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作者:陳詞a

司馬懿,一個權謀詭道、心思缜密的政治家,他一生隐忍,步步為營,最終為子孫後代奠定了輝煌的基業。然而,這樣一位雄才大略之人,臨終前卻留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遺囑:每年忌日,後人不得祭奠掃墓。司馬懿為何要作此決定?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還是因為恐懼亡魂索命?千年之後,當人們逐漸了解司馬懿的為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竟是他精心算計的另一步棋。司馬懿究竟有着怎樣的考量,又是如何影響了後世?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的出身與早年經曆

司馬懿,字仲達,河内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他出身于顯赫的司馬世家,祖上三代皆為漢朝名臣。司馬懿的曾祖父司馬防官至太尉,祖父司馬朗擔任過侍中,而父親司馬防則位至太傅。在這樣的家學淵源熏陶下,司馬懿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才華與遠大的抱負。

司馬懿少年時代便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兵法謀略。他性格沉穩,待人謙遜有禮,但骨子裡卻有着不凡的氣度和胸襟。司馬懿深知在亂世之中,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隐忍蟄伏,等待時機。他曾對友人說:"吾欲為國家出一份力,但時機未到,須靜觀其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統一北方,正值用人之際。司馬懿看準時機,毅然決定投靠曹操,為其效力。曹操欣賞司馬懿的才幹,任命他為軍謀祭酒,主管軍機要務。此後,司馬懿多次随曹操征戰沙場,屢立戰功。他以謀略見長,常為曹操排憂解難,提出奇策妙計,受到曹操的高度贊賞和信任。

然而,司馬懿并未是以而志得意滿。他深知自己雖有才華,但在曹魏政權中仍處于弱勢地位。朝中勢力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可能招緻殺身之禍。是以,司馬懿始終保持着低調謙遜的态度,不輕易顯山露水。他常對人說:"處亂世之中,不可妄自尊大。須謹言慎行,方能保全性命。"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就這樣在曹魏朝中隐忍度日,一步步積蓄着自己的實力和人脈。他似乎在等待着某個特殊的時刻,一個可以讓他一展宏圖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便随着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行動而來臨了。

自諸葛亮出師北伐以來,曹魏軍隊在與蜀漢軍隊的對峙中屢戰屢敗。曹操對此頗為憂慮,他知道必須找到一位足以與諸葛亮抗衡的軍事人才,方能扭轉戰局。曹操想到了司馬懿,他認為司馬懿是唯一有能力與諸葛亮鬥智鬥勇的人選。

于是,在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曹操親自登門拜訪司馬懿,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司馬懿表面上推辭不疊,稱自己才疏學淺,難堪大任。但内心裡,他早已洞悉曹操的心思,這正是他苦等多時的良機。司馬懿最終接受了曹操的邀請,走上了軍事指揮的舞台。

自此,司馬懿開始了與諸葛亮鬥智鬥勇的征程。他運籌帷幄,多次挫敗諸葛亮的軍事部署,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司馬懿冷靜睿智的謀略,無疑是曹魏政權的一大助力。然而,他的才華和威望,也引起了曹魏内部一些勢力的忌憚和警覺。

司馬懿深知,在這個充滿風雲詭谲的時代,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能輕易暴露自己的鋒芒。他需要繼續隐忍,繼續蟄伏,直到時機成熟的那一刻。而他的一生,也正是在這種隐忍和等待中度過的。

司馬懿的仕途與權謀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在曹魏朝中的表現可謂是步步為營,處處留心。他雖然才華出衆,但從不輕易顯露鋒芒。司馬懿深谙權謀之道,懂得如何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他對上謙恭盡職,對下嚴格要求,赢得了上下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司馬懿的真正考驗,還是來自于與蜀漢軍事家諸葛亮的較量。自諸葛亮北伐以來,曹魏軍隊在與蜀軍的對峙中屢戰屢敗。形勢十分嚴峻,曹魏上下都在尋求一位能與諸葛亮抗衡的軍事人才。曹操看中了司馬懿,認為他是唯一的希望。

