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鬼神里的世俗 | 志怪小说鼻祖干宝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杨自强

魏晋时期,产生了一种讲述神异鬼怪故事的小说,有点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玄幻小说,叫作“志怪小说”,而这类小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嘉兴海盐的干宝。

鬼神里的世俗 | 志怪小说鼻祖干宝

来自网络

干宝(约283-约351),字令升,东晋时人,祖籍河南新蔡。据《干氏宗谱》①中干宝六世孙干朴所撰的《灵泉乡真如寺碑亭记》中所言,干宝的父亲干莹在东吴时任立节都尉,南迁到江南。干宝在西晋永嘉元年(307)踏入仕途,来到嘉兴任盐官州别驾。

后来汉赵皇帝刘聪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河南诸郡皆为分据,荥阳故里不可复问矣,遂家于盐之灵泉乡”。从此在海盐的灵泉乡(今属海宁市)定居下来,萧梁时干宝的子孙舍故宅为寺,名叫真如寺。

东晋建武七年(317),干宝在名相王导的举荐下领修国史。后来又做过山阴太守、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官,永和元年(345)退休回到海盐休养,死后葬在县城西南四十里的金牛山。后来干宝的子孙迁到海盐梅园(今海盐通元镇),在海盐一地生育繁衍,到今天干氏仍是海盐的大姓。

①稿本,干氏后人所抄录,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干宝一生著作颇丰,他著有《晋纪》20卷,是一部记载西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在当时就很有影响,“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备受推崇。此外还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周易注》《周官注》等。干宝最有名的著作,是他的《搜神记》,被称为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鬼神里的世俗 | 志怪小说鼻祖干宝

《搜神记》中共有454个故事,多有脍炙人口之作,如《干将莫邪》《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流传极广,《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名著中,有不少情节就是从《搜神记》中来的。还有像黄梅戏《天仙配》来自《董永卖身》,元关汉卿的《窦娥冤》来自《东海孝妇》,就连鲁迅的小说也受其影响,《故事新编》中的短篇《铸剑》,就是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

干宝是一个官员、史学家,他怎么会去写这么一部谈神说鬼的小说?要知道,在古代,小说属于“稗官者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干宝在《搜神记》的序中说到了来由。说是他的父亲干莹,特别宠爱一个婢女。干宝的母亲很忌恨这婢女,在干莹死时,硬把这个婢女推入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的母亲也死了,干宝准备将父母合葬。不料打开坟墓,却发现这个婢女靠在棺椁上,竟然还没死。这婢女醒来后说,她在坟墓中,靠干莹给她的食物过活,也不感到气闷,不知不觉就过了十几年。而且对这十几年中干家所发生的事,也说得清清楚楚。

这件事现在看来很荒诞,当时却流传极广,不但在民间成为“谈资”,连《晋书·干宝传》都郑重其事地记了下来,后世的如刘宋《世说新语》注引《孔氏志怪》,唐许嵩的《建康实录》,宋代《太平广记》中所引的《十二真君传》《五行记》,也提到了此事。大概古人是相信人死后会复生的,至少也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这件事当然对于干宝的观念也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天地间或许是真的有神仙和鬼府。于是他“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访行事于故老”,四处访谈有关鬼神的故事,也从古书中寻找类似的记载,虽然《搜神记》中所写的并非他耳闻目睹,但都是有根据有出处的。

干宝长期生活在海盐,他搜集到的鬼神故事,自然有很多是在嘉兴、海宁一带,《搜神记》就有着不少的海盐元素。

《搜神记》有一篇《城沦为湖》,说的是由拳县,秦时还叫作长水县。秦始皇时,有童谣说:“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个老太听了,大为惊恐,每天到城门口去探头探脑,看看有没有血。守城的军官大为厌烦,要将她捆起来,老太就如此这般地说了。守城军官自然不信,见这老太如此胆小,存心要捉弄她一下,有一天就把狗血涂在城门上。老太一见,果然大惊失色,落荒而逃。就在这时,海中大潮真的汹涌而来,眼看县城行将淹没。主簿让小吏去向县令报告。县令一看小吏,惊问:“你怎么变成一条鱼了?”小吏一抬头,说:“老爷你也变成鱼了。”就这样,县城陷落成了一个湖泊。

人化为鱼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海盐历史上曾数次被海水所淹没。西汉平帝年间,海盐遭受大规模海侵,设在华亭乡柘林(今上海市金山区张堰东南)的海盐县治,为海潮所淹没,这地方后来成了柘湖,海盐县治迁到了武原乡(今平湖城东)。

到了东汉顺帝时,海侵又一次席卷海盐,县治又被淹没,成了当湖。《后汉书·郡国志》的注中说:“县之故治,顺帝时,陷而为湖,今调为当湖。大旱湖竭,城郭之处可识。”县治只得再次迁到故邑山下(今平湖乍浦附近)。

不料这第三个县城还是被海水所淹,海盐县治无奈之下第四次搬迁,于东晋咸康七年(341)移至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的马嗥城。据旧志记载,在清顺治四年(1647)、康熙二十二年(1683)、雍正六年(1728).乍浦天妃宫外十里处海潮缩退时,露出古城遗址,尚可见石铺街道、商肆、居民住房残址。

干宝记下的《城沦为湖》,虽然把海盐改成了邻近的由拳,把汉代改成了秦代,但很显然,这个故事来自海盐因海侵陷落为湖的历史记忆。

鬼神里的世俗 | 志怪小说鼻祖干宝

来自网络

《搜神记》中,还有不少题材来自流传于海盐的故事。《韩凭夫妇》是《搜神记》中的名篇,记述宋康王强抢韩凭妻子何氏,逼得两人先后自杀。死后,两人的坟墓上,“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这个故事哀感顽艳,悲天悯人,尤其是神奇的结尾,开创了后世文学中诸如相思树、比翼鸟、连理枝、双飞蝶等浪漫构想。这一“桥段”的版权其实应该属于海盐。清光绪《海盐县志》中有一条目“双梓墓”,其文云:“吴黄龙中,海盐陆东美,妻朱氏有容止。相爱寸步不离,时号比肩人。妻卒,东美不食死。合葬,冢生梓树,同根二身,相抱成一,每有双雁栖其上。”

两个故事极为相似,只不过干宝加了宋康王强逼的情节,更为曲折动人。吴黄龙年间(229-231)离干宝生活的晋朝相隔不远,干宝完全可能是受“双梓墓”的启发。

其实,在《搜神记》中,还有不少故事取材于海盐的民间传说。如《女化蚕》与海盐的民间故事《白马化蚕》《黄牛化蚕》和文书唱本《蚕花》,《宋定伯卖鬼》《谢非破庙》与《魇魔桥》,《安阳亭三怪》与《叫化子捉鬼》,《黄雀报恩》与《青蛙报恩》,《风伯雨师》与《白龙君求雨》等,情节极为相似。

可见,正是海盐丰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看似写神写鬼,其实也是俗世现实的另一种反映。

【来自嘉兴文史记忆.嘉兴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