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郑凤

“华中农大11名学子举报导师黄飞若”尘埃方落定,又惊爆“15名北邮研究生举报导师郑凤”,这是怎么了?是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子、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盐呢?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仔细看了“15名北邮研究生联名举报自己导师郑凤”的新闻。在长达二十多页的举报长文中,学生们列举了导师的种种罪行,包括肆意压榨学生,学术不能进行指导,克扣学生补贴补助等等。

通篇看完,脊背冒汗,心底暗流涌动,禁不住猜想,这I5名研究生中有没有贫困生?如果有,这郑导师如此压榨,可真该千刀万剐呀!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这世上,有些钱可以拿,但有些钱绝对不能拿。就如学生的奖金、补贴,万万不能克扣和截留呀。企业给他们发5000元工资,经过你手,却变成了1500元,唉,这人太见钱眼开了,太势利眼了。

能读到研究生,往往已经25、26岁以上的年纪了,这么大的人还得靠家庭支撑,所以这些大孩子们甚至不好意思和家里多要一分钱,这些补贴,奖金,工资极有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来源,没有了这些资金,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吃饭?这已经触及到了研究生们的底线,怪不得他们要愤而举报,实在是别无他法,已经到了生存的边缘呀!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普通研究生经济上尚且如此艰难,如果是出身贫寒的寒门学子,岂不更是雪上加霜?可叫他们怎么活呀!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郑导师连这种钱都要克扣,这是硬生生堵死后路,不打算日后相见了!

学子求学历来艰难,千万不能再在他们伤口洒把盐了!

这是做人的起码良心!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华中农大11名学子联名举报自己的导师黄飞若学术不端,学术造假,2024年1月16日上午8时提交举报材料,事隔仅三天,19日已收到举报结果,初步认定导师黄飞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即月起就停止黄飞若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

举报成功了,然而作为11名举报学子的带头大哥张黎却承受着延毕的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对于出身寒门的张黎来说,莫不让人感到心疼和深深的叹息。

张黎生于单亲家庭,寡母一人将其拉扯长大。高考超湖北一本线50多分,最后录取到了华中农大,本科期间,成绩优秀得以保研,并顺利读博,师从黄飞若教授。这个寒门走出的有志青年,努力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付诸了极大的努力和热情,然而,读书到尽头,才发现竟是一场欺骗,才发现视为殿堂的清明的博士论文,导师竟然让他们编造数据,学术造假来愚弄视听,如此巨大谬误,竟然出现青天白日之下,想来那一刻,张黎感到巨大的愤怒和失望。

而更令张黎愤怒和失望的是,同课题组的同门兄弟姐妹都曾被导师黄飞若如此强迫和要求:不进行数据造假,不进行学术造假,不完成学术论文,他们根本就毕不了业。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黄飞若

这是什么样的学术氛围、学术环境呀?虚假数据、学术造假大行其道,囗吐真言却毕不了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正义失却了颜色,真理不再发出光芒。

造假背后牵扯着利益。

张黎他们抛下身家性命不要,抛下学位前程不要,和众师门一起,以身犯险,只为照亮后来人的路,只为还学术以朗朗晴空!

依靠虚假数据和编造的学术成果的掩护,导师黄飞若和相关受益人获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资助,获得了巨大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

年轻的张黎和他的同门师兄姐妹不能忍受这种学术上的欺骗,更为了惊醒后来人,以免更多人入坑,他们站了起来,他们振臂一呼,他们选择在1月16日公开举报,让考研出分后的学子们,在选择院校时,睁大眼睛,避免入黄飞若的坑。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张黎

一个单亲家庭子弟走到这一步,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和重担,莫不让人感到心疼,好在他们成功了,终让学术造假的导师付出了身败名裂的代价。

张黎他们的举报透着一股悲凉,透着一股悲壮,虽然正义的天平最后倾向了他们,然而,却也让有良知的国人心中隐隐作痛,好好读个研,怎么如此艰难?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仔细看过澎湃新闻关于“论文致谢走红”博士黄国平的报道:我想把这世界看得更通透。

在报道中,黄博士作为从四川仪陇走出来的寒门学子,身世坎坷,处境艰难,一路得到无数好心人的帮助,才学业有成,为工科博士,为腾讯研究员,过上了花好月圆的生活。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在感叹寒门成才不易的同时,我们同天下所有善良之人一样,对于给过这个寒门学子帮助、指点、引导的益友良师充满感激,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光和电,看到了榜样和先行者:

高中帮助黄国平的计算机老师邱浩夫妇;

大学时帮其支付学费的梁姓书记;

减免灾区学子学费的无名的政策制订人;

中科大的博后导师宗庆成。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人品如他们的名字一样传遍四海,厚德载物,永驻天下人心间。

追忆一下寒门贵子黄国平坎坷的求学路:

黄国平少而孤,母亲因家境贫困,不堪忍受,一走了之,父亲长年打工,由于无学历无技术无专长,也只能挣着微薄的工资,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即使这样,命运对这个家也无半点怜惜,也无半点眷顾,在黄国平上高中之时,父亲惨遭车祸,撒手人寰,一年后,一直照顾黄国平的奶奶也离开人世,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人间。

此后的黄国平捕鱼、捉黄缮,挣些零钱,维持自已的生活,就在这样的家境下,考上了高中,他苦苦坚持自己的读书梦。

黄国平2007年在绵阳南山中学复读;2008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师从宗成庆研究员。

谁又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高中时,计算机老师邱浩夫妇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点燃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黄国平第一年高考不顺,考上师范大学的时候,邱浩给其勇气,支持鼓励他复读一年,重新考取了西南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在大学期间,黄国平不断参加比赛,依靠奖学金和助学金,依靠大赛奖金,读完了四年大学。

他先后拿了两年国家奖学金,参加了9次数学建模比赛,“大小挑”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比赛。最满意的结果是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凭借优异的成绩保研至中科大。

在保研中科大时,没有进去最中意的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组,最后却进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重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宗庆成在听完黄国平的叙述后,动情地说:

“你吃了那么多的苦,到了这里,就不用再吃生活上的苦了!”

此后,黄国平在宗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业,并于2017年7月毕业,而后入职腾迅,成为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高级研究员、腾讯翻译技术负责人。

你看黄国平的求学路,一路之上,遇见的都是好人,从邱浩老师到宗庆成导师,都在竭尽全力的帮助他,这才有了工学博士黄国平,这才有了腾迅高级研究员黄国平。

黄国平出身寒门,却终成大器,一路尽得好心人帮助和指点,如果在读研、读博期间,他遇着了黄飞若此类的披着学术外衣的“伪导师,”或者是遇着“见小利而忘大义”的郑凤之流,那么,黄国平会成长成啥样?能不能博业?能不能到了腾迅?就只能留给局外人去遐想了!

让学子们安安静静地读书,读个研,读个博,让他们成大器,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这难道不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吗?

千万不要在学子、在寒门学子伤口上撒盐了,这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底线!守住他,就是守住文明的大门!守住进步的阶梯!