司馬懿接受了這個重任,開始了與諸葛亮的鬥智鬥勇。他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多次化解了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司馬懿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屢立奇功。他與諸葛亮的對決,成為了三國時期軍事史上的經典篇章。

然而,随着司馬懿軍事才能的盡顯,他在朝中的地位也日漸提高。這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憚和不安。他們擔心司馬懿掌握軍權後,會對他們構成威脅。于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開始在曹丕面前進讒言,诋毀司馬懿。

司馬懿對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在這個多疑善變的時代,稍有不慎便可能招緻殺身之禍。為了自保,司馬懿開始采取了一系列隐忍的政策。他對外宣稱身患重病,請求告老還鄉。同時,他暗中布置自己的心腹,繼續掌控軍中要務。

司馬懿的這一招可謂是聲東擊西,既避開了朝中敵人的鋒芒,又牢牢掌握了軍隊的實權。他表面上遠離政治,實際上卻在暗中布局,伺機而動。這種蟄伏待機的政策,充分展現了司馬懿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權謀手腕。

随着時間的推移,曹魏的統治日漸衰弱。曹丕去世後,他的兒子曹叡繼位。曹叡生性多疑,對大臣們防範甚嚴。他對司馬懿更是忌憚萬分,擔心這位久經沙場的軍事家會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看透了曹叡的心思,他知道自己必須要有所行動了。他暗中聯絡自己的心腹和支援者,準備伺機奪取大權。同時,司馬懿又裝出一副對政治毫不關心,隻想安度晚年的樣子,以此來打消曹叡的疑慮。

機會終于來臨。建興元年(223年),曹叡的弟弟曹彰密謀廢黜曹叡,擁立自己為帝。這場政變最終失敗,曹彰被處死。而司馬懿則趁亂将曹叡控制,迫使他将自己封為太尉,掌握了朝政大權。

自此,司馬懿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開始對朝政進行一系列改革,整肅吏治,提拔賢能。同時,司馬懿又對外采取了一系列軍事行動,鞏固曹魏的統治。他先後平定了鮮卑、羌等少數民族的叛亂,又多次擊敗吳、蜀兩國的進攻,為曹魏赢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司馬懿的權謀和才能,無疑為曹魏政權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他的崛起也為日後司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埋下了伏筆。司馬懿用他的一生,演繹了一場權謀與智慧的傳奇。他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世權謀家們效仿和借鑒的典範。

司馬懿的遺囑與考量

司馬懿在掌控曹魏大權後,為司馬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臨終前卻留下了一道令人不解的遺囑:每年忌日,後人不得祭奠掃墓。這個決定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考量?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首先,我們來看看司馬懿遺囑的具體内容。據史料記載,司馬懿在臨終前曾對子孫說:"吾死之後,每年忌日,不必祭奠,不必掃墓。"這個決定,無疑是有悖于傳統的祭祀觀念的。在當時,祭祀先祖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是維系家族血脈和傳承的紐帶。司馬懿作為一家之主,竟然要求後人不要祭奠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驚人之舉。

那麼,司馬懿為何要作出這樣的決定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司馬懿可能是想要避免重蹈曹氏政權的覆轍。我們知道,曹操在位時,曾經大肆修建陵寝,營造氣派。這種做法雖然彰顯了皇權的威嚴,但也埋下了禍根。曹操死後,他的陵寝多次被盜掘,這不僅是對先帝的大不敬,也暴露了曹魏政權的脆弱。司馬懿不希望自己的陵寝重蹈覆轍,成為後人争奪的對象,是以要求後人不要修建陵寝,不要祭奠掃墓。

