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作者:李永豪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李永豪

编辑 |李永豪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前言:

你知道吗,一个演了70多年配角的老戏骨,凭什么会获得"感动中国"的殊荣?

1935年9月,一个贫困的孩子出生在天津,尽管他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用自己的执着与坚韧,最终成为了广大观众心中难忘的电影经典形象。

他就是今年89岁,获得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奖的老艺术家------牛犇。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天津贫寒孩子的艰难起步

1935年9月,一个贫困的孩子出生在天津。

他名叫张雪景,后改名为牛犇。

出生在动荡年代的他,从小就面临着生活的重重挑战。

父母原本都是普通劳动者,靠着自己的双手维持着这个家庭的生计。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然而,这个家庭却遭受了接连不断的打击。

父母相继病倒,年仅6岁的牛犇和哥哥妹妹们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父母去世后,大哥只能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维持全家的温饱生计。

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小小年纪的牛犇主动来到工厂帮忙跑腿,哪怕连一点报酬都没有,他也甘之如饴。

这个贫寒孩子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通过演员朋友的引荐,11岁的牛犇终于踏入了演艺圈,首次出演的就是著名抗日电影《圣城记》中的"小牛子"一角。

即使只是一个小配角,牛犇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为了将角色诠释到位,他在拍摄之前就会反复练习,直到自己完全融入角色。

有一次,由于太过用心,牛犇差点在拍摄时陷入失神状态,只得向导演求助,请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才终于找到了感觉。

从此,凭借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牛犇慢慢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他从不在乎角色的大小,无论是台词丰富的主角,还是一言不发的边缘人物,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力求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

戏路从"小人物"开始,演技精进一路陪伴

即使只是一个小配角,牛犇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为了将角色诠释到位,他在拍摄之前就会反复练习,直到自己完全融入角色。

有一次,由于太过用心,牛犇差点在拍摄时陷入失神状态,只得向导演求助,请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才终于找到了感觉。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从此,凭借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牛犇慢慢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他从不在乎角色的大小,无论是台词丰富的主角,还是一言不发的边缘人物,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力求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

在拍摄电影《飞越老人院》时,牛犇饰演的角色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只需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但他依然没有放松,反复研究角色的处境,还建议导演把他绑在床边的栏杆上,试图通过呻吟的声音来表达老人失声的痛苦。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对牛犇来说,即便是一个再小不过的配角,他也要倾注全部的心力去演绎。

他常说:"角色再小也要全身心投入,舞台再小也要填满烟火气。"

就这样,从默默无闻的"小牛子"到举国皆知的"老二两",牛犇在电影圈里缓缓积累着自己的名气。

他凭借在《牧马人》中饰演的"郭谝子"一角,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两大殊荣。

尽管这只是一个喜剧性质的配角,但牛犇演绎出的那份诙谐幽默与质朴善良,却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一个从小人物做起的老艺术家,为什么会在89岁高龄获得"感动中国"的殊荣?

他的人生经历中,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一生挚爱 - 相互扶持的恩爱之路

虽然生活对牛犇并不太过眷顾,但在感情上,他却拥有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19岁那年,牛犇在乒乓球馆里一眼就看中了王惠玲。

为了能多看看心仪的她,牛犇开始时常来到球馆,故意找她切磋球艺,更不介意输掉比赛。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最终,这段纯粹的初恋悄然酝酿。

王惠玲出身优裕,家庭条件良好,而当时的牛犇还只是小小的配角演员,收入微薄。

但王惠玲丝毫没有被外表上的差距所影响,她毅然嫁给了牛犇。

婚后,王惠玲发挥了贤惠贤良的本色,把家里上上下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她的支持下,牛犇也能毫无顾忌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从此,一个默默支撑着艺术事业的女子,和一个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老戏骨,携手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辰光。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即便岁月流逝,两人的感情也丝毫未减。

可惜的是,王惠玲最终还是在牛犇的悲伤中离开了人世。

为了让妻子得到更好的照料,牛犇主动搬进了养老院。

尽管子女们都愿意照顾他,但他还是坚持要自己住,一方面不想给家人添麻烦,另一方面也是想继续保留他们曾经的生活模式。

这一段淳朴动人的恩爱故事,无疑也成为了牛犇人生的一大支撑。

在失去挚爱的悲伤中,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用自己的执着和坚韧,诠释着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品格。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忠诚于党,以人民为本的艺术追求

除了在感情生活中的坚贞,牛犇在艺术追求和政治立场上也同样坚韧不拔。

在艺术道路上,牛犇一直致力于塑造"小人物"角色,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内心变化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无论是《牧马人》中的"郭谝子",还是《老酒馆》里的"老二两",他都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即便年过八旬,牛犇的演技依然丝毫未减。

在《老酒馆》中,他饰演的"老二两"孤独蹒跚的背影,令人难忘。

这位每天都要喝上两两酒的老人,在牛犇的演绎下,既有人品气节,又充满了温暖人心的那份孤独。

这些年来,牛犇凭借着自己的演技,先后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殊荣,被业内人士誉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他常说自己适合演"标点符号"角色,只要对每个角色都尽心尽力,就能感到满足。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除了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牛犇对于政治信仰的忠诚也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

1935年出生的牛犇,年幼时曾经目睹了家庭的贫困,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解救。

于是,他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为实现这个梦想,83岁高龄的牛犇最终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在申请入党时,他写下了动人的字句:"我是在中国受苦受难下长成的城市贫民,家里穷,是共产党解救了我们的家,给了我新的生活。"

这位老艺术家一生坚守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真正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个从小受苦受难的孩子,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在政治信仰上坚贞不移,他的人生经历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的地方呢?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感动中国的传奇人生

2024年4月8日晚,89岁高龄的牛犇获得了央视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奖。

这无疑是对他一生艺术追求和政治信仰的最高褒奖。

从1935年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如今成为举国皆知的老艺术家,牛犇的人生历程无疑是波澜壮阔的。

在孤苦伶仃的童年里,他就凭借着一股执着和坚韧,在11岁时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之路。

从默默无闻的"小牛子"到举国瞩目的"老二两",他用自己的演技和责任心,将无数个普通百姓的形象铭刻在银幕之上。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即便是一些没有台词的小角色,他也从未放松要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力求将其演绎得栩栩如生。

正是这份演技精湛与敬业精神,让他在艺术圈里积累了广泛的口碑和影响力。

而在个人感情生活中,牛犇也同样拥有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他与初恋王惠玲相识相知,携手走过人生的大半辰光。

虽然两人的家庭条件相差悬殊,但王惠玲毅然嫁给了他,并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艺术事业。

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刻,牛犇也未曾忘记过对妻子的思念与歉疚。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除了在艺术创作和个人生活中的坚持,牛犇对于政治信仰的忠诚也始终如一。

从小亲身感受到共产党的解救,他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最终在83岁高龄如愿加入,这无疑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彪亮。

正是凭借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政治信仰的忠诚、对挚爱的深切眷恋,这位89岁的老艺术家最终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殊荣。

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小人物",如何用自己的坚韧与担当,成为举国瞩目的英雄。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结语:

正是凭借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政治信仰的忠诚、对挚爱的深切眷恋,这位89岁的老艺术家最终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殊荣。

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小人物",如何用自己的坚韧与担当,成为举国瞩目的英雄。

凭什么"感动中国"?一辈子"小人物",晚年进养老院,最亏欠的是初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