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作者:陈词a

司马懿,一个权谋诡道、心思缜密的政治家,他一生隐忍,步步为营,最终为子孙后代奠定了辉煌的基业。然而,这样一位雄才大略之人,临终前却留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遗嘱:每年忌日,后人不得祭奠扫墓。司马懿为何要作此决定?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还是因为恐惧亡魂索命?千年之后,当人们逐渐了解司马懿的为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竟是他精心算计的另一步棋。司马懿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又是如何影响了后世?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马懿的出身与早年经历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出身于显赫的司马世家,祖上三代皆为汉朝名臣。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防官至太尉,祖父司马朗担任过侍中,而父亲司马防则位至太傅。在这样的家学渊源熏陶下,司马懿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与远大的抱负。

司马懿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兵法谋略。他性格沉稳,待人谦逊有礼,但骨子里却有着不凡的气度和胸襟。司马懿深知在乱世之中,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隐忍蛰伏,等待时机。他曾对友人说:"吾欲为国家出一份力,但时机未到,须静观其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统一北方,正值用人之际。司马懿看准时机,毅然决定投靠曹操,为其效力。曹操欣赏司马懿的才干,任命他为军谋祭酒,主管军机要务。此后,司马懿多次随曹操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他以谋略见长,常为曹操排忧解难,提出奇策妙计,受到曹操的高度赞赏和信任。

然而,司马懿并未因此而志得意满。他深知自己虽有才华,但在曹魏政权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朝中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司马懿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态度,不轻易显山露水。他常对人说:"处乱世之中,不可妄自尊大。须谨言慎行,方能保全性命。"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马懿就这样在曹魏朝中隐忍度日,一步步积蓄着自己的实力和人脉。他似乎在等待着某个特殊的时刻,一个可以让他一展宏图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便随着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行动而来临了。

自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曹魏军队在与蜀汉军队的对峙中屡战屡败。曹操对此颇为忧虑,他知道必须找到一位足以与诸葛亮抗衡的军事人才,方能扭转战局。曹操想到了司马懿,他认为司马懿是唯一有能力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人选。

于是,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曹操亲自登门拜访司马懿,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司马懿表面上推辞不迭,称自己才疏学浅,难堪大任。但内心里,他早已洞悉曹操的心思,这正是他苦等多时的良机。司马懿最终接受了曹操的邀请,走上了军事指挥的舞台。

自此,司马懿开始了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征程。他运筹帷幄,多次挫败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司马懿冷静睿智的谋略,无疑是曹魏政权的一大助力。然而,他的才华和威望,也引起了曹魏内部一些势力的忌惮和警觉。

司马懿深知,在这个充满风云诡谲的时代,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锋芒。他需要继续隐忍,继续蛰伏,直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刻。而他的一生,也正是在这种隐忍和等待中度过的。

司马懿的仕途与权谋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马懿在曹魏朝中的表现可谓是步步为营,处处留心。他虽然才华出众,但从不轻易显露锋芒。司马懿深谙权谋之道,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对上谦恭尽职,对下严格要求,赢得了上下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司马懿的真正考验,还是来自于与蜀汉军事家诸葛亮的较量。自诸葛亮北伐以来,曹魏军队在与蜀军的对峙中屡战屡败。形势十分严峻,曹魏上下都在寻求一位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军事人才。曹操看中了司马懿,认为他是唯一的希望。

司马懿接受了这个重任,开始了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多次化解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司马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屡立奇功。他与诸葛亮的对决,成为了三国时期军事史上的经典篇章。

然而,随着司马懿军事才能的尽显,他在朝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这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惮和不安。他们担心司马懿掌握军权后,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在曹丕面前进谗言,诋毁司马懿。

司马懿对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在这个多疑善变的时代,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自保,司马懿开始采取了一系列隐忍的策略。他对外宣称身患重病,请求告老还乡。同时,他暗中布置自己的心腹,继续掌控军中要务。

司马懿的这一招可谓是声东击西,既避开了朝中敌人的锋芒,又牢牢掌握了军队的实权。他表面上远离政治,实际上却在暗中布局,伺机而动。这种蛰伏待机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司马懿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腕。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的统治日渐衰弱。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曹叡生性多疑,对大臣们防范甚严。他对司马懿更是忌惮万分,担心这位久经沙场的军事家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马懿看透了曹叡的心思,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了。他暗中联络自己的心腹和支持者,准备伺机夺取大权。同时,司马懿又装出一副对政治毫不关心,只想安度晚年的样子,以此来打消曹叡的疑虑。

机会终于来临。建兴元年(223年),曹叡的弟弟曹彰密谋废黜曹叡,拥立自己为帝。这场政变最终失败,曹彰被处死。而司马懿则趁乱将曹叡控制,迫使他将自己封为太尉,掌握了朝政大权。