其次,司馬懿可能是出于對亡魂索命的恐懼。司馬懿一生戰功赫赫,但也難免造下了不少殺孽。在當時,人們普遍相信人死後魂魄不散,如果怨氣太深,亡魂就會回來索命。司馬懿臨終前,可能是想要避免亡魂的糾纏,是以要求後人不要祭奠,以絕後患。

再次,司馬懿的這個決定,也可能是出于對司馬家族江山永固的考量。司馬懿深知權力的無常,他擔心後人過于仰仗先祖的蔭庇,而忽視了自身的修為。是以,他要求後人不要祭奠,就是希望後人能夠自立自強,而不是依靠先祖的餘蔭。這種 "斷袖"的做法,雖然看似殘酷,但卻是為了家族的長遠發展。

最後,我們也不能排除司馬懿是出于某種難以言說的隐衷。司馬懿一生謀略多端,行事詭谲,他的很多決定,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這個不許後人祭奠的遺囑,背後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隻是我們後人無從得知了。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遺囑的影響與評價

司馬懿的遺囑,無疑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這個決定,不僅僅影響了司馬家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世對司馬懿這個人物的評價。

首先,我們來看看後世對司馬懿遺囑的解讀。在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這個決定就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有人認為,這是司馬懿"老奸巨猾"的表現,是他為了保全自己在曆史上的名聲而做的一個局。也有人認為,這是司馬懿高瞻遠矚的展現,是他為了家族的長遠發展而做出的一個艱難決定。

司馬懿留下遺囑:後人不得為我掃墓!後來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和文人開始對司馬懿的這個決定進行研究和評論。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曾經這樣評價司馬懿:"仲達之為人,智略過人,然性多猜忌,善為權謀。其不令後人祭祀,蓋欲絕禍亂之端也。"劉義慶認為,司馬懿之是以作出這個決定,是為了防止後人因祭祀而引發禍亂。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在詩中提到司馬懿的這個決定。他在《蜀相》一詩中寫道:"古來相将無罪死,今見空冢起悲風。"杜甫感慨,像司馬懿這樣的相國,本不應該有這樣冷清的結局。"空冢"二字,就是在暗指司馬懿不允許後人祭奠的遺囑。

到了宋代,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鑒》中,對司馬懿的這個決定有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司馬懿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像曹操那樣的覆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過度依賴先祖的蔭庇。司馬光評價說:"仲達之智,雖曰權謀,實則深謀遠慮,為子孫計之長遠者也。"

除了史學家和文人,民間也流傳着許多關于司馬懿遺囑的故事和評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司馬懿之是以不讓後人祭奠,是因為他生前做了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怕死後亡魂受到懲罰。這個說法雖然有些聳人聽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間對司馬懿這個人物的複雜評價。

司馬懿的遺囑,也給後世權謀家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在權力的遊戲中,有時候放棄比占有更需要勇氣和智慧。那些真正影響曆史程序的決定,往往出自對生死、權力、人性的深刻洞察。司馬懿用他的一生,演繹了一場權謀與智慧的傳奇。而他臨終前的這個決定,無疑為這場傳奇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司馬懿的一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他出身名門,早年即展現出非凡的才華。他投身曹魏,為其鞠躬盡瘁,多次化解危機。他與諸葛亮的鬥智鬥勇,更是成為了三國時期的經典篇章。司馬懿用他的智慧和謀略,為曹魏政權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司馬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然而,司馬懿的一生,也充滿了争議和謎團。他的許多決定,至今仍然引發人們的猜測和議論。而他臨終前的這個遺囑,更是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永恒的謎題。

結尾

司馬懿,這個權謀場上的常勝将軍,這個智慧與謀略的化身,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時間的魔咒。他的肉體終将化為塵土,但他的精神,他的智慧,卻永遠銘刻在曆史的天空。

司馬懿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權力、智慧、生死的寓言。它告訴我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那些真正偉大的決定,往往需要超越生死,超越權力,超越自我。而那些真正影響曆史的人物,往往也需要有這樣的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