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美角力加剧之际,朔尔茨携三大议题访华,背后有何深意?

作者:邱震海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谈谈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中国展开的访问。

之前我曾提到,这次朔尔茨将率领一个庞大的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这与过去几年截然不同。

朔尔茨此行将去到三个城市,14日抵达重庆,15日抵达上海,16日抵达北京。

据目前得到的消息,朔尔茨抵达北京后,显然会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和中国总理的接待。

下面,我将谈几个问题:

第一,从横向上看,朔尔茨此行与美国有什么区别?

第二,从纵向上看,德国现在的对华战略与过去一贯的有何不同,以及朔尔茨上任两年多以来,对华战略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美角力加剧之际,朔尔茨携三大议题访华,背后有何深意?

为什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作比较呢?

首先在横向方面,美国正在对中国展开新一轮的经济遏制战和军事包围战,尤其是在美国财长耶伦结束访华后。

我估计,这几天拜登团队内部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磋商,而磋商的结果一定是对耶伦的访华成果大为不满,下一步美国一定会有相应的对策。

所以,我们要从横向对比,看看德国有什么差异或共同点。

其次在纵向方面,无论是从科尔时代、施密特时代,还是默克尔时代,德国其实一路都在执行一条有别于美欧的相当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那么现在德国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差异?

而在过去两年多里,自朔尔茨上台后,其内部联邦政府的“一大二小”之间,其实在对华政策和战略上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争执和差异。

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好?

01

长话短说,我们先回归第一个话题,即横向上的差异。

我认为,朔尔茨此次访华在横向上与美国将同中有异,而且其中的“异”将显示出相当程度的差异性。

此话怎讲呢?这从朔尔茨此次率领的一个庞大经济代表团可以看出。

朔尔茨上一次访华是在2022年11月,当时由于是疫情阶段,他并没有在中国过夜,而是当天往返,并且当时也没有带经济代表团。而在这之后的将近一年半时间里,朔尔茨再也没有对中国进行访问。

坦率来讲,这与他的前任默克尔相比,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当时默克尔还在任时,他曾在12年内访华13次,基本上是一年一次。

而当这次朔尔茨宣布访华后,德国的企业界几乎是趋之若鹜、兴高采烈,争相报名参加。

这在相当程度上折射了德国想要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的不容易,可以看到,例如巴斯夫、西门子等德企不但没有在中国撤资,还在不断增资。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不久前提出,要求德国企业在2027年之前,完成与中国的经济脱钩,以使2027年两岸一旦发生战争,德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不用付出代价,但显然,这一点完全没有达到。

中美角力加剧之际,朔尔茨携三大议题访华,背后有何深意?

而对于耶伦提出的中国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德国人表面上说会对中国提出,但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德国只是象征性地提起而已,他们不会有实质性的触动。

目前我们了解到德国方面有几大象征性的议题:

第一,台湾问题;

第二,人权问题;

第三,中国援助俄罗斯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某种程度有点像科尔时代、默克尔时代,德国曾有一个叫“通过贸易来促进中国进步”的举措。

在那个时候,德国也会有一些人权名单,但也只是象征性的,甚至有时候是私下把名单塞给中国。

但是在面上,还是该谈什么就谈什么,主要就是双方的经济合作。

所以我认为这次朔尔茨访华,一定程度延续了当时科尔和默克尔时代的风格。

而这一点上,相当程度会引起美国的不满。

所以美德之间对中国政策的一些差异性,我想从明天(4月14日)朔尔茨抵达中国开始,我们可以一路有所观察。

02

正如前文分析那般,我认为德国在横向上和美国相比,将显示出相当程度的差异性。

而在纵向上和过去的科尔、默克尔时代相比,我认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相同性也很明显。

差异性明显的原因在于,覆盖中德两国关系的整体框架与过去不同。

这几年以来,西方世界与中国整体的关系在恶化,这个原因很复杂,大家也都了解,我就不再赘述。

那么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所以这几年,中德之间无论是政治关系,还是双方的民间关系都在极大地下降。德国民间、知识界等各方面对中国的观感也在迅速下降。

这其中与绿党、自由民主党的搬弄是非、无端炒作是有关系的。

但是朔尔茨本人是社民党人,社民党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党,他不像绿党那样愣头青、虎头虎脑,所以他还会执行一条中规中矩的政策,但这在过去两年多里其实不太容易。

2021年12月8日朔尔茨政府刚上任的时候,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德国的外交政策到底是掌握在总理府,还是掌握在外交部?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重大的战略还是掌握在总理府手中,但一些具体的执行,有时候则在外交部,而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有时候会和总理府唱反调,但现在朔尔茨基本上掌握了大局。

而在经济部方面,至少在对华战略上,哈贝克要求德国企业在2027年完成与中国脱钩等等,现在看来显然是无法做到。

哈贝克也好,贝尔伯克也好,在现实面前他们都不得不低头,而这个现实,与其说是朔尔茨、社民党组建的现实,还不如说是德国企业界展示的现实。

所以,和过去相比,和传统的德国对华工作相比,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对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具体的细节上,我个人认为,在目前德国“一大二小”的三党联合政府这一局面下,朔尔茨可以说基本站稳了脚跟。

中美角力加剧之际,朔尔茨携三大议题访华,背后有何深意?

所以这次德国企业代表团访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科尔和默克尔时代,那种浩浩荡荡前往中国做生意的局面,这种局面似乎又回来了。

当然,由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于这次德国总理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我们也不可予以高估。

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如德国的媒体、知识界本来对中国就充满批评,现在对中国更充满批评与偏见。

而在德国民间,本身对中国的了解就不多,又被媒体和知识界长期误导,这样一来,德国民间对中国的误解就更多了,而且还会受到中西关系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从宏观来看,中德关系是不乐观的;但从微观来看,朔尔茨的社民党又基本站稳脚跟,占据对华政策的主导性,而且企业界又无法脱钩,中德关系还是理性务实的。

因此,德国似乎具备一些与美国抗衡的底气和能力,但是它能抗衡到何种程度,我们要拭目以待。

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要对中德关系很悲观,德国人还是有理性务实的;但我们也不可能继续用二三十年前的老黄历来解释现在和未来的中德关系,我们的每一步,依然要走得更谨慎。

最后我想对中国方面也提一点一家之言的建议。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给可以争取的对象多一些筹码,这个筹码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筹码,当然在内部,自身也尽可能做一些进步的调整,只要经济利益得到了,很多问题就会相对缓和一些。

这样一来,我们也许就能以德国为突破口。

另外,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今年5月,中国领导人有可能要出访法国。

从德法这两个传统的国家出发,也许我们能够在大局不乐观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比较稳健的国际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