異。秦朝的暴虐統治注定是昙花一現,而漢朝則因柔性統治而基業長青。

總之,秦漢兩朝的命運對比,給予了我們一個寶貴的曆史啟示:執政者應該虛心納谏,包容不同聲音,用智慧而非暴力來統治國家,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隻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真正強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