自此,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开始对朝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整肃吏治,提拔贤能。同时,司马懿又对外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巩固曹魏的统治。他先后平定了鲜卑、羌等少数民族的叛乱,又多次击败吴、蜀两国的进攻,为曹魏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司马懿的权谋和才能,无疑为曹魏政权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他的崛起也为日后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埋下了伏笔。司马懿用他的一生,演绎了一场权谋与智慧的传奇。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权谋家们效仿和借鉴的典范。

司马懿的遗嘱与考量

司马懿在掌控曹魏大权后,为司马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临终前却留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遗嘱:每年忌日,后人不得祭奠扫墓。这个决定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首先,我们来看看司马懿遗嘱的具体内容。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在临终前曾对子孙说:"吾死之后,每年忌日,不必祭奠,不必扫墓。"这个决定,无疑是有悖于传统的祭祀观念的。在当时,祭祀先祖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是维系家族血脉和传承的纽带。司马懿作为一家之主,竟然要求后人不要祭奠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之举。

那么,司马懿为何要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司马懿可能是想要避免重蹈曹氏政权的覆辙。我们知道,曹操在位时,曾经大肆修建陵寝,营造气派。这种做法虽然彰显了皇权的威严,但也埋下了祸根。曹操死后,他的陵寝多次被盗掘,这不仅是对先帝的大不敬,也暴露了曹魏政权的脆弱。司马懿不希望自己的陵寝重蹈覆辙,成为后人争夺的对象,因此要求后人不要修建陵寝,不要祭奠扫墓。

其次,司马懿可能是出于对亡魂索命的恐惧。司马懿一生战功赫赫,但也难免造下了不少杀孽。在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魂魄不散,如果怨气太深,亡魂就会回来索命。司马懿临终前,可能是想要避免亡魂的纠缠,因此要求后人不要祭奠,以绝后患。

再次,司马懿的这个决定,也可能是出于对司马家族江山永固的考量。司马懿深知权力的无常,他担心后人过于仰仗先祖的荫庇,而忽视了自身的修为。因此,他要求后人不要祭奠,就是希望后人能够自立自强,而不是依靠先祖的余荫。这种 "断袖"的做法,虽然看似残酷,但却是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司马懿是出于某种难以言说的隐衷。司马懿一生谋略多端,行事诡谲,他的很多决定,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这个不许后人祭奠的遗嘱,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只是我们后人无从得知了。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马懿遗嘱的影响与评价

司马懿的遗嘱,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个决定,不仅仅影响了司马家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司马懿这个人物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看后世对司马懿遗嘱的解读。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这个决定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懿"老奸巨猾"的表现,是他为了保全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而做的一个局。也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懿高瞻远瞩的体现,是他为了家族的长远发展而做出的一个艰难决定。

司马懿留下遗嘱:后人不得为我扫墓!后来才发现他真是老奸巨猾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和文人开始对司马懿的这个决定进行研究和评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曾经这样评价司马懿:"仲达之为人,智略过人,然性多猜忌,善为权谋。其不令后人祭祀,盖欲绝祸乱之端也。"刘义庆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后人因祭祀而引发祸乱。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在诗中提到司马懿的这个决定。他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古来相将无罪死,今见空冢起悲风。"杜甫感慨,像司马懿这样的相国,本不应该有这样冷清的结局。"空冢"二字,就是在暗指司马懿不允许后人祭奠的遗嘱。

到了宋代,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对司马懿的这个决定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司马懿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像曹操那样的覆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示后人,不要过度依赖先祖的荫庇。司马光评价说:"仲达之智,虽曰权谋,实则深谋远虑,为子孙计之长远者也。"

除了史学家和文人,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司马懿遗嘱的故事和评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司马懿之所以不让后人祭奠,是因为他生前做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怕死后亡魂受到惩罚。这个说法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对司马懿这个人物的复杂评价。

司马懿的遗嘱,也给后世权谋家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有时候放弃比占有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那些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决定,往往出自对生死、权力、人性的深刻洞察。司马懿用他的一生,演绎了一场权谋与智慧的传奇。而他临终前的这个决定,无疑为这场传奇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司马懿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出身名门,早年即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投身曹魏,为其鞠躬尽瘁,多次化解危机。他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更是成为了三国时期的经典篇章。司马懿用他的智慧和谋略,为曹魏政权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司马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司马懿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和谜团。他的许多决定,至今仍然引发人们的猜测和议论。而他临终前的这个遗嘱,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谜题。

结尾

司马懿,这个权谋场上的常胜将军,这个智慧与谋略的化身,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时间的魔咒。他的肉体终将化为尘土,但他的精神,他的智慧,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天空。

司马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权力、智慧、生死的寓言。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那些真正伟大的决定,往往需要超越生死,超越权力,超越自我。而那些真正影响历史的人物,往往也需要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